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平家物語講的是什麼 平家物語和源氏物語

平家物語講的是什麼 平家物語和源氏物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平家物語》是傳爲日本信濃前司行長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3世紀初。

 簡介

作品主要講述以平清盛爲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前6卷描寫了平氏家族的榮華鼎盛和驕奢霸道,後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兩大武士集團大戰的經過,渲染了平氏家族終被消滅的悲慘結局。

全書貫穿了新興的武士精神,武士、僧兵取代貴族的地位,而成爲英姿勃發的英雄人物。這些形象的出現,標誌着日本古典文學開創了新的與王朝文學迥然不同的傳統,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該書與《源氏物語》並列爲日本古典文學雙璧,一文一武,一個象徵“菊花”,一個象徵“刀劍”。

作品內容

平家物語講的是什麼 平家物語和源氏物語

  《平家物語》書籍封面

平忠盛平定叛亂立了大功,由一般武將一躍而成爲權勢顯赫的重要廷臣,廁身於權力頂峯的貴族羣體之間。其子清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上一層樓,官居太政大臣,這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所有朝廷大事都由他專行獨斷。他的女兒成爲皇妃。後來,這位皇妃生下一位皇子,立爲太子,太子以幼年即位,成爲安德天皇。這樣,平氏一家就成爲無與倫比的皇親國戚了。爲此,他們遭到源氏集團的嫉恨。

安元三年,藤原成親大納言網羅黨羽,策劃於密室,企圖剷除平氏,以清君側。可惜,謀事不密,畫虎不成反類犬,自己反倒被殺。治承四年,源賴政與以仁王結盟,興兵征討平氏,也大敗虧輸,賠了性命。繼而,源氏在全國各地的朋黨又以源賴朝爲首領,再次興兵報仇。這回,平清盛一方卻屢戰屢敗。由於心境不佳,平清盛患了熱症,不治而死。他的兒子平宗盛成了平氏的首腦。

壽永二年,都城也被源氏武裝攻陷,平氏兵敗,退到關西一帶。第二年,平氏在“一之谷”戰役中,再次被源賴朝率領的軍隊打敗。文治元年,駐守屋島的平家軍又受到源氏軍隊的偷襲,元氣大傷,在瀨戶內海的壇浦大戰中,更是全軍覆沒。平宗盛父子及其部將,有的溺水而死,有的剖腹自殺。平氏擁立的安德天皇,也因年齡幼小,不能自主,被平清盛之妻——他的外祖母抱着,投身大海。安德天皇的母后——平清盛之女,也落髮爲尼,終老於大原寂光院茅庵中。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日本自7世紀中葉大化改新以來,以天皇爲首的統治全國的朝廷,向來由貴族元老藤原氏族掌握實權。到11世紀,統治集團所倚重的各級武士,逐漸形成一個在地方上擁有勢力的階級,並趁朝廷權威日益衰落之際,逐漸佔據中朝要津。把持朝政的藤原氏爲求自固,不得不與源、平兩大武士家族通好結盟,這就更加鞏固了武士集團在朝廷中的地位。源氏率先在朝中得居高位,11世紀中葉受命爲內大臣。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祖居關東,但在本州、四國各地到處擁有領地和武裝。平氏是另一武士集團的代表,12世紀初期因屢建戰功,躋身中朝,與源氏共執朝政。到12世紀50年代,平氏在兩次動亂中襄助天皇消滅政敵,源氏謀反未遂因而失勢,朝中大權遂歸平氏獨攬。但源氏集團在中央和地方勢力龐大,仍在苦心經營,伺機再起。

 時代背景

中世前期的鎌倉文學(1192—1333),是貴族文學與武家文學並存。鎌倉幕府初期,政治實權移至武家之手,但皇家仍推行宮廷政治,維護前代創始的貴族文學,追思往昔貴族的繁榮時代。最初二三十年間,懷舊情緒、復古思潮顯著,尤以和歌爲盛。

十三世紀初,後鳥羽天皇、藤原定家等編撰了《新古今和歌集》,開創了“新古今集時代”。此後,後鳥羽天皇討伐幕府將軍失敗,以皇家爲主體的文學也隨之日益衰頹,武家文化和思想以壓倒貴族文學的氣勢,孕育了一批越出往昔宮廷文化圈子、描寫武士階級和平民百姓的新作品,《平家物語》便是其中一部。

成書爭議

該書作者何人,說法很多。據出現在14世紀後期的《昆醐雜抄》記載,《平家物語》是“民部少輔時長”作的,《徒然草》說是“信濃前司行長”作的。不過即便是他們所作,後來的《平家物語》和他們的原作也不相同。因爲後來廣泛流行的有說唱本和閱讀本兩種。

