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備爲何在東吳撤軍且局勢穩定後,也不要回成都?

劉備爲何在東吳撤軍且局勢穩定後,也不要回成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夷陵之戰後,劉備鎮守白帝城,用自己的武力和謀略爲蜀漢換來生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人生中指揮的最後一場戰役就是夷陵之戰,但是這場戰役也成爲了劉備最懊悔的戰役。劉備出兵東吳,志在必得。可是在遇到失去呂蒙的吳軍,被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所打敗。在退兵途中,劉備還被過去的子侄輩的東吳小將們追殺。在萬般憤懣中,劉備說出我敗給陸遜,乃是天命的話。在東吳退兵後,劉備就留在白帝城,至死也沒有再回到成都。那麼,劉備爲何在東吳撤軍,局勢穩定後,也不回成都呢?

劉備爲何在東吳撤軍且局勢穩定後,也不要回成都?

一、夷陵之戰的經過和後果。

在劉備登基成爲蜀漢皇帝后,就面臨着一項重大的戰略抉擇。那就是他必須要出兵討伐曹魏和東吳。這是因爲曹魏篡漢,和劉備的蜀漢政權不共戴天。它們互相之間都視對方爲賊,必將滅亡對方而後快。而孫權當時對曹魏稱臣,助紂爲虐。再加上他背信棄義的撕毀盟約,襲取荊州,殺害關羽,被蜀漢君臣恨之入骨。

在對兩者做了衡量之後,劉備選擇了攻打東吳。對於劉備來說,攻打東吳有着很多有利條件。在戰略上能夠擺脫遭受魏吳夾擊的境地,並且先打弱敵。在戰術上自己的兵力對吳軍雖然稍弱,但是能夠在劉備的軍事指揮,戰場環境等方面得到加強,有取勝的把握。再加上劉備和他的部下對荊州一帶地理環境熟悉,並可能得到荊州人士的響應。所以,劉備最終選擇了攻打東吳。

但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劉備在這場戰役中打了個大敗仗。劉備在和陸遜相持半年之後,被陸遜尋找戰機,用火攻打敗。劉備不但損失了數萬蜀軍主力,還損失自己提拔培養的黃權、馮習、張南等一大批年輕的軍政人員,這使得蜀軍傷了元氣。幸虧趙雲率領後續軍隊救援,纔打退了東吳的追軍,將戰線穩定住。自此,劉備就留在白帝城。

二、劉備親自鎮守白帝城的必要性。

那麼劉備爲何在戰局穩定後,還依然親自鎮守白帝城呢?這是因爲,在當時的情況,只有劉備親自鎮守白帝城,才能保證蜀漢東線的安全。爲了蜀漢政權的安全,劉備被迫擔負起了這個重擔。

蜀漢在出兵東吳的時候,滿朝上下沒有人認爲自己會打敗仗。那些阻止劉備出兵的人只是從戰略方面着眼,不希望蜀漢和東吳自相殘殺。這裏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認爲東吳的呂蒙已死,剩下的將領沒有人是劉備的對手。可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劉備居然打了敗仗。東吳的統帥陸遜在這一戰中,充分顯示了自己的能力。

不過,劉備的戰敗,有很大的因素是由於他的輕敵。劉備的軍事能力不比陸遜差,連陸遜率領優勢兵力,都不敢和劉備直接交鋒。陸遜說劉備是一個梟雄,連曹操都懼怕他,並非虛言。如果劉備真正的重視陸遜,戰役的結果還未可知。所以,只要劉備在白帝城,陸遜就對蜀漢無計可施。

劉備爲何在東吳撤軍且局勢穩定後,也不要回成都? 第2張

在大敗之餘的蜀軍,如果換了其他人鎮守白帝城,能否抵擋住陸遜的攻勢,就不好說了。劉備在出兵東吳前,他也爲下一步採取了萬全之策。劉備派魏延鎮守漢中,保證蜀漢北大門的安全。讓諸葛亮坐鎮成都,保證後方的穩定。派趙雲鎮守江州,策應四方的安全。在夷陵之戰失敗後,就是趙雲趕到白帝城,纔打退了東吳的追擊。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在阻擋東吳進攻的同時,還命令諸葛亮在成都開設軍營,編練新軍。劉備親自鎮守白帝城,就是爲了蜀漢的安全,爲蜀漢取得喘息之機。在劉備君臣的共同努力下,蜀漢的局勢纔得到了初步的穩定。在這個時候,劉備是無法回到成都的,這是局勢的需要,並非是有的人說的因爲戰敗沒臉見人的緣故。

