首頁 > 文史語錄 > 菩提達摩傳奇 菩提達摩祖師簡介

菩提達摩傳奇 菩提達摩祖師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菩提達摩(梵語:बोधिधर्म,?-536年),通常稱其達摩祖師,南北朝禪僧,通徹大乘佛法,爲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

人物簡介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爲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他的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後人所託。其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樑武大同二年,菩提達摩圓寂,終年150歲。

菩提達摩傳奇 菩提達摩祖師簡介

  菩提達摩

 人物背景

中國

北傳佛教以中國爲中心。東漢桓帝時,洛陽已成爲佛教傳播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動亂,人民苦難,期望從宗教中尋求安慰,佛教得到廣泛發展。

達摩所處的中國是宋、齊、樑、陳四朝偏安於江南的時期,史稱南朝。這段歷史的演變大致如下: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建宋,宋歷8帝共60年。公元479年,蕭道成廢宋建齊,齊歷7帝共24年。公元502年,蕭衍代齊建樑,樑歷8帝共56年。公元557年,陳霸先代樑建陳,陳歷5帝共33年。公元589年,陳被隋所滅,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結束。

 印度

四世紀末五世紀初是超日王的強盛時期,笈多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實力達到鼎盛。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北印度政治穩定,宗教寬容。佛教發源於印度次大陸,後經南北兩個方向向外傳播,南傳佛教以小乘爲主,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各國,其經典屬漢文系統。

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今比哈爾邦巴特那縣境內拉吉其爾以北)已成爲笈多王朝及其以後的學術文化中心。

  人物經歷

身世師承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南印度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種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來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師般若多羅到此國來,受到國王供養。般若多羅知道菩提多羅前世因緣,便叫他同兩個哥哥辨析其父親施捨的寶珠,以試探他,讓他闡發心性的精髓。然後對他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應該叫達摩。”於是他改號叫菩提達摩。

他問師父:“我得了佛法以後,該往哪一國去作佛事呢?聽您的指示。”師父說:“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遊,暫時住在印度。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裏的根。切莫急着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麼災難嗎?”師父說:“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計其數。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會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你去了那裏,不要在南方居住。那裏只崇尚功業作爲,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聽我的偈語:‘跋山涉水又逢羊,獨自急急暗渡江。可愛東土雙象馬,二珠嫩桂久昌昌。”

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有什麼事?”師父說:“此後一百五十年,會發生一場小災難。聽我的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兇,川下僧房名不中。爲遇獨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怎麼樣?”師父說:“二百二十年以後,會見到林子裏有一個人證得了道果。聽我的讖語: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御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般若多羅又把各段偈頌演說了一遍,內容都是預言佛教的發展,教派的興衰(詳見《寶林傳》和《聖胄集》)。達摩恭承教義,在師父身邊服役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懈怠。

 初訪震旦,辭別樑武

達摩在公元478年以前,從海路到了中國南越(今海南島對岸廣東地方),其登岸處立有“西來初地”一碑(即今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北側的西來正街一帶,古爲港口)。並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傳爲達摩所建。師從求那跋陀,成爲當時的楞伽師之一,他同時又精通禪法,在江南一帶逗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東渡北魏,“遊化嵩洛”,教授禪法。他所傳授的禪法,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主要的門徒只有道育、慧可、曇林等人。

相傳達摩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到達了中國的南海。廣州刺吏蕭昂備設東道主的禮儀,歡迎他們,並且上表奏稟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詔到廣州迎請,這時是大通元年(527年)——丁未年。十月一日達摩等到達金陵(今南京)。武帝接見了達摩,問他:“朕繼位以來,營造佛寺,譯寫經書,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麼功德?”達摩說:“並沒有功德。”武帝問:“爲什麼沒有功德?”達摩說:“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然有,卻不是實有。”武帝說:“怎樣纔是真功德呢?”達摩說:“清淨、睿智、圓妙,體自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在塵世上追求的。”武帝又問:“什麼是聖諦第一義?”達摩說:“空寂無聖。”武帝又問:“回答朕的問話的人是誰?”達摩說:“不知道。”武帝沒有領悟。《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均未見有梁武帝與菩提達摩晤見的記載。胡適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據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續高僧傳》證明,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479年)以前,此時樑朝還未建立。

根據《楞伽師資記》,達摩至中國後,成爲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師)。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義譯爲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衆。達摩在《楞伽經》之外,又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這可能是他在江南這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

一葦渡江,九年面壁

傳統上的說法,達摩自海路來到震旦後,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由於達摩與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遂“一葦渡江”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稱“壁觀婆羅門”。在石洞留下《易筋經》和《洗髓經》。