《平家物語》實際上是有學識的人物和民間說唱藝人的共同產物,不可能找出真正的作者來。最初是由很瞭解歷史情況的上層知識分子寫作的,這從前六卷可自成一體也可以看出來。但後經衆多說唱藝人之口,就創作出內容更爲豐富的小說了。

 人物介紹

平清盛

平清盛是《平家物語》主人公。他是平忠盛的長子,承襲了父親國司的官職,爲皇室盡忠效力,先後平定了保元,平治之亂,官職也一升再升。五十一歲時,他因生病許願出家,法名淨湃。

當時天下的一半國土歸平氏所有,軍隊也在平氏手中。平氏一族榮華鼎盛到了極點。功成名就的平清盛逐漸驕奢起來。對待朝廷禮儀,他缺乏尊重,不守常法,自己的孫子與攝政王爭道車,他不教子孫,反令手下人向攝政王無理報復。對反對平氏專權的朝臣們,他堅決打擊,毫不手軟。

新大納言成親卿不滿平氏專權,暗地裏召集兵馬,圖謀討伐平氏,並得到法皇默許。平清盛得知消息後。立即集合武士,趁謀反者毫無準備之時,將其全部抓獲,處死的處死,流放的流放。並由此記恨法皇,將法皇也軟禁起來。

平清盛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各方反對,連他的長子平重盛也不贊同他。原來與平氏共同扶持皇室、在平治之亂中受挫的源氏一族,藉助人民的不滿和法皇與平氏之間的矛盾,乘機興兵,討伐平氏。源氏首領源賴朝先征服了關東八國,信濃國的源義仲也從東海道進軍,響應賴朝。平氏本部也有不少人背叛,與源氏同心協力。戰亂之中,平清盛發高熱去世,臨死前念念不忘滅掉源賴朝。

 平重盛

平重盛是《平家物語》中的主要人物,平清盛的長子,內大臣,因住小松殿,人稱小松公。他對父親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可礙於孝道,常常左右爲難。當父親要軟禁法皇時,他出面諍諫,延緩了父親的行動。爲了減輕父親的罪過,他決心站在法皇一邊,以死保衛法皇居住的法住寺殿。他深感平氏一代榮華難保,於是便去參拜神社,徹夜祈禱,結果得到神的明示:平氏將亡。爲此,他請求神縮短自己的壽命,以此救助世上苦難。不久,他生病不醫,安然逝世。死前出家入道,法名淨蓮。平重盛寬厚仁和,深明大義。他的形象說明,平清盛的所作所爲不得人心。連親兒子也不贊成他,平家將後繼乏人,滅亡是不可逆轉的。

 平宗盛

平宗盛是平清盛三子,是平氏繼平清盛之後的家督和實際掌權者,因兄長平重盛早逝而繼承了家督之職。平宗盛爲人優柔寡斷、傲慢無禮,其政治手腕和軍事手腕都不及其父其兄,在木曾義仲的攻勢下只得棄京都而逃往西國,之後在與源氏較量中雖有小勝,但最後還是在源義經率領的軍隊攻擊下在壇之浦合戰中戰敗被捕,平氏也由此滅亡。

 平知盛

平知盛是平清盛的四子,相對於以勇將之名傳世的木曾義仲,他則以智將之名聞名於後,具有相當的軍事指揮策劃才能,是平源合戰時期平氏真正的軍事總指揮。他先後參加了平源合戰中許多戰役,主持平氏向西國的撤退和重新集結勢力等事務,多次使得源氏軍隊陷入困境,是源氏前進的真正的障礙。但是由於平氏上層決策的錯誤判斷、平知盛對其兄平宗盛的愚忠等一系列原因,最終使得平氏迴天無術。壇浦之戰敗北後他穿上兩套盔甲投海自盡。他是平氏最後的支柱,傳說中也是文武雙全的人才。

 平重衡

平重衡是平清盛的第五子,平知盛的弟弟,其母親是二位尼平時子(平清盛的正室)。傳說中是文武雙全的人物,相貌和能力皆很出衆,平氏衆人品評家人的時候曾以“牡丹”來比喻其人,是平清盛和時子膝下最寵愛的兒子。官至正三位中將,在一之谷合戰中力竭爲梶原景時部俘虜。後被押送至鎌倉,在源賴朝面前侃侃而談,絲毫沒有屈服之色,使周圍之人皆感敬意。最後追究過去焚燒南都之事,在奈良被斬首。

 平敦盛

平敦盛是平經盛之子,傳說他擅長吹笛,戰國武將織田信長時常吟唱的《敦盛》便是爲他創作的。雖然在平氏不是什麼重要人物,在戰場上也沒有發揮過什麼重要作用,但“敦盛之死”在各類傳說和文學藝術中一直是悲劇美學的題材之一。

