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赤壁之戰後,曹操爲何不再重新整頓軍隊,反而轉入防禦?

赤壁之戰後,曹操爲何不再重新整頓軍隊,反而轉入防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曹操在赤壁慘敗後,爲何將軍隊主力撤回北方,對孫劉聯軍採取守勢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在此之前,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收降荊州,打敗劉備。一時間志得意滿,想要趁勢席捲江東。可是沒想到在赤壁一戰中,曹操中了黃蓋的詐降計,被東吳以火攻打敗。這一仗之後,曹操將主力撤往北方,只留下部分軍隊守衛江陵和合肥,轉入了戰略防禦。

曹操對於赤壁之戰的失敗是不服氣的,他甚至不承認自己在赤壁打了敗仗。他在事後給東吳的信裏說,自己是因爲冬季疫病流行,自己燒掉戰船撤退的,結果讓周瑜因此得了虛名。那麼,如果是這樣,爲何曹操不在戰後重新整頓軍隊,再次南下與孫劉聯軍決戰,而是要轉入防禦呢?

一、 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

曹操在赤壁之戰遭受了慘敗,丟失了大好的形勢,這是因爲他在戰略和戰術上犯下的錯誤造成的。曹操在奪取荊州前,聽取了荀彧的建議,採取奇襲荊州的戰術。這樣,他趕在劉表去世之時進攻荊州,使得荊州的繼任者劉琮手足無措。在部下的勸說下,劉琮投降了曹操。這樣,曹操兵不血刃地收穫了荊州,還得到了劉表經營多年的軍隊。

在當時,曹操的實力暴漲,這使得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在判斷形勢的時候,出現了嚴重的誤判。當時西川的劉璋見勢不妙,趕快向曹操送兵送糧,表示臣服。剩下的劉備剛在長阪遭到慘敗,逃往江夏劉琦那裏,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而東吳的孫權年紀輕輕地繼承了父兄的家業,在集團中威望不高。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決定趁熱打鐵,一舉消滅劉備,並且將東吳的勢力一併解決。

赤壁之戰後,曹操爲何不再重新整頓軍隊,反而轉入防禦?

當時曹操和東吳有姻親的關係,再加上曹操又打着奉天子以討不臣的大義名分。所以曹操認爲,只要對孫權採取外交手段,就能夠迫使孫權投降。曹操和他的部下甚至還預料,孫權會投降曹操後,帶領東吳的軍隊討伐劉備,以此向曹操表示效忠。

但是,曹操卻錯誤估計了孫權。他根本沒有料到,孫權也是一個胸懷天下的人物。孫權當時已經在魯肅的鼓勵下,樹立了爭奪中原的目標。即使是不能北取中原,孫權也不可能將東吳的基業拱手讓人。因此,在諸葛亮、魯肅和周瑜等人的斡旋下,孫劉聯盟最終達成。孫劉聯軍在赤壁和曹軍展開了戰鬥。

正是因爲在戰略上對孫權的誤判,曹操在戰術上又犯下了種種錯誤。因爲急於求成,曹操沒有在奪取荊州後休整軍隊,消化荊州的戰果,而是馬上揮兵東下。但是,在這個階段的戰鬥中,水軍成了決定戰役成敗的主要兵種,而曹操缺乏的恰恰是大規模的水軍。

在當時,曹操在玄武池訓練的水軍還沒有練成,他就爲了趕時間馬上南下。而在荊州接收的劉表留下的水軍,根本就沒有消化整頓就走上了戰場。這樣的水軍根本就不是東吳水軍的對手。因此,雙方在赤壁進入相持狀態。最終曹軍因爲後勤困難、水土不服和敵方的火攻,遭到了慘敗。

二、 曹操採取守勢的用意。

赤壁之戰完全是因爲曹操在戰略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造成的。因此,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痛定思痛,對前一階段的戰略得失進行了總結,並重新確定了戰略方針。

在戰役失敗後,曹操當着各位謀士的面,痛哭郭嘉。他說,如果郭嘉還在,是絕對不會讓自己遭受這樣的失敗的。這是因爲他想起了郭嘉在臨去世前給他出的最後一次計謀。那是曹操去討伐袁紹的兒子時的事情。當時袁紹死後,他的兒子各擁兵力,互相火拼。曹操趁機北上,利用他們的矛盾平定了河北地區。

赤壁之戰後,曹操爲何不再重新整頓軍隊,反而轉入防禦? 第2張

最後,袁紹的兩個兒子袁熙、袁尚遠逃遼東公孫康處。曹操的手下建議曹操趁勢遠征遼東,消滅袁氏兄弟。曹操沒有采納這個建議,並說不日二袁的首級就會送到。果然,曹操按兵不動不久,遼東的公孫康就殺了袁熙、袁尚,並將他們的首級送到了曹操那裏。這時,曹操拿出郭嘉臨去世前留下的信,信上勸曹操切不可對遼東發兵。說公孫康和袁氏兄弟相互猜忌,如果發動攻勢的話,就會讓他們齊心協力共同抗擊曹操。如果放緩步伐,他們之間肯定會互相圖謀,這是形勢的必然。因此,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兵不血刃就平定了遼東。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又想起了這一幕,所以他纔會痛哭郭嘉,爲自己的決策失誤感到悔恨。如果他還是採取郭嘉的這個計謀,就不會有赤壁之戰的失敗了。劉備和孫權兩人都有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曹操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急於求成,而是採取了郭嘉的計謀,形勢將會完全不同。