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並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現在少林寺尚有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刻畫碑。關於"一葦渡江"的解釋,儒家有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爲"一葦"並不是一根蘆葦,而是一大束蘆葦。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峯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峯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峯叫做夾騾峯,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爲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爲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蹟。其中,達摩畫像碑爲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爲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爲“達摩第一道場”。

北魏孝昌三年,達摩抵達少林寺,達摩抵達少林寺後便在少林寺旁不遠的嵩山西麓五乳峯的中峯上部、離絕頂不遠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他就在這個石洞裏,面對石壁,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兩腿曲盤,兩手作彌陀印,雙目下視,五心朝天入定。開定後,他就站起身來,作一些徑行活動,鍛鍊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後,又是坐禪入定。就這樣進行了長達九年的修性坐禪。最終悟出了一樣能讓中原人們接受的佛法:東土禪宗。禪宗不需要言語文字來闡述,只要瞭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悟道成佛。

 二祖求法,斷臂立雪

神光到少林寺以後,一心一意拜達摩爲師,向達摩求教。達摩在南京雨花臺和神光會見時,神光傲氣十足,極不謙虛。當神光提出向達摩求教,達摩不知他有無誠心,便婉言拒絕。神光並不灰心喪氣,仍步步緊跟達摩。達摩在洞裏面壁坐禪,神光合十,侍立其後,精心照料,形影不離。神光跟隨達摩九年之久,對禪師的一舉一動,真是心悅誠服。達摩離開面壁洞,走下五乳峯,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動,神光在跟隨師父從山洞回到寺院。

時值寒冬,達摩在後院達摩亭坐禪,神光依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夜晚入定以後,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壓了下來,不一會兒,積雪逾尺。這時,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層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雙手合十,兀立不動,虔誠地站在雪窩裏。第二天一早,達摩開定了,他走到門口一看,神光在雪地裏站着。達摩問道:“你站在雪地裏幹什麼?”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達摩沉思片刻說:“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神光解意,他意識到這裏聖僧指點他禪悟的訣奧,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聽:“咔嚓”一聲,一隻凍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下的積雪和神光的衣衫。誰知這虔誠的刀聲穿雲撥霧,飛報西天,驚動佛祖如來,隨手脫下袈裟,拋向東土。霎時,整個少林,紅光籠罩,彩霞四射,鵝毛似的大雪片被鮮血映得彤紅,粉揚而來。神光放下手裏的戒刀,彎腰拿起鮮血淋離的左臂,圍繞達摩亭轉了一圈,仍侍立於紅雪之中,亭周圍的積雪也被染成紅的。此情此景,達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爲了向他求教,長期侍立身後,今又立雪斷臂,原來的驕傲自滿情緒已經克服,信仰禪宗態度虔誠。達摩逐傳衣鉢、法器予神光,並取法名:“慧可”。

慧可斷臂以後,表現出高度的剛毅,他忍受着劇烈的傷痛,雙膝跪在雪窩裏,用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頂禮拜謝而退。從此,慧可就接替了達摩,成爲少林寺禪宗的第二代,稱之爲“二祖”。

毒而逝,只履西歸

菩提達摩傳奇 菩提達摩祖師簡介 第2張

  只履西歸

達摩晚年的事蹟,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離開洛陽之後,他與弟子繼續北行傳法(《續高僧傳》中稱他爲“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楞伽師資記》中也有“達摩禪師,志闡大乘,泛海吳越,遊洛至鄴”的說法)。但不僅受人“譏謗”,而且還遭到了光統律師、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終因中毒不救而死。又一說時北魏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裏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爲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達摩之死,世所共知。東魏使臣宋雲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歸,對於達摩辭世的事一無所知。達摩死後兩年,宋雲從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經蔥嶺的時候,迎見達摩一手拄着錫杖,一手掂着一隻鞋子,身穿僧衣,赤着雙腳,由東往西而來。二人相遇後,宋雲急忙停步問道:“師父你往哪裏去?”達摩回答說:“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說:“你回京以後,不要說見到了我,否則將有災禍。”二人道罷,各奔東西。宋雲以爲達摩給他說的是戲言,絲毫沒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後,向皇帝覆命交旨時,順便提到了他途經蔥嶺遇見達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誰知話音未落,東魏孝靜帝就發了火,怒斥宋雲:“人所共知,達摩死於禹門,葬於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麼說在蔥嶺遇見了達摩,死人怎能復活?這分明是欺君騙聯,豈有此理?”說罷,便令殿角侍衛把宋雲扭出殿外,五花大邦投入南監。事隔數日之久,一天,孝靜帝坐朝審理宋雲欺君一案。將宋雲傳上殿以後,孝靜帝問道:“你在蔥嶺遇見達摩的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你要如實說來”。宋雲先叩頭,後說話:“皇上容稟,蔥嶺見達摩,祖師光着腳,一手拄錫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隨風飄,翩翩向西行。他說回西天,不讓我吭聲,假若瑣去,災禍必報應。臣覺是戲言,順便奏主君。如今從實說,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萬望是非分。”孝靜帝聽了以後,半信半疑,真假難辯,無所敵從。羣臣們在殿角下,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達摩在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還陽魂?宋雲犯的是欺君之罪,應當依法處置。”有的說:“達摩西歸宋雲見,監禁豈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難辯,可以開棺驗證。孝靜帝採納了後一條建議,逐把達摩墓穴挖開,撬開棺蓋一看,果然棺內沒有屍體,只剩下一隻鞋子了。

