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郃是一位讓諸葛亮十分忌憚的人物,爲何卻死於亂箭之下?

張郃是一位讓諸葛亮十分忌憚的人物,爲何卻死於亂箭之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張郃之死是因爲什麼?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還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郃是曹軍中五子良將裏活得最久的人,也是唯一戰死沙場的人。他是諸葛亮北伐時的主要對手之一,多次挫敗了諸葛亮的攻勢。可是,這位讓諸葛亮十分忌憚的人物,卻死於諸葛亮的亂箭之下。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

張郃是一位讓諸葛亮十分忌憚的人物,爲何卻死於亂箭之下?

一、被諸葛亮忌憚的張郃。

在諸葛亮時期,張郃是曹軍中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一員。他責無旁貸的擔負起抵禦諸葛亮的任務。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起,張郃就與諸葛亮結下了不解之緣。直至張郃戰死沙場,他都一直在與諸葛亮率領下的蜀軍交鋒,活躍於關隴戰場。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於曹魏對諸葛亮毫無戒備,使得諸葛亮的出擊得到了奇襲的效果。曹魏的天水、安定和南安三郡都投降了諸葛亮,曹魏在關中的統治區因而大震。當時的曹魏羣臣議論紛紛,一時間不知所措。

曹睿在綜合了各方面的情況後,決定立刻派出援軍救援隴上。他派出的援軍,就是以張郃爲主將的中央機動軍隊,共計五萬多馬步軍。張郃率領這支人馬,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闖過了艱險的關隴道,直到諸葛亮在街亭的防禦陣地前。

在當時,張郃的處境十分危險。這是因爲他前有諸葛亮的軍隊阻擊,後有關隴道的阻隔。而他的軍隊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他的後勤供應也十分困難,如果陷入與蜀軍的曠日持久的戰爭,肯定會因爲補給困難而失敗。

張郃是一位讓諸葛亮十分忌憚的人物,爲何卻死於亂箭之下? 第2張

張郃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徹底擊敗街亭的蜀軍,而且還是盡短的時間內擊敗他們。這個任務的難度是極大的。但是,張郃發現了據守南山的馬謖蜀軍破綻,一舉就擊潰了蜀軍。在史書上記載,蜀軍遭受敗仗之慘狀,是“士卒離散”,“衆盡星散”。

由於這一仗的慘敗,諸葛亮前無所據,只得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因此失敗。經過這一次失敗,張郃的軍事才能給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後,張郃又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增援陳倉,逼退了諸葛亮。在曹魏的大將軍曹真的率領下,張郃作爲關隴軍團的首席大將,成爲諸葛亮的主要對手。

二、張郃之死。

張郃戰死沙場是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在這一次北伐裏,諸葛亮率領已經訓練八陣圖成功的蜀軍,開始了新戰法的實驗。而這時,曹真因病交出了兵權,司馬懿成爲關隴軍團的新一代統帥,登上了歷史舞臺。

可是,司馬懿在這次抵禦諸葛亮北伐的戰役中,一直在與張郃發生着衝突。按理說,張郃作爲關隴軍團的首席大將,擁有豐富的對抗諸葛亮的經驗。司馬懿初來乍到,應該尊重張郃的意見。而司馬懿作爲關隴軍團的新任統帥,張郃也應該爲司馬懿效力。可是,這兩人的衝突,一直貫穿了戰役的始終。

這一次諸葛亮出師北伐,依然兵出祁山,並且圍攻魏軍據守的祁山堡。在戰役初期,曹真怕諸葛亮另有圖謀,命令各地堅守不戰。而司馬懿到來後,就改變曹真的策略,出兵祁山。這時,張郃與司馬懿發生了第一次矛盾。

張郃按照自己的判斷,認爲諸葛亮還有一部分兵力在漢中,害怕諸葛亮會從其他道路出擊,襲擊自己的後路。因此建議司馬懿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後路預做防備。司馬懿以兵力不宜分散,防止被諸葛亮各個擊破的理由,拒絕了張郃的建議。

