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公孫瓚做了很多準備,爲何還是不敵袁紹呢?

公孫瓚做了很多準備,爲何還是不敵袁紹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公孫瓚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主人公是公孫瓚。原文如下:

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爲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袁紹又遣曲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

公孫瓚做了很多準備,爲何還是不敵袁紹呢?

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爲圍塹十重,於塹裏築京,皆高五六丈,爲樓其上;中塹爲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瓚曰:“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欲以此弊紹。紹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虞的從事、漁陽人鮮于輔、齊周和騎都尉鮮于銀等人,打算率領幽州的兵馬爲劉虞報仇,因爲燕國人閻柔在當地很有威望,便共同推舉他爲烏丸司馬。閻柔召集烏丸、鮮卑等少數民族騎兵及漢族士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手下的漁陽太守鄒丹在潞河以北展開激戰,大敗對手,斬殺鄒丹。此後,袁紹又派麴義及劉虞的兒子劉和率兵與鮮于輔聯合進攻公孫瓚。

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堅守。他在易河邊挖了十餘道戰壕,又在戰壕內修建了高達五六丈的大土山,山上築有營壘和樓觀。其中最大的一座土山高達十餘丈,公孫瓚居住其中,又囤積了糧草三百萬斛。

公孫瓚做了很多準備,爲何還是不敵袁紹呢? 第2張

公孫瓚表示:“以前我平定天下非常容易,現在看來這並非我公孫瓚可以左右的。倒不如休兵罷戰,從事農業、積蓄糧食。兵法上說,有百重樓觀的城池是無法攻破的。如今我有樓觀千重,待我吃盡這裏的所有糧食,就能夠看清楚天下大勢了。”公孫瓚想以此將袁紹拖垮。但袁紹不爲所動,派遣將領繼續發動進攻,連續攻打了數年都未能將其攻破。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公孫瓚口中的“指麾而定”,意爲一經安排調遣,局勢就立刻可以平定,比喻作戰不費氣力便可取得勝利。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語出《史記·陳丞相世家》中的“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

漢末天下大亂,除了董卓集團之外,實力最爲強勁的就算是佔據幽州的公孫瓚集團了。公孫瓚常年在東北邊陲與外族交鋒,作戰經驗豐富,手下又有聞名天下的白馬義從,其騎兵實力稱得上天下第一。公孫瓚最鼎盛時期,袁紹遠非他的對手。不過,自從界橋之戰失利後,公孫瓚的實力受到極大的削弱。

如何繼續與袁紹較量呢?公孫瓚想出了一個主意,這便是上面提到的在易河邊修建堅固的防禦體系。這個主意怎麼樣?其實是個蠢主意。困守城池,不僅意爲着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同時公孫瓚的騎兵優勢也難以發揮。用另外一個成語可以形容公孫瓚這麼做的後果,叫做坐以待斃。而最終的結果也正是如此。經過數年圍攻,袁紹終於破城,公孫瓚自殺而亡,曾經不可一世的公孫瓚集團從此灰飛煙滅。這個結局恐怕是公孫瓚自己做夢也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