 葬身定林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

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衆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爲“空相寺”。

禪宗思想

傳法偈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祖師偈: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傳授衣鉢

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開啓禪門

達摩血脈論:“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似乎就預言了禪宗六祖慧能在成佛後,帶出了43位一樣成就佛道的的弟子,會創立五個宗派。後世佛教徒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爲達摩禪法的標誌。後世建立的禪宗世系爲:初祖達摩、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但其世系說法尚存爭議。傳說達摩留下一隻草鞋,用來認可二祖慧可。

 二入四行說

達摩所教授的禪法,因爲資料殘缺,主要由其弟子曇林所著。

二入四行說爲其主要理論,是以“壁觀”法門爲中心。首先,他教授的是大乘佛法,所謂的“入道”,即是趣入菩提道。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於見(理)的,還要本着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冶,銷除無始來的積習,這叫“修道”。修到究竟圓滿,名爲“無學道”。‘楞伽經’說:“頓現無所有清淨境界”,是頓入的見道。“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是漸非頓”,是修道。經說與“理入”、“行入”的意趣相合。故入大乘道的方法,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是“藉教悟宗”。“宗”是《楞伽經》說的“自宗通”,自證聖教,但是要“悟宗”,需要“藉教”。“藉教”,依曇林的說法,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這也是《楞伽經》所持的如來藏思想。而依對如來藏教說的深切信解,發起“舍妄歸真”的意樂,從“凝住壁觀”去下手參究。

但在悟入之後,還要以四行在人世間克己利他。“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其要旨在於以清淨本性了悟佛法以至覺悟之境。達摩的禪法,簡明深入,展現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開展了中國禪宗的先聲。四行着重在於勸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慾,按佛教教義苦下功夫。理入屬於理論,行入屬於實踐,即禪法結合教義,也就是菩提達摩的簡易禪法。爾後中國的禪者,雖稟承達摩的禪法,而專重“理入”,終於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國禪宗。

 軼事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爲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父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裏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爲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辭別樑武

達摩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得知梁武帝篤信佛教,先去了建康(今南京)找梁武帝聊佛法,達摩是禪宗大乘派,普渡衆生。而梁武帝信奉小乘佛教,主張自我修行。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初到洛陽

據說,當他來到洛陽時,看到永寧寺內十分精美的寶塔,自雲:"年一百五十歲,歷遊諸國",從未見到過,"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後到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景德傳燈錄》卷第三)。在此期間,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斷臂"的故事流行於世。

面壁九年

北魏孝昌三年,達摩抵達少林寺,達摩抵達少林寺後便在少林寺旁不遠的嵩山西麓五乳峯的中峯上部、離絕頂不遠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他就在這個石洞裏,面對石壁,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兩腿曲盤,兩手作彌陀印,雙目下視,五心朝天入定。開定後,他就站起身來,作一些徑行活動,鍛鍊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後,又是坐禪入定。就這樣進行了長達九年的修性坐禪。最終悟出了一樣能讓中原人們接受的佛法:東土禪宗。禪宗不需要言語文字來闡述,只要瞭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悟道成佛。所以有些大師雖然一個字也不認識,也毫不妨礙成爲大師。比如後來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不識字,但是他吟出了一首堪稱禪宗高度總結的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用"頓悟"來講述禪宗,隨時隨地,講究的是內心的理解和明淨。

 遺蹟

 廣州聖蹟

廣州市上下九古爲珠江碼頭,現爲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爲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鉢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聖蹟

南京雨花臺的高座寺,相傳爲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爲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至“一葦渡江”處;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爲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爲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巖”等遺蹟,作爲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歷史影響

據敦煌出土資料所述,自以古來作爲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淨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爲《達摩論》;而達摩爲坐禪衆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爲《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淨,當時流行很廣。

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爲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啓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爲主,行入爲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爲達摩禪法的標誌,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爲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爲"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爲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爲"楞伽宗"。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爲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爲初祖,菩提達摩爲二世,下以神秀爲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爲正統,肯定達摩爲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爲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爲二十八世。此說爲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爲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爲禪宗的正統說。

 所傳弟子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蹟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鐘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爲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京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