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他難道就沒有其他出路了嗎?

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他難道就沒有其他出路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魏延被以反叛的罪名殺害,並滅了三族,他爲何不去投奔曹魏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魏延的命運確實讓人感到惋惜,他作爲劉備的親信,因爲驍勇善戰被劉備所信賴。在劉備剛入川的時候,武將也就只帶了黃忠和魏延兩員大將。在選擇鎮守漢中的將領時,劉備力排衆議,選擇了魏延。在諸葛亮時代,作爲蜀漢所剩不多的大將,魏延爲諸葛亮的北伐事業,效盡了犬馬之勞。可是,這樣一位將領,在諸葛亮屍骨未寒的時候,就被扣上反叛的帽子殺掉,確實讓人感到他命運多舛。那麼,魏延爲何而死,他難道就沒有任何的出路嗎?

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他難道就沒有其他出路了嗎?

一、 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是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結束,蜀軍的撤軍途中。諸葛亮在發動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身體就已經不好了。諸葛亮爲了在有生之年能夠實現自己北伐的理想,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用盡了最後的手段。可是,不管諸葛亮使用何等手段,司馬懿就是採取一個策略,那就是堅守不戰,和諸葛亮對峙。

最終,無法獲得與司馬懿決戰機會的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病倒了。諸葛亮在知道自己無法完成北伐的心願後,對蜀漢的情況進行了衡量,決定了不再北伐,休養生息的策略。爲此,諸葛亮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確定接班人,使自己的策略能夠保證實行。另一個則是將北伐的蜀軍主力安全撤回蜀中。要解決兩個問題,最大的阻礙就是魏延。

這是因爲魏延從資歷、能力和戰功等方面來說,都是蜀漢政權中在諸葛亮之下,首屈一指的將領。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魏延是應該接管諸葛亮軍權的最佳人選。可是,一旦魏延接管蜀軍的軍權,就肯定會破壞諸葛亮的戰略部署。

這是因爲魏延是劉備的親信,他是劉備統一天下的意願的堅定支持者。如果魏延接管了軍權,他不但不會撤軍,還會繼續北伐,率領蜀軍和司馬懿進行決戰。諸葛亮從心裏並不看好魏延的軍事才能,尤其是魏延喜歡兵行險招,更是讓諸葛亮擔心。因此,諸葛亮對他的這兩個難題,提前就做了安排。

關於繼承人的問題,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就密奏劉禪,確定了蔣琬。諸葛亮並且在成都,組建了以蔣琬爲中心的一套班子。這批人圍繞着劉禪,牢牢的把控着成都的政治風向。在蜀軍中,諸葛亮對繼承人的問題祕而不宣,只讓費禕知道,暗中操控一切。

對於蜀軍的撤軍問題,諸葛亮爲了排除魏延的干擾,在最後一次軍事會議時,根本就沒有通知魏延參加。在會議上諸葛亮安排了撤軍的事宜,他利用楊儀和魏延的矛盾,讓楊儀指揮撤軍。他安排姜維爲大軍的後衛,而魏延則又在姜維的後面。

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他難道就沒有其他出路了嗎? 第2張

如果魏延願意爲大軍撤退做後衛則罷,如果魏延不願意隨同大軍一起撤退,就拋下他那支軍隊不管了。這事實上是逼魏延隨同大軍撤退,因爲孤立無援的魏延如果不退,肯定就會被司馬懿的大軍所消滅。

不過,諸葛亮這樣處理撤軍問題,不可避免的會引起魏延的不滿。在費禕去向魏延傳達命令的時候,他遭到了魏延的強烈反對。魏延在從費禕口中得知撤軍安排後,勃然大怒。他決定鋌而走險,強行奪取軍權。魏延搶先回師,燒絕棧道,阻止蜀軍撤退。不過在楊儀的攻擊下,魏延部下離散,自己只率領幾人想回到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斬了魏延,並滅了魏延的三族。

二、 魏延的三條出路。

魏延的死是蜀漢的一大悲劇,原本將才就缺乏的蜀軍,遭到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是因爲魏延的死並不是他個人的問題,他代表的是蜀漢唯一一支具備突擊能力的軍隊的覆滅。從此以後,蜀軍就淪爲一支只能夠防守的軍隊。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站在魏延的角度來考慮,他在當時的出路並不多。他的出路大體有三條,一條是依照諸葛亮的遺命,做好全軍的後衛任務,一切等到蜀軍安全撤回漢中再說。第二條是武力奪取軍權,強令蜀軍服從自己的指揮。第三條就是投奔曹魏,投降司馬懿。

我們看這第一條出路,這條出路是諸葛亮爲魏延安排的唯一生路。其實以諸葛亮對魏延的瞭解,他認爲魏延選擇這條出路的可能性不大。諸葛亮也因此在召開最後一次軍事會議,佈置撤軍的時候,才特意沒有叫魏延參加。諸葛亮指派姜維作爲大軍真正的後衛,而指派魏延最後撤退,再做包括姜維在內的蜀軍的後衛。諸葛亮還專門囑咐,如果魏延不聽從指揮,就丟下他直接撤退。

如果魏延在費禕傳達撤退命令的時候,表示聽從諸葛亮的命令,主動做好大軍的後衛工作,他的結局會完全不同。這是因爲諸葛亮一死,大軍上下都人心惶惶。楊儀是一名文官,他來指揮蜀軍撤退,自然難以讓人信服。有魏延親自爲大軍斷後,蜀軍的情況自然要好得多。至少不會造成將大批糧食、物資、文件丟棄的狼狽局面。這樣一來,魏延在全軍的威望會進一步增強,還留下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的美名。