曹操如果不急於攻打劉備,並且也不寫信威脅孫權,而是在荊州養精蓄銳,那麼他至少能夠得到政治和軍事上的幾個好處。一是能夠鞏固荊州的地盤,切實地將荊州的人、財、物變爲己用,壯大自己的實力。二是能夠將荊州的軍隊歸納到自己的軍隊編制中。在這些軍隊中,最重要的是荊州的水軍。如果曹操擁有了實力強大的水軍,再加上位居長江上游,曹操的軍事形勢將是一片大好。三是曹操放緩對劉備和孫權的威逼,會使劉備和孫權沒有太大的危機感,他們之間的聯盟也不會那麼容易建成。

這樣,經過一定時間的養精蓄銳,曹操就會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而劉備和孫權之間的聯盟也沒有建立,甚至在曹操的壓力下,孫權還可能會像公孫康那樣,去消滅劉備的勢力來向曹操降服。可惜這一切,都毀在了曹操的操之過急上。

因此,曹操在痛定思痛之後,他決定重新撿起郭嘉的計謀,來對付劉備和孫權。曹操決定放緩對劉備和孫權的進攻,將軍隊主力撤回北方休整,並準備平定關中地區。而在對付江南的方向上,他採取了守勢,堅守江陵和合肥兩個要點,阻止孫劉聯軍北上。後來江陵失守後,曹操又把西線的防禦重心放在襄樊地區。曹操這樣做,也是跟他的水軍在赤壁之戰中全軍覆沒的情況相適合的。因爲沒有強大的水軍,是不可能平定江南的。

曹操這樣做,是因爲作爲三國中最高明的軍事家和謀略家,他清楚地知道劉備和孫權的想法。劉備和孫權都不是庸碌無爲的君主,他們都有爭奪天下的野心。如果曹操把主要的兵力用在他們身上,就會遭到他們共同的反擊。這樣,曹操即便是有所進展,也將會得不償失。

赤壁之戰後,曹操爲何不再重新整頓軍隊,反而轉入防禦? 第3張

因此,曹操對劉備和孫權採取守勢,將自己的地盤死死守住,不讓劉備和孫權奪走。那麼,終究有那麼一天,劉備和孫權發展的空間達到極限的時候,他們會因爲自己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矛盾。最終,當這種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時,他們就會自相殘殺。在這個時候,曹操坐山觀虎鬥,就能夠拆散孫劉聯盟,進而統一天下。這也是郭嘉的“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計謀,在對付孫劉聯盟上的運用。

三、 最終曹操達到了目的。

曹操的計謀運用得當,可是等計謀奏效已經是十年之後了。這是因爲,在劉備和孫權的陣營中,也同樣存在着有識之士。他們看出了曹操的用意,爲了雙方的利益,盡力維持着孫劉聯盟。

在劉備的陣營中,是以諸葛亮爲首的謀士。而在孫權陣營中,則是以魯肅爲首的謀士。在這些人中,起作用最大的人就是魯肅。可以說,如果不是魯肅的斡旋,孫劉聯盟不會存在那麼久的時間。

在赤壁之戰前,魯肅是促成孫劉聯盟的主要人物。他來回奔走,多方聯絡,並且親自對孫權進行勸說,這才讓孫權下定決心,締結了孫劉聯盟。隨後雙方組成的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劉備要求借南郡的時候,也是魯肅勸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要求。這樣,荊州方向上的方向交給劉備負責,東吳得以集中兵力在淮南發動攻勢,給了曹操很大的威脅。當時曹操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正在寫信。結果曹操手中的毛筆被嚇得落在了地上,曹操自己都渾然不覺。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孫權和劉備都對曹操發動了連續的攻勢,使得曹操顧此失彼,疲於應付。

尤其是在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中,曹操遭受了有生以來最沉重的打擊。他不斷丟城失地,損兵折將,最後甚至想遷都躲避對手的鋒芒。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和魯肅這些有識之士的運籌帷幄,對曹操的計謀給了多大的衝擊。

可惜的是,魯肅死得過早,接替他的呂蒙親手破壞了這個形勢。呂蒙和孫權合謀,襲取荊州,擒殺關羽,終於讓曹操佈置多年的計謀得逞了。曹操經過十年的堅忍,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從此,曹操統一天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雖然曹操隨之也病逝了,沒能親眼看到孫權和劉備的滅亡。但是接下來劉備和孫權之間又爆發了夷陵之戰。在這場兩敗俱傷的戰役中,孫權和劉備都遭受了不可彌補的損失。自此之後,蜀漢和東吳就退出了統一天下的行列,滅亡是早晚的問題了。

結語: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發現了自己戰略上的錯誤。他採取了過去對付袁氏兄弟和公孫康的策略。曹操認爲,如果自己對孫權和劉備採取攻勢的話,他們就會聯合起來對付自己。那麼,對曹操並沒有好處。如果放緩對他們的攻勢,就會等到孫權和劉備之間爆發衝突的時候,這樣就能夠坐收漁人之利。

於是,曹操對孫權和劉備採取守勢,等待他們自相殘殺。但是,由於孫劉聯盟中有諸葛亮和魯肅這樣的有識之士,這個時間等待了十年之久。終於,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決心武力奪回荊州的孫權撕毀了孫劉聯盟,曹操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曹操的計謀獲得了成功,也爲將來消滅蜀漢和東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切都發軔於曹操決定對孫劉聯盟轉攻爲守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