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氣周瑜是演義裏的情節,但在現實中卻是什麼情況?

三氣周瑜是演義裏的情節,但在現實中卻是什麼情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周瑜的生死影響着三國曆史,他爲何不顧劉備反對,也要遠征西川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的這首《赤壁懷古》,讓我們對當年周瑜的英姿,有着無限的嚮往。我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直將“羽扇綸巾”的形象賦予了諸葛亮。其實,在歷史上,周瑜的形象正是“羽扇綸巾”。在赤壁之戰中,在周瑜的指揮下,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氣周瑜是演義裏的情節,但在現實中卻是什麼情況?

在《三國演義》中,爲了樹立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將周瑜樹立爲諸葛亮的對立面。他和諸葛亮多次鬥智,都落於下風。在《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中,有一個情節,那就是周瑜想要用“假道伐虢”之計,奪取荊州。結果反被諸葛亮識破,將計就計氣死了周瑜。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三國演義》中周瑜的計謀。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直對荊州念念不忘。他屢次催討荊州,都被劉備和諸葛亮用各種理由推脫。最後,劉備和魯肅約定,等到自己奪取西川之後,就歸還荊州。周瑜被曹操任命爲南郡太守後,急於討回荊州,於是上報孫權,孫權又派魯肅前往催促。

誰知道魯肅來到荊州,和劉備、諸葛亮商議,催劉備趕快奪取西川,好歸還荊州。誰知道被劉備和諸葛亮以與劉璋都是漢室宗親,難以下手爲由,把魯肅給堵了回來。魯肅無法,只得回去向孫權覆命,再推遲一段時日。

周瑜從魯肅那裏得知情況後,對魯肅指出這是劉備、諸葛亮的緩兵之計。爲了讓魯肅免受孫權的責罰,周瑜想了個辦法。那就是派魯肅去向劉備說,東吳願意出兵替劉備奪取西川,用西川和劉備交換荊州,不過劉備要提供錢糧。這樣一來,當劉備前來勞軍的時候,奪取荊州。這也就是古人的“假道伐虢”之計。

三氣周瑜是演義裏的情節,但在現實中卻是什麼情況? 第2張

誰知道,這個計謀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將計就計,明着答應周瑜的要求,暗地裏又做了準備。結果當週瑜來到荊州城下時,反而遭到了劉備軍隊的伏擊。周瑜多次和諸葛亮鬥智,至此被諸葛亮氣得箭瘡發作,一命嗚呼。在最終前,他被諸葛亮氣死之時,無奈的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二、歷史中真實的情況。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和諸葛亮作爲一對敵手,互相鬥智,精彩紛呈。在現實中,周瑜卻是另外一種狀況。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立下大功,成爲孫權最爲倚重的將領,掌管東吳的軍權。而諸葛亮作爲劉備最倚重的文臣,主要負責領地的治理,雙方並沒有那麼多交集。所以說,三氣周瑜的故事,出自於作者的杜撰。

不過,《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它裏面的很多內容還是借鑑歷史史實。作者對這些歷史事實進行了藝術加工,形成了這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這段三氣周瑜故事裏面的情節,也是來自現實,不過,現實中的情況卻是完全兩樣。

在現實中,周瑜確實是要奪取西川,而且還根本沒有跟劉備商量。當時周瑜佔據着荊州的要地江陵,而劉備則佔據着荊州在江南的四郡。周瑜親自去見孫權,他向孫權建議,說西川的劉璋遭到張魯的侵略,自己願意和孫瑜一起去奪取西川。在奪取西川后,再吞併張魯。這樣,讓孫瑜留守奪取的土地,結好馬超。自己則返回荊州,與孫權一起去討伐曹操。這樣,就可以圖取北方了。孫權同意了周瑜的建議,周瑜回到江陵做好準備,但是在進軍的路上,在巴丘生病而亡了。

我們看歷史上的記載,就知道周瑜的奪取西川的舉動,和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發生了重大的衝突。因爲跨有荊益是劉備、諸葛亮早就既定的目標。劉備是絕對不會甘心西川落入周瑜之手的。因此,周瑜此舉遭到了劉備強烈的反對。

劉備首先對孫權進行了抗議。他對孫權說什麼劉璋是自己的宗族,自己絕對不能看到劉璋被他人消滅。他還信誓旦旦地對孫權說,如果劉璋被東吳消滅,自己就要披髮入山,再也不過問世事。劉備的這種表現,得到了劉璋的信任,也暫時迷惑了孫權。等到劉備奪取西川后,孫權爲此十分惱怒,不禁破口大罵,說劉備“猾虜,挾詐如此”。

三氣周瑜是演義裏的情節,但在現實中卻是什麼情況? 第3張

與此同時,劉備在軍事上也預做了準備。他聽取了手下的建議,準備在周瑜的軍隊越過自己的防區,去攻打西川的過程中做手腳。這是因爲西川和東吳控制的荊州中間擱着劉備的防區,所有的後勤物資都需要通過劉備的地盤。如果劉備對這些後勤部隊做手腳,就會給東吳軍隊帶來極大的困難。這也是東吳對劉備態度比較重視的原因。