平教經

平教經的父親平教盛是爲平清盛的兄弟。平教經以能登守之名流傳於後,是平氏的猛將,也是不少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中虛構的、源義經生平的最大對手。傳說他在屋島合戰中曾給予源義經重大打擊,甚至以箭射死了義經四天王中的佐藤繼信。在壇浦之戰中力戰,直至最後雙腋各夾了一個源氏武士跳海而死。

 源賴朝

源賴朝是《平家物語》中的主要人物。父親在平治之亂中因謀反被殺,當時,他只有十四歲,被流放到伊豆國的蛭島。二十年光陰過去,賴朝長大成人,常與一起流放的文覺和尚談古論今。文覺認爲平氏氣運已盡,攛掇賴朝反平,可賴朝舉棋不定。於是文覺去福原,討來法皇欽旨,令賴朝討伐平氏。賴朝得密旨後,召集各地源氏族黨,舉兵討伐平氏。經過六年激戰,從關東打到關西,從畿內打到九州。終於徹底消滅了平氏,確立了源氏獨攬朝綱的局面。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賴朝不僅把平氏遺孤斬盡殺絕,而且對於幫助自己打天下的兩個弟弟也反戈相向。源賴朝知古通今。英勇善戰,謀略過人,且有一點霸道。

梶原景時

梶原景時是梶原景清之的三子,屬於阪東平氏。石橋山合戰賴朝大敗之時,負責追擊的梶原景時故意放過了末路之中的賴朝,之後其投靠賴朝,成爲了賴朝的心腹。號稱是源賴朝的“懷刀”,在源氏軍隊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其本身實際上具有相當的能力,城府頗深。但一直以來卻以陷害源義經的罪名被深惡痛絕。傳說就是因爲他的進讒致使賴朝最終決心剷除義經。

木曾義仲

木曾義仲也是源氏一族的人,是太子舍人義賢的次子,乳名是駒王丸。其父義賢於久壽二年(1155)八月十六日爲鎌倉的惡源太義平所殺,母親將年僅兩歲的他送往信濃國的木曾中原兼遠處,因爲他是由木曾的中原氏撫養長大,故稱爲木曾義仲,是源義經和源賴朝的從兄弟。響應以仁王的詔令起兵討伐平氏,在俱梨迦羅峽谷之戰中用火牛計打敗了平維盛。一系列的交戰之後進入京都,曾權傾一時。但由於其縱軍掠奪以及源行家、源賴朝等人的作梗,使之與後白河法皇不和,進而同源賴朝對立。雖然受封爲徵夷大將軍,但很快在宇治川合戰中爲源義經戰敗,身死。

御前

巴御前是中原兼遠之女,是義仲四天王今井四郎兼平和樋口次郎兼光的妹妹。據說她不但容貌出衆,也是傳說中能以一當千的英雄。她善騎不遜的烈馬,在艱險處也能上下自如,打起仗來身披優質鎧甲,手持長刀強弓,率先直取對方主將,屢立戰功,幾乎沒人能和她相比。在宇治川合戰戰敗後,木曾義仲要她單獨逃離但爲之拒絕。又殺害對方將領御田八郎後,棄盡鎧甲逃往東國,下落不明。一說她與木曾義仲一同戰死。

 後白河法皇

後白河法皇,被源賴朝評價爲“日本國第一的大天狗”,他退位且出家的天皇上尊號爲“法皇”,法皇是有權施政的,被稱爲院政。他爲了確保朝廷的地位,周旋在平氏、源賴朝、木曾義仲和源義經各勢力之間,挑撥離間,從中取利,他也是各方勢力無法並存的原因之一。

以仁王

以仁王是後白河法皇的第二皇子,因爲是住在三條的高倉地方,所以稱爲高倉宮。他的母親是加賀大納言季成卿的女兒。以仁王本可以繼承帝位,但在平氏勢力的壓迫下只得閉門索居。1180年,以仁王在源賴政的說服下,下詔各地的源氏討伐平氏。事情泄露後,以仁王在逃亡奈良的途中被殺。

作品鑑賞

題思想

平家物語講的是什麼 平家物語和源氏物語 第2張

  《平家物語》書籍封面

《平家物語》實際反映了構成日本社會巨大轉折的歷史。正如書名所表示的那樣,它的焦點對準了平氏一族由盛而衰的悲慘命運上,既對平氏一族寄予深深的同情,又對他們代表的公卿貴族的庸碌無能,時時發出慨嘆,還以讚歎的心情,肯定和頌揚了源氏武士的果敢行動和精神風貌,從而真實地再現了歷史的本來面目。由於該書產生於中世紀初期,因而也染上了當時那種“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思想色彩,特別是在描寫歷史人物的悲劇結局時,總要帶上悽惋悲涼的調子,宣揚“淨土往生”的思想。