三、劉備鎮守白帝城,就是爲了實施人生中最後的一次謀略行動。

劉備是一代梟雄,他親自鎮守白帝城,並非僅僅是爲了防禦,他更是爲了進攻。劉備在軍事上遭受了失敗,他就在外交上發動了攻勢。這個外交攻勢所採取的策略,充分體現了劉備的謀略水平,那就是以退爲進,迫吳求和。

劉備對孫權是瞭如指掌的,他就是以謀略從孫權那裏強取豪奪了荊州五郡。在赤壁之戰時,東吳承擔了主要的作戰任務,戰役結束後,孫劉聯軍一共佔有了荊州的六個郡。可是由於劉備的運作,東吳只佔有了江夏一郡,剩下的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五郡卻歸劉備佔有,等於孫權爲劉備出了一場苦力。在謀略上不是劉備對手的孫權,最後忍無可忍,和劉備撕破臉皮,刀兵相見。

其實,單單以謀略相對抗,劉備完全可以玩弄孫權於股掌之上。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本以爲東吳前有蜀漢的壓力,後有曹魏的窺伺,肯定會服從自己的條件。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曹魏皇帝曹丕拒絕了劉曄夾擊東吳的建議,坐觀成敗,導致了自己的失敗。不過,雖然蜀軍失敗,劉備依然可以造成東吳的不利局勢,來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

那就是,劉備不撤兵回成都,自己親自率領軍隊鎮守白帝城,和東吳繼續處於戰爭狀態。這一招就制了孫權的死命。因爲孫權不是甘居人下之人,他在曹操下荊州的時候,就拒絕了曹操的和部下的勸降,在赤壁和曹操決一死戰。在今天他向曹丕稱臣,只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已。只有這樣,才能擺脫蜀漢和曹魏的夾擊,免於亡國之禍。

曹丕的心裏也明白孫權的意圖,他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策略,也沒有減輕對孫權的壓力。他先是試探性地向孫權索要貢品,孫權沒有拒絕。然後曹丕進一步要求孫權送質子,這就遭到了孫權的推脫。這樣一來,雙方關係的裂痕越來越大,最終的破裂在所難免。

如果曹魏和東吳進入戰爭狀態,劉備的態度就值得孫權重視了。如果劉備執意和東吳保持戰爭狀態,那麼孫權的戰略形勢就十分不利。爲此,孫權必須要擺脫這種形勢,只有向劉備求和。劉備不但在白帝城厲兵秣馬,還向陸遜寫信,表示要再次出兵報仇。雖然陸遜強硬的回答了劉備,可是孫權君臣都知道真的同時和劉備、曹丕作戰,對東吳是不利的。

劉備爲何在東吳撤軍且局勢穩定後,也不要回成都? 第3張

所以,在史書上記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求和”。這樣,劉備就達到了他的戰略目的,和東吳解除了戰爭狀態。這也就爲日後諸葛亮重新和東吳盟好打下了基礎。我們可以看到,劉備鎮守白帝城,並不是在這裏躲避臣下的譏諷,而是爲彌補夷陵之戰對蜀漢政權的危害,盡最大的努力去挽救蜀漢的形勢。

可惜的是,由於劉備年事已高,心情鬱悶,操勞過度,再加上生活環境的惡劣,雖然劉備將蜀漢的形勢初步穩定住了,可是一代英雄也病倒在了白帝城。在這個時候,劉備即便是想再回到成都也是不可能的了。最終,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結語: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慘敗是蜀漢君臣始料不及的。當時蜀漢君臣只是認爲和東吳作戰會曠日持久,可能耽誤因爲曹魏篡位引發的有利形勢。可是,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蜀漢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劉備損失了大部分的兵力,退守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駐守,就再也沒有回到成都。他在最初鎮守白帝城,是用自己的軍事能力對抗陸遜,保證蜀漢東線的安全。同時他和東吳保持戰爭狀態,對孫權保持着壓力,逼迫孫權主動求和。這一切,劉備都做到了。可以說,劉備雖然戰敗,可並沒有灰心喪氣,他還爲着蜀漢的延續盡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到東吳求和,蜀漢的局勢初步穩定下來,劉備也積勞成疾病倒了。他再也不能回到成都,在託孤諸葛亮後病逝於白帝城。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蜀漢奏響了一曲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