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始皇3010片殘片御車如何修復的?

秦始皇3010片殘片御車如何修復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英博物館展廳中陳列着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自去年9月展出以來,吸引了50餘萬觀衆前來參觀。人們紛紛在銅車馬前留影,併發出由衷的讚歎:曾經有過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的中國,製造出如此精美絕倫的青銅寶器。在序廳裏聽到的解說和看到的這件器物出土時的圖片,人們還是無法把這出土原狀與眼前實物相互對照。這難道就是深埋於地下2200多年的秦始皇御車?這難道就是曾破碎成3000餘片的銅車馬?

秦始皇3010片殘片御車如何修復的?

網絡配圖

銅車馬一號車,又稱前車。製作工藝複雜,秦始皇在世時即已製造完畢。圖爲修復後的一號車。

圖爲一號車殘破原狀。一號車殘破成1325塊,大部分部件變形,個別部位鏽蝕嚴重,彩繪都受到損壞。

1980年年末,渭河平原,冷風颼颼。在秦始皇陵園封土西側,考古隊員在地下7米深處發掘出土兩乘四馬系駕青銅車馬。除銅馬較完整外,車身、車蓋、車輪、繮繩、轡繩均破碎不堪。爲了妥善保護,我們很快將銅車馬整體遷移至秦俑博物館內進行清理和修復。

領悟豐富內涵

製作精美的銅車馬,儘管只是實用車馬的1/2,是皇帝陵園的陪葬品。但它象徵着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皇帝靈魂出行時的交通工具。考察車、馬及各部件的名稱、形制、位置是我們認識銅車馬本身的第一步。《詩經·秦風》裏好幾首詩都和車有關,如《車轔》、《小戎》等篇,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在銅車馬上都能夠找到與之驗證的地方。這裏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比如4匹馬的名稱、關係,在行駛中的作用是什麼?御手手裏應該有8條轡繩,爲什麼實際只拿了6根?等等。這些問題,在銅車馬上都得到了明確的回答。

銅車馬具有寫實主義的雕塑風格,無論是馬、人物還是車身無一處不精細描摹,力求達到與原物無二致。駕轅的馬低頭負重,外側的馬扭頭似在向外觀望,側耳傾聽;跪坐駕車的俑一面謹小慎微,一面在脣間露出不經意的微笑;車輪上懸掛的銅質飛鈴,模擬的是原車上一塊小小的絲帶。在縱情寫實的藝術筆法裏,又細細地勾勒出幽冥之物與現實的界限。

秦始皇3010片殘片御車如何修復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認識銅車馬,還需仰仗兩個座標系。橫的座標系是秦代的車制及秦的社會,縱的座標系需要考察自車出現至銅車馬的製成及其中的變化。最重要的,莫過於考察圍繞它的禮儀制度。這樣,才能很好地理解銅車馬。例如,《周禮·冬官》說道:“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圓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這個車教之道,在銅車馬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反映。

銅車馬是一部濃縮的鮮活的車馬史,從中可透視社會史、文化史、科技史。觀察銅車馬,從其技法考察工藝史,從其紋飾考察彩繪史。有了豐厚的知識,充分認識銅車馬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才能順利地進行清理和修復工作。

 揭示精湛工藝

銅車馬被整體遷移到博物館後,隨後的清理工作表明,兩乘車的殘片共3010片。一個一平方米的傘蓋,厚度僅在0.1—0.4釐米之間,破碎近200片。靷繩、駑弦鏽蝕嚴重,絕大部分部件變形,彩繪均有損壞。雖然未受過人爲擾亂,基本上是倒塌前的原始位置,可古文獻裏找不出一個與之完全對應的車制來。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各考古發掘工地裏也從未出現過與之可相參考的車形來。我們馬上成立了課題小組。立項,調查,準備修復,復原它的原貌。在復原車輛前面最右邊馬(考古學名稱爲“驂馬”)頭上的纛時,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也發現了一項了不起的青銅工藝。纛在出土時破碎成一堆殘渣,其後的試驗、分析數據表明,這件纛的銅絲是青銅加熱鍛打壓切工藝做成的,青銅絲的平均直徑是0.1毫米。即使利用現在的生產工藝及工具,做成如此細微而又均勻一致的青銅絲,難度也不小。

秦始皇3010片殘片御車如何修復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紅套這個詞太形象了,把燒紅的物件套進去,利用物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待物體自然冷卻,就可以將它們很好地套在一起。秦人嫺熟地運用了紅套技藝,兩乘車共120根車輻條,僅有幾根與輪轂沒有套緊。銅車馬車輪上的紅套連接技術,是這件藝術珍品的最令人興奮的成就之一。

子母扣的結構自有其精妙之處。有的用子母扣連接的銅索可以做360度的轉動,因爲它設計了變向的子母扣:有的表面上看是一個活釦,實際在暗處做了插銷,形式既美觀,又確保了安全。子母扣連接的好處首先是它體現出活動自如的特點,同時又模擬了構件本來的材質,如皮帶、麻索的柔軟性。無怪乎《後漢書·輿服制》寫道“一器而百工緻巧者,車最多”。

 再現御車風貌

修復人員通過全面細緻的考古學和工藝技術方面的調查研究,分析了銅車馬的結構和各部件的成分、形態及相互關係,制定出綜合利用黏結、焊接、機械連接及適當使用加強件補強的總體修復方案。其後,在修復材料及工藝方面,又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模擬試驗,篩選出合理的粘接、焊接材料、配方、方法及其工藝。並根據對比實驗研究成果,對銅車馬彩繪進行了加固保護。經過3年多努力,一號銅車馬修復如初;5年後,二號銅車馬也被修復。傳統修復技術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再現了秦皇御車的風貌。由於銅車馬修復項目在修復工藝和修復技術方面有所創新,在大型青銅修復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秦始皇3010片殘片御車如何修復的? 第4張

網絡配圖

由3000多塊碎片、7000餘個零部件到復原原貌,凝聚了文博人員多少智慧與辛勞。儘管它是皇帝陵園裏的陪葬品,只是真正實用車馬長度的1/2,但它仍然由於2200多年前工匠的精湛工藝而顯得美輪美奐,富麗堂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參觀後說:“考古工作能把零散的碎片修得這樣完整,勞苦功高啊!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一位外國元首也說:“古代製造它是偉大的勞動,今天修復它也同樣是偉大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