全書開頭的卷頭詩,引用的是佛家典故和佛教的無常觀。接下來的論述,是儒家的物極必反、盛者必衰、對立物互相轉化的思想,並以中國的史實爲例證,舉出秦之趙高,漢之王莽,樑之朱異,唐之安祿山等,說他們都有過一個鼎盛時期,當其得意之時,“不守先王法度,窮極奢華,不聽諍諫,不悟天下將亂的徵兆,不恤民間的疾苦”,所以必然導致滅亡的結果。這正是《易經》泰卦爻辭所說“無平不陂,無往不覆”。

當平氏一族從京都出奔,剛到福原又被迫西竄時,當時的平氏首腦平宗盛(清盛子)說:“我們平家積善而有的餘慶已經盡了,積惡所致的餘殃降到頭上,已爲神明所不容,已爲上皇所見棄,只好拋離故土,漂泊征途。”全書結尾處《女院死去》一節,描述了平清盛女兒、安德天皇母后晚年的淒涼情景。在她彌留之際,作者爲她作總結:回顧壇浦決戰,平氏敗北之後,全族覆滅,男的被殺被流放,無一倖免,40多個女眷投靠親戚悽苦度日,“這都是起因於我父相國(平清盛)掌握一天四海,不畏天皇,下不恤萬民;流刑死罪,任意施行;對世對人,肆行無忌。常言所說,父祖作孽,報在子孫,這是毫釐不爽的。”

這個首尾一貫的物極必反、善惡報應的思想,是這部小說中統貫全局的主線。這一點和中國宋代的講史、話本之類頗有相似之處。正如魯迅論述話本時所說:“以意度之,則俗文之興,當由二端,一爲娛心。一爲勸善,而尤以勸善爲大宗,故上列諸書,多關懲勸。”《平家物語》所抒發的主題思想,正是在慨嘆世事無常的同時,希望起到懲惡勸善的作用。

 藝術特色

《平家物語》以史實爲主線,廣採博收,吸取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的成分,融會貫通,渾然成爲一體。其中有見於話本的佛家的靈驗奇蹟、民間故事、風流趣談,以及中國的歷史掌故;有見於比它早出的戰記文學中與源平之爭有關的斷片;有見於先代有關史實的紀事等等。所有這些有聲有色的故事,經過斟酌攝取,加工潤色,穿插糅合在這部平氏的興衰史內,使讀者在回溯歷史陳跡、吟昧當時當地的世故人情時,可以加深體會,增加興味。尤其對於幾位女性悲劇的一生,都寫得悽楚動人。

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沒有概念化的傾向。特別是對那些英勇武士,並不單純贊其武勇,同時也刻畫出他們感傷多情,對弱者抱有同情心,對幼者富於慈愛感的一面。平清盛的曾孫六代,年僅12,被源氏搜捕,行將問斬,這時,一向支持源氏,首先勸說源賴朝舉兵的文覺和尚(盛遠),出於對幼小者的憐愛,竟然出面擔保,挽救六代暫免一死。平氏的武士們漂泊四海,拋妻棄子,死別生離,那些場面也寫得悽婉動人。

《平家物語》在語言運用上頗有獨到之處,用了很多漢文詞彙,也用了民間俚語,用了無韻的散文,也用了有節奏和韻律。

後世影響

《平家物語》對事件、情節的取捨,以及對人物性格的藝術加工,使它遠遠超過了平安時期的其他文學作品和史傳。在語言藝術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特別是創造了“和漢混合”的新文體,吸取漢文質樸遒勁與和文纏綿婉曲之長,融會貫通,巧妙運用,抒情、敘事互相交融,形成一種獨特風格。

《平家物語》被譽爲日本文學史上的代表作品,代表了鎌倉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它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據統計,後世取材於此的“能樂”“近世小說”“淨琉璃”等,不下數百種。

之後,日本現代作家吉川英治取材於《平家物語》,前後用了八年的時間,寫出了共二十四冊的《新平家物語》。

 作品評價

日本古典文學史家永積安明:“《平家物語》不只是‘軍記物語’中的代表作品,就整個日本文學史來說,作爲代表作品,也是早有定論的。而且如果將它與其它國家的文學進行比較,也會是饒有興趣的。”

 版本信息

《平家物語》傳本很多,不下百十種,在內容、體例及文筆等各方面都有較大差別。一般根據平氏琵琶的流派,將其分爲一方流本、八阪流本(又叫城方流本)、增補本三大系統。一方流本還包括收有覺一“奧書”的覺一本和逐漸形成的各種傳本,八阪流本也可分爲甲、乙、丙、丁四大類。

一方流本和八阪流本原屬同源,基本可以肯定一方流本更爲原始。一方流本十二卷另加一灌頂卷。八阪流本無灌頂,大致相同的內容收於十一、十二卷中。增補本有長達二十卷的長門本。四十八卷的《源平盛衰記》也可看作增補的一種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