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揭祕:忽必烈是如何建立元朝的國號和都城的?

揭祕:忽必烈是如何建立元朝的國號和都城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確立了他在蒙古貴族中的統治地位。但是,這時西北諸兀魯思實際上各自分立,大汗的統治地位和諸兀魯思與大汗的關係已不同於成吉思汗、窩闊臺時代;和林也不再是政治的中心。忽必烈以漢地爲根基,依靠漢人地主的支持奪得汗位,因之不能不以漢地爲中心,建立起元朝的統治。

建國號

自從一二○六年成吉思汗建國以來,以族名爲國名,稱大蒙古國,而沒有象北魏和遼、夏、金那樣建立國號。忽必烈稱汗後,建年號“中統”,但也沒有另立國名。一二七一年十一月,在建國十多年之後,他的統治地位已經逐漸鞏固時,才正式建國號爲“大元”。下詔說:“頃者耆宿(指子聰等)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忽必烈依據漢族的古代文獻《易經》,改建國號爲“大元”,這就表明他所統治的國家,已不只是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繼續。

建都城

窩闊臺建和林,作爲蒙佔國家的統治中心。忽必烈建開平,成爲稱汗建國的基地。但忽必烈已將中原地區作爲他的立國基礎,開平顯然不適於作爲國家的都城。一二六三年五月,忽必烈升開平爲上都,作爲駐夏的納鉢。一二六四年八月,又下詔燕京(金中都,金亡後稱燕京)仍改名爲中都,作建都的準備。

揭祕:忽必烈是如何建立元朝的國號和都城的?

僧子聰是忽必烈在和林最早信用的漢人幕僚。一二六四年,王鶚上奏,說子聰“久侍藩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應當讓他還俗作官。忽必烈詔令僧子聰複姓劉氏,賜名秉忠,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一二六六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中都營築都城宮室。同年,又命已經致仕的張柔與行工部尚書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提督宮城的修築工程。劉秉忠等選擇金中都城東北,太液池瓊華島的周圍,作爲新都的城址,籌畫修築週迴六十里的新城。忽必烈建立“大元”國號後,一二七二年二月,採劉秉忠議,改中都爲大都,宣佈在此建都。一二七三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大部代替和林,成爲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後,明、清兩代,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元大部的修建,影響是深遠的。

文字

忽必烈在漢地建國建都,但他並不象遼太祖阿保機那樣“能漢語”,更不象北魏孝文帝或金世宗、章宗那樣通曉漢文化。蒙古貴族中通曉漢語文的人,也爲數極少。忽必烈建國後,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發展蒙古民族的語言與文化。一二六○年十二月,忽必烈封吐蕃薩迦的八思巴爲“國師”,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制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建國時,曾由塔塔統阿依據畏兀字母拼寫蒙古語言,製成蒙佔文字行用。

這種文字已通用了近六十年。忽必烈命八思巴新制蒙古字,則是適應元朝多民族國家建立後的需要,要求拼寫蒙古語的新字,同時還能譯寫其他民族的語言,主要是漢族的語言。新字製成後,一二六九年(至元六年)二月,由忽必烈正式頒行。原稱蒙古新字,後改稱蒙古國字(通稱八思巴字),成爲國家法定的官方文字。整個元朝統治時期,凡是皇帝的詔旨和一切國家頒發的文告、法令、印章、牌符、鈔幣等一律使用國字。蒙古國字還用來翻譯漢文的經、史等文獻,供蒙古貴族子弟學習,加強了蒙、漢、藏等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