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巴爾幹戰役時間 巴爾幹戰役歷史

巴爾幹戰役時間 巴爾幹戰役歷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爾幹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役,目的是在於建立進攻蘇聯的南方戰略基地和保障地中海區域的戰役實施,發生時間1941年4月6日至29日,最終結果是德軍進佔雅典。

巴爾幹戰役時間 巴爾幹戰役歷史

概述

第一階段:與塞爾維亞的戰鬥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起因爲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間的敵對,而最初的戰鬥即爲塞爾維亞和世界級列強—奧匈帝國的戰鬥。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相互爭持了超過一年,直至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塞爾維亞才於1915年下半葉被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三面圍攻,並完全被征服。

德國對保加利亞參戰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在1915年9月6日完成。同一天,奧斯曼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簽署了調整兩個邊界的條約,向保加利亞做了領土讓步。按照約定,1915年9月22日保加利亞發佈了總動員令,總共動員了61萬6680人,而當時保加利亞總人口493萬人,其中男性248萬4122人。整個大戰保加利亞累計動員了120萬。1915年10月5日,按照三國軍事協定的約定,奧匈帝國第3集團軍(共7個師,4個奧匈師3個德國師)、德國第11集團軍(7個德國師)開始了進攻塞軍陣地,強渡德里納河、渡過多瑙河向貝爾格萊德進擊。拉開了塞爾維亞戰役序幕。1915年10月14日保加利亞參戰:

保加利亞第1集團軍步兵第1、第6、第8、第9師近20萬人,位於塞保國界北段,發起了摩拉瓦攻勢(Morava Offensive);

保加利亞第2集團軍步兵第3、第7師和1個騎兵師10萬多人,位於塞保國界南段,發起了歐文其平原攻勢(Ovche Pole Offensive);

保加利亞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位於羅馬尼亞國界。

預備隊3個師。

塞軍腹背受敵,被迫撤退至科索沃,隨後主動發起科索沃進攻戰役(Kosovo Offensive Operation),先向普裏什蒂納東北尼什方向的保第一集團軍發起了進攻,兩天內就佔領了 Prokuplje ( 英語 : Prokuplje ) ;隨後向 格拉尼內 ( 英語 : Gnjilane ) 的保加利亞第2集團軍北部集羣進攻,意圖以優勢兵力擊敗保軍,進一步收復庫馬諾沃和斯科普里。結果爲塞軍傷亡3萬人,甚至被繳獲了199門大炮,11月25日總撤退,分四路翻越經阿爾巴尼亞崇山峻嶺,至阿爾巴尼亞的亞德里亞海沿岸港口,並由協約國艦隊接應安置在希臘的島嶼上:

從科索沃米特羅維察出發,經黑山--阿爾巴尼亞斯庫臺--都拉斯;

從普裏什蒂納出發,經佩奇----阿爾巴尼亞萊什--都拉斯;

從普裏什蒂納出發,經普里茲倫---阿爾巴尼亞地拉那--都拉斯;

馬其頓殘軍從斯特魯加出發---阿爾巴尼亞地培拉特--發羅拉;。

1915年12月12日保加利亞在原塞爾維亞境內馬其頓擊退英法軍佔領了整個希塞邊境而結束戰局。保加利亞前後共計42萬4375人蔘戰,傷亡3萬7000人,其中第2集團軍傷亡2萬4000人。塞爾維亞陣亡9萬餘人,被俘17萬4000人。塞爾維亞最終撤到希臘諸島的26萬人,其中軍人15萬5000。在希臘諸島上很多塞軍民因爲過度虛弱和傳染病(主要是傷寒)而死去。

達爾馬提亞是一戰時期的一個戰略重地,而因此意大利和塞爾維亞都想從奧匈帝國手中奪取這塊領土。意大利於1915年因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而被承諾戰後將獲得此地一部分,意大利的加入亦抒緩了各戰線的壓力。