在解救祁山的時候,諸葛亮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分兵攻打上邽,擊敗了郭淮和費曜。司馬懿聞訊前往救援,但是與諸葛亮接觸後就堅守不出。諸葛亮在挑戰司馬懿不得後,便割了上邽的麥子率軍南行。這時,司馬懿又率領魏軍尾追諸葛亮。

這時,張郃又一次向司馬懿建議,主力停止追擊諸葛亮,在此駐紮,同時派遣奇兵出擊諸葛亮的後方。不應該追擊諸葛亮又不敢進逼,讓百姓失望。如今諸葛亮懸軍食少,很快就會退去了。但是,司馬懿又沒有接受張郃的建議,依然率軍去追擊諸葛亮。

張郃是一位讓諸葛亮十分忌憚的人物,爲何卻死於亂箭之下? 第3張

到滷城的時候,果然和張郃預料的一樣。諸葛亮回軍要和司馬懿交戰,而司馬懿則率領軍隊登山,掘營自守。這一下,整個魏軍的將領都不願意了。他們指責司馬懿懼怕諸葛亮如虎,引起了天下的嘲笑。司馬懿在無奈之下,出擊諸葛亮,遭受了一場慘敗,史稱滷城之戰。

在這一次慘敗後,司馬懿就不再出戰。而諸葛亮則因爲後勤運輸不繼,只得撤軍。司馬懿在這個時候,與張郃發生了最後一次矛盾。那就是司馬懿命令張郃率領軍隊追擊諸葛亮的軍隊,張郃表示反對。張郃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爲何現在要追擊諸葛亮呢?

司馬懿認爲,諸葛亮退軍是因爲糧草斷絕,肯定會人心惶惶,這個時候追擊肯定會獲得輝煌的戰果。因此,司馬懿堅持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張郃無奈,只得出兵,結果在木門道遭到諸葛亮的伏擊。在戰鬥中,張郃右膝中箭而亡。

三、張郃真的是死於司馬懿的借刀殺人嗎?

在後世,有人從張郃戰死前後的種種情況,推斷出張郃的死與司馬懿的陰謀有關。他們認爲,張郃的死是因爲司馬懿想要害死他,所以才用借刀殺人的辦法,借諸葛亮的手殺死了張郃。那麼,現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如果採用現代的得利者理論來看,這個看法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司馬懿在接替曹真前,在曹睿身邊就有阻撓他的力量。當時就有人向曹睿進言,說諸葛亮的軍隊沒有輜重,糧草必然不充足。只要抓住諸葛亮的這一弱點,針鋒相對,就不必出動兵馬,諸葛亮也會自己退兵。只要割掉上邽的麥子,諸葛亮就只能退兵了。曹睿沒有采納這一建議,派司馬懿接管了關隴軍團。

而當時的張郃是關隴軍團的首席大將,在軍中威望最高。按理說,在曹真因病不能指揮大軍的時候,張郃是接替他的不二人選。誰知道,曹睿卻派了司馬懿來接替曹真,張郃也因此成爲了司馬懿的屬下。我們可以想象到,在曹睿面前阻撓司馬懿的人,其實就是朝廷中支持張郃的人。

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當然能夠看清這一切。所以在戰役過程中,他多次拒絕張郃的建議,反其道而行之。在派兵追擊諸葛亮的時候,這個意圖表明得更加明顯。因爲在追擊諸葛亮的時候,已經發生過中伏的情況,大將王雙也因此喪命。而司馬懿明明知道這些情況,卻依然逼迫張郃前去追擊,最終導致了張郃的死亡。

在張郃戰死後,司馬懿纔算真正的控制了關隴軍團。除掉了軍中最大的反對派張郃,其他的將領雖然對司馬懿有所不滿,可也不敢再公開頂撞司馬懿。司馬懿經過長期的經營,使得關隴軍團成爲他賴以起家的軍隊。