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他難道就沒有其他出路了嗎? 第3張

在蜀軍撤回漢中後,那裏是魏延的老領地,他的南鄭侯的封地就在漢中。在這裏,如果楊儀等人要對魏延下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魏延在此後的日子裏,就算是保不住軍權,至少能夠保證生命無憂。

第二條路就是魏延在歷史上選擇的道路,那就是以武力相威脅,逼楊儀交出軍權。我們也看到了,在現實中,魏延失敗了。魏延因此不但失去了生命,還連累了自己的家族也都丟失了性命。

第三條路就是魏延脫離蜀漢政權,直接投降曹魏政權。以魏延的能力,再加上他對漢中的熟悉程度,必然會受到曹魏的重用。正因爲魏延是蜀漢的重要將領,他的投降使得他沒有回頭的機會。魏延只有死心塌地的爲曹魏賣命,曹魏也會大膽的任用魏延。可以想見,魏延在曹魏的處境,肯定比在諸葛亮死去後的蜀漢要強得多。投降曹魏,對於魏延來說也不失爲一條比較好的出路。

三、 魏延爲何選擇搶奪軍權,而沒有選擇其他出路。

那麼,魏延在三條出路中,爲何不選擇諸葛亮給他安排的生路,也沒有選擇投降曹魏的生路,卻偏偏選擇了和楊儀開戰,搶奪軍權的死路呢?這是跟魏延的性格有着直接關係的。我們看歷史上對魏延的記載,說他這個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下避之”。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魏延一貫的工作生活作風,那就是在軍事上有他的長處,但是也有自高自大,看不起旁人的性格。

這個性格讓魏延和其他將領的關係都不太好。其他的將領都對他敬而遠之,儘量不和他發生接觸。這樣,魏延在蜀軍中十分孤立。也正是這種自傲的性格,使得他跟楊儀勢同水火。雙方在發生衝突的時候,魏延甚至拔刀相向,讓楊儀涕泗橫流。諸葛亮安排楊儀指揮大軍撤退,而讓魏延爲大軍斷後,這等於是讓魏延屈居楊儀之下,爲楊儀斷後,這是魏延難以忍受的。

再加上魏延的地位、資歷、能力,都是諸葛亮接班人的必然人選。諸葛亮將大軍交給楊儀指揮,很明顯就是不信任魏延的表現。如果魏延按照諸葛亮的遺命,掩護大軍撤回漢中,他的未來的日子肯定前景暗淡。不管蜀漢朝廷如何處理諸葛亮的善後事宜,魏延肯定已經被排除出局,不可能成爲諸葛亮的繼承人了。魏延要不被剝奪軍權,閒置一旁,要不就遭受陷害,性命難保。魏延心中明白這個前景,以他不甘屈居人下的性格,他才幹脆拼死一搏,搶奪軍權。不過他不是老謀深算的諸葛亮的對手,最終在諸葛亮的安排下,魏延失敗被殺。

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他難道就沒有其他出路了嗎? 第4張

魏延不去投降曹魏,其實道理十分簡單。這是因爲魏延至死都是忠於蜀漢政權,忠於劉備和劉禪的。正是因爲對劉備忠心耿耿,他才被劉備破格提拔爲漢中太守。也正是對劉禪忠心耿耿,他纔在北伐中出生入死,屢建戰功。我們看魏延對費禕的表白,他奪取軍權的目的也不是爲了擁兵自重,他是爲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這樣的魏延,怎麼可能考慮去投降曹魏呢?

再加上魏延的家屬都在漢中,如果他投降曹魏,他的那些家屬都會遭受滅頂之災。雖然魏延被董允、蔣琬、費禕、楊儀等人扣上反叛的帽子,可是魏延的家族都在漢中,魏延怎麼可能孤身反叛蜀漢。魏延在和楊儀爭奪軍權被殺後,也是逃往漢中,企圖得到向朝廷分辨的機會。可惜他平日裏對同事的態度過於惡劣,使得他得不到他人的支持,還被馬岱所殺。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劉禪對這個事件的曖昧態度。當魏延和楊儀兩人互相控告對方反叛的時候,劉禪問董允和蔣琬。雖然董允和蔣琬都說魏延反叛,但是劉禪並不置可否。在事件過後,劉禪對那個滅魏延三族的楊儀,處置並不手軟。劉禪將其廢爲庶民並且流放邊荒,繼而讓其自殺,算是還魏延一個公道。

結語:

諸葛亮臨死前對魏延的處置,雖然比較殘酷。但是諸葛亮這樣做,是爲了他後續戰略的實施,以及蜀軍主力的安全撤回。從這個方面來看,諸葛亮的處置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讓魏延接管軍權,魏延絕對不會撤軍,反而會對司馬懿發起進攻。諸葛亮定下的蜀漢停止北伐,休養生息的策略,自然也化成了泡影。

諸葛亮只有讓楊儀率領蜀軍主力撤退,出於對魏延的懼怕,楊儀也會盡快撤退的。只要蜀軍主力撤回漢中,內有董允、蔣琬,外有楊儀、王平,就不怕魏延生變了。事實也確實如此,想要強行搶奪軍權的魏延,遭到了失敗。

魏延作爲蜀漢當時最優秀的將領,大家都認爲他應該接替諸葛亮的職位。可是,在諸葛亮定下蔣琬爲繼承人的時候,他的厄運就已經註定了。但是,對劉備、劉禪的蜀漢政權忠心耿耿的魏延,依然一心想要繼續北伐,匡扶漢室。因爲他的策略和諸葛亮留下的策略相違背,使得他成爲了被清除的對象。他搶奪軍權,也是爲了實現他的北伐理想。

因此,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專門爲魏延正名,說魏延的本意是爲了爭奪軍權,想要殺死楊儀等人,“不便背叛”。因此,本來就視曹魏爲死敵,對蜀漢忠心耿耿的魏延,當然不會去投奔曹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