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朝一代明君秦王嬴稷的簡介 嬴稷的兒子是誰

秦朝一代明君秦王嬴稷的簡介 嬴稷的兒子是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贏稷是秦朝秦惠文王的兒子,是秦武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是秦朝的一代明君,爲秦朝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很大貢獻。  

秦朝一代明君秦王嬴稷的簡介 嬴稷的兒子是誰

他不僅是一個好皇帝,同時還是一個孝子,跟母親羋八子感情非常好。前期與輔佐他的國舅關係也特別好,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兩人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贏稷是秦朝繼秦武王之後的秦朝國君,名稱秦昭襄王。贏稷小的時候吃了很多苦,曾被送到燕國當過人質。

早年由於一直在燕國,他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主要是因秦武王突然逝世膝下無子的緣故。贏稷在位期間,秦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力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他執政時期最具有影響力的是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在位後期,貢獻非常大。贏稷登位初期,由於年紀尚淺,朝中都是由他母親與國舅魏冉執政當權,後來聽從范雎的意見收回了母親與魏冉手中的權力。

贏稷真正當權之後,他封范雎爲宰相,國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當時秦昭襄王手上還有一名干將名叫白起,他曾是魏冉推薦的一名將領。白起帶領軍隊先後戰勝諸多國家,爲秦朝佔領了不少領土。正因贏稷手上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後來在貢獻極大的長平之戰又大獲全勝。秦昭王在位期間佔領的國土甚多,這爲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秦昭襄王贏稷統領秦朝時間非常長,逝世的時候享年七十五歲。他善於管理朝政,能夠採納良言,廣納賢才是秦朝一位非常好的明君。雖然後期也曾經被讒言迷惑過,但是他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是後人無法比擬的。他對秦朝的貢獻可以與後期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相提並論。

嬴稷的兒子

秦昭襄王贏稷是秦朝有名的一代君主,也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他是秦惠王兒子,秦武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早年秦昭王在燕國當人質,後來秦武王意外逝世膝下無子,贏稷才被秦國從燕國帶回繼承皇位。贏稷繼承皇位之後,封爲秦昭襄王,後人簡稱他爲秦昭王。  

秦朝一代明君秦王嬴稷的簡介 嬴稷的兒子是誰 第2張

秦昭王在位期間秦國進一步發展擴大,國力昌盛,百姓富足,當時也算是秦朝鼎盛時期。贏稷當政時期,得到諸多良將輔助,這與他的豐功偉績是密不可分的。贏稷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逝世,後來是其次子贏柱繼承皇位。那麼贏稷到底有幾個兒子,爲什麼繼承皇位的是次子贏柱呢?他的兒子到底是誰呢?

歷史上記載,贏稷有兩位皇子,長子名爲秦悼當時被立太子。但是秦悼身世坎坷吃了不少苦,曾經被派去魏國當人質。當時由於諸多原因秦昭王也沒將其接回。後來長子秦悼在魏國不幸逝世,這對於秦昭王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秦悼太子去世以後,朝中大臣都紛紛啓奏秦昭王另立儲君。後來秦昭王也知道自己年紀已高,隨後立次子贏柱爲太子。贏稷次子名叫贏柱,後稱安國君,也稱秦孝文王。當他的長兄秦悼太子在魏國逝世以後,贏柱繼承太子之位。贏柱被封太子的時候,當時秦昭王年紀已高,後在公元前的二百多年逝世。秦昭襄王贏稷逝世之後,次子贏柱也就是當時的安國君繼承皇位,後稱秦孝文王。但是不幸的是,贏柱在位時間不像他的父親秦昭王那麼長。贏稷死後,贏柱先是服喪後來正式繼承皇位沒有多久便去世了。秦柱秦孝文王死後,由其兒子繼位,名稱秦莊襄王。

嬴稷和嬴政什麼關係

贏稷是秦朝秦惠文王的次子,秦惠文王死後由贏稷的兄長秦武王繼承皇位。秦武王生性剛烈,上位沒有多久就意外逝世。由於秦武王年紀尚小,逝世的時候膝下無子,後來贏稷繼承皇位。贏稷繼位的時候也不到二十歲,他是歷史上執政最長時間的君主之一。贏稷在位期間爲秦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爲後期秦始皇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秦朝一代明君秦王嬴稷的簡介 嬴稷的兒子是誰 第3張

那麼歷史上秦始皇贏政與贏稷到底是什麼關係呢?贏稷在位時間極長,他去世的時候已經七十五歲了。贏稷膝下有兩個皇子,長子名爲秦悼年輕時被送燕國做人質,後來在燕國不幸逝世。贏稷死後由次子秦孝文王贏柱繼承皇位,後稱安國君。但是秦孝文王贏柱正式繼承皇位三天後就去世了。安國君死後由他的兒子秦莊襄王繼承皇位,簡稱秦莊王。

秦莊王是秦孝文王贏柱的兒子,同時也是秦始皇贏政的父親,他是戰國末期秦朝的一位皇帝。秦莊襄王從小與母親都不受秦孝文王的寵愛,後來被送往趙國作爲質子。秦國與趙國關係越來越僵,秦莊王在趙國期間可以說是吃了很多苦頭,生活十分窘迫。秦莊襄王本來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當時秦孝文王膝下皇子非常多,而他又身處異國他鄉。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趙國遇見了呂不韋,在呂不韋的精心幫助下他回國繼承了皇位。

秦莊襄王逝世之後,就是其兒子秦始皇贏政繼承皇位。秦始皇是歷史上有名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統一了六國,秦朝走入了最鼎盛時期。他的豐功偉績在後人裏面是無法比擬的,但是他的曾祖父秦昭王贏稷在位期間的貢獻爲秦始皇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