張郃是一位讓諸葛亮十分忌憚的人物,爲何卻死於亂箭之下? 第4張

即便是在曹爽時期,那時的關隴軍團暫時由夏侯玄指揮。但是軍隊並不對夏侯玄他們畢恭畢敬,各種軍紀鬆弛的現象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到了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掌權後立刻發生了變化,關隴軍團馬上就成爲了一支軍紀嚴明的軍隊。我們從這種改變,就可以看到司馬氏在關隴軍團中的影響。

在司馬氏統一天下的戰爭中,關隴軍團更是功不可沒。在關隴軍團中,反對司馬氏的那些人,比如夏侯霸和鍾會,根本就無法利用關隴軍團達到自己的目的,或逃或死。關隴軍團成爲司馬氏的忠實部下,起源於司馬懿,發軔於張郃之死。從這個方面來看,張郃之死確實有着司馬懿幕後黑手的陰影。

我們從司馬氏掌權的過程,可以肯定,司馬懿去接替曹真的時候,心中就已經有了控制關隴軍團的想法。對於死心塌地效忠曹魏的張郃,如果不能感化拉攏的話,司馬懿肯定對他除之而後快。因此,在明明知道張郃可能會遭受諸葛亮伏擊的情況下,司馬懿依然堅持要派張郃去追擊。其實,這樣的任務,完全不需要派張郃這樣重要的將領去。這確實顯露出了司馬懿借刀殺人的意圖。

四、張郃之死其實是司馬懿的一石二鳥之計。

不過,僅僅從借刀殺人來判斷司馬懿對張郃的使用,就太小看司馬懿了。作爲能夠與諸葛亮匹敵的人物,他是不會僅僅滿足於張郃的戰死。他還用張郃的死來判斷諸葛亮的戰術,爲自己下一次與諸葛亮的交鋒預做準備。

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對於張郃的死並不以爲意。他更在意的是下一次諸葛亮出擊的時間。他反駁了部下提出的諸葛亮明年可能再次進犯的判斷,而是認爲諸葛亮會積蓄糧草,三年後纔會出兵。於是他在關中平原開荒種地,爲下一次作戰預做準備。

如果我們看這一次司馬懿與諸葛亮的交鋒,就可以看到,司馬懿步步小心謹慎,就是爲了試探諸葛亮的行動,實驗自己的作戰方針。這個作戰方針就是日後司馬懿運用到防禦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的作戰方針。那就是:

“但堅壁據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擄掠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全勝之道也。”

這個方針,就是在抵禦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經驗教訓得來的。在抵禦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司馬懿多次跟追諸葛亮,但是並不與諸葛亮交戰。這樣逼迫諸葛亮只能集中主力對付司馬懿,不能分散兵力去解決糧草問題。

而和諸葛亮的滷城之戰中,司馬懿見識到了諸葛亮蜀軍的戰鬥力。這次失敗,更堅定了他遇到諸葛亮的主力,堅守不戰的決心。而當諸葛亮的糧草耗盡後必然撤退,趁着諸葛亮撤退的機會,對諸葛亮再進行追擊。這一條經驗則是用張郃的生命換來的。

正是司馬懿堅持派張郃去追擊,才讓司馬懿明白了諸葛亮撤退時擺下的玄機。在司馬懿抵禦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他追擊諸葛亮撤退的軍隊時小心翼翼。當遇到蜀軍假裝反擊的情況時,司馬懿馬上撤退,就是怕遭到張郃的下場。

因此,張郃的死雖然有着司馬懿借刀殺人的嫌疑,更大的可能就是被司馬懿用作了實驗戰術的犧牲品。司馬懿用張郃的死,換來了寶貴的作戰經驗,得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從這些表現來看,司馬懿不虧是三國時期最爲老奸巨猾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