不過,我們也從歷史記載看出,周瑜根本就沒有把劉備的反對態度放在心上。他向孫權建議後,得到孫權的許可,就率領軍隊走上了征途。而且周瑜是病逝在進軍途中的,他逝世的地點巴丘就是長江邊的巴陵。可見,劉備的所有措施,對周瑜根本就沒有效果。

從這些跡象可以看出,劉備根本就不能制約周瑜的行動。在周瑜的進軍途中,既沒有劉備軍隊的阻截,也不見劉備的入山表演。如果不是周瑜在進軍途中病逝,三國的歷史就必然上演周瑜奪取西川的戰爭,那往後的歷史就不知道走向何方了。

三、周瑜爲何要奪取西川。

周瑜奪取西川的目的,在他向孫權的建議中已經說明了。那就是奪取益州和漢中,然後回師與孫權一起發動北伐。在這個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到,周瑜的決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如出一轍。但是,如果僅僅從奪取地盤來看,周瑜的這個行動的意義是有疑問的。

這是因爲,整個東吳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當時,東吳的力量橫鋪在整個長江之上。從江陵至江東,都是東吳的防區。雖然東吳實現了“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戰略,可是由於力量有限,只能採取防禦的態勢。

而劉備則佔據了荊州在江南的四郡,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在當時,等於是東吳的軍隊處於與曹軍作戰的第一線,承擔着曹軍全部的壓力。而劉備的軍隊則躲在東吳的身後,坐享赤壁之戰的戰果。在這種情況下,周瑜不是想着改善自己的防禦態勢,反而要遠征西川、漢中。而且在進軍的途中,還要通過劉備的防區。這種做法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三氣周瑜是演義裏的情節,但在現實中卻是什麼情況? 第4張

周瑜的這種做法,有着幾種原因。首先,是周瑜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認爲自己能夠完成自己的目標。周瑜在經過赤壁之戰後,已經成爲當時萬衆矚目的名將。曹操、劉備都對周瑜十分忌憚,不約而同地向孫權說周瑜的壞話。不過孫權並沒有上他們的當,而是更加信任周瑜。

周瑜也以自己的將才,支撐着東吳的半壁江山。周瑜是東吳最具有開拓能力的將領,活躍在各個戰場上。周瑜對於自己行動中的困難十分清楚,他也相信自己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因此,周瑜纔不顧劉備的強烈反對,開始了自己的遠征。

其次,周瑜的這次行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周瑜的這次遠征,成功的難度很大。可是一直作風保守的孫權,卻輕易的答應了周瑜的建議,這說明在兩者之間,還達成了不爲人知的協議。那就是,東吳憑藉這一次遠征,去對劉備的勢力施加壓力。

劉備是不甘居人下的君主,他一直有着爭奪天下的野心。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南部四郡,休養生息,發展自己的勢力。在短短的時間裏,劉備就發展出一個強大的勢力。這讓孫權如同芒刺在背,十分不安。孫權爲此專門將妹妹嫁給劉備,來改善雙方的關係

周瑜對於劉備勢力的態度則十分直接,那就是吞併瓦解。在劉備見孫權借荊州的時候,周瑜就向孫權建議,將劉備扣押起來,用聲色來迷惑劉備。而周瑜自己則帶領關羽、張飛征戰沙場。這實際上是直接吞併劉備的軍隊,孫權經過考慮後,沒有采納周瑜的建議。我們從這件事,就能夠看出,周瑜對於如何吞併瓦解劉備的勢力,是有成竹在胸的。

那麼,周瑜採取不合理的遠征西川、漢中的軍事行動,就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以遠征西川爲藉口,對劉備的勢力進行分割包圍,爲下一步吞併劉備勢力做準備。如果周瑜順利地奪取了西川、漢中,實力大增的東吳,就對劉備的勢力沒有了依賴性。對於沒有發展的餘地,四面被東吳包圍的劉備勢力,被東吳吞併是遲早的事。

結語: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用“假道伐虢”的計謀,想要奪取荊州。結果被諸葛亮識破,反而遭受損失,氣急發病身亡。但是在現實中,周瑜是在奪取西川的行動中,病逝在進軍途中的。在周瑜採取行動的時候,劉備對此強烈反對,發表了很多過激的言論。但是,在周瑜根本就不予理睬,依然我行我素,對此劉備也只能無可奈何。

周瑜採取奪取西川、漢中的行動,一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二是爲了下一步的戰略行動。他在奪取西川、漢中後,就徹底切斷了劉備發展的道路。在四面被圍的情況下,劉備的未來十分暗淡。這樣,周瑜就可以採取行動,徹底解決劉備這個問題。如果這樣,三國的歷史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甚至不會出現三國也未可知了。因此說,沒有周瑜,就無三國,周瑜不死,也無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