1916年元月,被加強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兩個軍管區後備部隊的奧匈第3集團軍,向黑山發起了猛攻。 1916年1月8日,奧匈海軍布達佩斯號戰列艦305毫米艦炮的火力支援下,奧匈軍開始對 洛夫欽山 ( 英語 : Lovćen ) 發動總攻。1月13日,黑山首都採蒂涅失守,國王尼古拉一世拒絕投降而選擇了流亡國外,臨走前下令政府軍隊進山打游擊。黑山留守政府於1月17日簽字投降,黑山成爲了協約國裏第一個被打得退出了戰爭的國家。

第二階段:與羅馬尼亞的戰鬥

協約國於1916年利用外交終於將羅馬尼亞帶進戰爭,但這樣做卻爲羅馬尼亞造成極大損失。

1916年7月,德奧保三國參謀總長就羅馬尼亞參戰的應對開過會,會後奧匈帝國開始抽調第一集團軍部隊到特蘭西瓦尼亞,德國給駐防保羅國界的保加利亞第3集團軍配屬大口徑重炮,飛機和齊柏林飛艇。

1916年8月,奧匈軍隊因爲布魯希洛夫攻勢而與俄軍激戰,另一方面在意大利戰線上與意大利軍在南蒂羅爾和伊鬆佐河糾纏;南線保加利亞軍隊陷身馬其頓戰線,奧匈帝國在特蘭西瓦尼亞只有第一集團軍的架子加上地方部隊也只有3、4萬人,羅馬尼亞抓住時機對同盟國宣戰意圖搶下特蘭西瓦尼亞。8月17日羅馬尼亞跟協約國簽約,8月27日就對奧匈帝國宣戰,當天3個集團軍44萬人分九路殺出喀爾巴阡山各個山口,以雷霆萬鈞之勢攻擊特蘭西瓦尼亞。1916年8月16日 亞瑟·馮·施特勞森堡男爵 ( 英語 : Arthur Freiherr Arz von Straußenburg ) 被任命爲奧匈帝國第1集團軍司令,兵力僅1萬人,任務是擊退羅馬尼亞對特蘭西瓦尼亞的攻擊。8月27日意大利向德國宣戰;德國8月28日對羅馬尼亞宣戰;8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對羅馬尼亞宣戰。

1916年8月28日,保加利亞北部的同盟國部隊編成馬肯森集團軍羣,僅轄保加利亞第3集團軍14萬3千人,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編成。在大特爾諾沃設立了集團軍羣司令部。9月1日,保加利亞對羅馬尼亞宣戰。9月2日越過邊界,進攻南多布羅加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兵力14萬9千人)。

德國、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三國的入侵已造成羅馬尼亞到1916年12月已失去了包括首都在內逾三分之二的國土,以警戒其他中立國加入協約國的後果。爲此,羅馬尼亞及俄羅斯只好盡力將防線維持在摩爾達維亞。

第三階段:與希臘的戰鬥

1915年塞爾維亞戰局終結時,同盟國礙於當時希臘中立,希臘國王親德,沒有乘勝攻下重要的地緣樞紐薩洛尼卡,讓英法從容建立起一個新的戰線:馬其頓戰線。

1916年,在西色雷斯的Struma Operation,保加利亞三個師另一個旅奪取了名義中立的希臘的西色雷斯地區4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希臘第四軍奉令“不抵抗”,6千多人不發一槍就繳械投降。

於1917年,希臘被迫加入協約國,雖然俄國和羅馬尼亞於1918年初退出戰爭,使同盟國的戰鬥人員能調至希臘戰線,但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8月發動的大規模攻勢,迫使保加利亞投降,並最終於1918年11月-一戰結束的月份收復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推進至匈牙利邊疆,促使奧匈帝國於11月4日投降。

參考文獻

D. J. Dutton, 'The Balkan Campaign and French War Aims in the Great War',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 Vol. 94, No. 370 (Jan., 1979), pp. 9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