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既然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爲何會選擇寄人籬下的劉備?

既然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爲何會選擇寄人籬下的劉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有雄才大略,爲何劉備三顧茅廬時,同意輔佐兵微將寡的他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的君臣中,以劉備與諸葛亮的相會最爲經典。昔日三顧茅廬的情景,成爲後人歎爲觀止的絕唱。也正是這場君臣的風雲際會,使得劉備和諸葛亮的相逢相知流傳千古。劉備在沒遇到諸葛亮之前,在北方的征戰中屢戰屢敗,只得投奔劉表,寄人籬下。在得到諸葛亮輔佐後如魚得水,實力日益壯大,成就了一番事業。有人曾經讚譽諸葛亮說,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可是,諸葛亮既然有經天緯地之才,爲何要選擇窮途末路的劉備呢?

既然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爲何會選擇寄人籬下的劉備?

一、劉備爲何要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故事膾炙人口,不過這個故事也曾經遭到過質疑。在《三國志》的註釋裏,就有一條寫的是諸葛亮主動去見劉備的故事。當然,這一條註釋的末尾裴松之加以了批駁。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寫道了劉備三顧茅廬的事。因此,三顧茅廬的事情應該是真實的。

對劉備三顧茅廬質疑的人,主要是以己及人,以今及古。在一般的情況下,出現的情況是諸葛亮三番五次求見劉備而不可見。作爲臣子,去尋找主公求職,還不低三下四。怎麼可能讓主公去委曲求全,三顧茅廬呢?我們從這裏,就能夠看到劉備三顧茅廬的不凡。

那麼劉備爲何要三顧茅廬去請求諸葛亮出山呢?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仰慕諸葛亮的才華。劉備在到了荊州,暫時安定下來之後,就開始痛定思痛,思考自己的經驗教訓。在經過思考後,他得出的結論就是自己缺乏治國理政的人才。這個缺陷,是由於劉備的出身和能力造成的。

劉備出身平民,爲了讓自己能夠有號召力,他聲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不過,他這個漢室宗親的旗號裏有多大的水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他在起兵後,竟然還因爲遭到同鄉的嫉妒,險些死在同鄉請來的刺客手下。從這些情況,我們就能夠知道,劉備其實是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平民基層。

我們不可否認,劉備是一個具備文才武略的人。他曾經跟隨當時的大儒盧植學習,從盧植身上學到了一些學問。不過劉備這個人不喜歡讀書,也不見盧植對他有什麼讚譽。可以說,他所學到的學問是有限的。在當時,知識是有着壟斷性的,這些知識壟斷在世家大族手中。所謂的將門出將,相門出相就是這種壟斷性的寫照。

這使得劉備的才能主要表現在作戰方面,而在治國理政方面,他顯得十分欠缺。由於劉備長年在平民階層沉浮,他對於人情世故十分了解。他提拔的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是一時名將。但他卻因爲與世家大族沒有共同語言,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劉備在他的集團中,親自擔當着文治的重擔,顯得力不從心。最終,他被曹操集團打敗,退往了荊州。

由於沒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劉備陷入十分苦惱的境地。他曾經對人說,自己爲了尋訪人才,連深山老林都找遍了。和曹操相比一下,曹操手下的那些文臣謀士,有幾個人是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我們由此可見劉備窘迫的處境。

所以,當劉備得知諸葛亮的情況,他如撥烏雲而見青天,當然要急於把諸葛亮召到麾下。如果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劉備集團的短板就會補齊,劉備的事業也將會得到發展。可以說,諸葛亮是否加入劉備陣營,決定着劉備陣營的前途命運,因此劉備纔會不顧一切地去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二、諸葛亮爲何要出山輔佐劉備。

相對於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諸葛亮卻不以爲意。他正在隆中躬耕隴畝,還不時出去雲遊,尋親訪友。諸葛亮對於那段生活曾經有個評價,那就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種心情,其實是諸葛亮經歷了世間的磨難而歷練出來的。

諸葛亮在早期並不是一個散淡的閒人,他對天下有着自己的抱負。他對自己的評價是“自比管仲樂毅”。我們知道,管仲是春秋時輔佐齊桓公的相國,在他的輔佐下,齊國繁榮昌盛,齊桓公也成爲春秋五霸之一。而樂毅則是戰國時燕國的大將,他被燕昭王召到麾下,報復強齊對弱燕的侵略。在樂毅的指揮下,戰國最弱小的燕國,聯合各國打敗了當時天下最強的齊國,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諸葛亮把自己的才能,和這兩位文臣、武將相提並論,可以看出他自命不凡的雄心抱負。

但是,當時的荊州,一切都把持在世家大族的手中。這些世家大族沒有能力,卻霸佔所有的社會資源。有才幹的人想要出人頭地,比登天還難。諸葛亮雖然出身官宦家庭,但是由於他的清高,引起了那些人的疑忌。除了徐庶和崔州平外,沒有人認可在諸葛亮的才能。不但如此,那些人還對諸葛亮肆意嘲笑打壓,連諸葛亮娶的妻子,也被那些人編成諺語進行挖苦嘲笑。

我們可以想到,早期的諸葛亮心裏忍受了多少不平。諸葛亮出仕的機會也是十分渺茫的。他看不慣世家大族的做派,恥於和那些庸碌無能之輩爲伍。他對於劉表父子的性格能力瞭如指掌,也無意爲他們效力。因此,他才決定隱居起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胸中的抱負,將家庭遷到隆中,一邊躬耕隴畝,一邊等待天時。

既然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爲何會選擇寄人籬下的劉備? 第2張

在劉備來到荊州後,諸葛亮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他。諸葛亮對劉備的情況進行了瞭解,並且爲他量身打造了《隆中對》的策略。在《隆中對》裏,處處顯現着諸葛亮的政治眼光。他不但爲劉備規劃了奪取天下的步驟,還對劉備陣營裏的分工預做了劃分。

比如對於劉備陣營中重要將領關羽,諸葛亮就爲他安排了重要的崗位。那就是鎮守荊州,在最後的階段,率領荊州軍隊北伐宛洛。這樣,諸葛亮就爲與關羽未來和睦相處奠定了基礎。如果不是對劉備陣營的情況瞭如指掌,諸葛亮是不會做出如此精確的判斷的。從這一切,我們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早就有意加入劉備集團了。

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在上面進行的分析,那就是他和劉備都是遭受世家大族白眼的人,有着相同的經歷。劉備不管如何與世家大族溝通,即便是控制了徐州,也還是得不到他們的支持。而諸葛亮則是遭到世家大族的打擊,一直不能施展抱負。這樣的共同經歷,讓他們在感情上容易造成共鳴。

第二個原因是雙方的奮鬥目標相互契合。劉備作爲出身平民的君主,他以劉邦和劉秀爲榜樣,胸懷重建漢室江山的理想。爲此,他雖然歷經磨難,依然百折不回。在他來到荊州後,剛一得到緩衝的時機,就馬上四處收羅人才,擴大自己的實力,爲自己的理想奮鬥。

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當然也有着自己的抱負。在當時的亂世中,他也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輔佐明主來完成自己的理想。諸葛亮雖然受到世家大族的排斥,但是他依然有着極強烈的正統思想。輔佐一位漢室宗親來重建漢室江山,自然對諸葛亮有着強烈的吸引力。他對劉表和劉璋的作爲十分失望,被迫將目光投向了劉備。

第三個原因是劉備能夠爲諸葛亮提供理想的平臺。諸葛亮出仕劉備,在獲得大義的名分外,還能夠讓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對自己的文韜武略十分自信。而劉備雖然在軍事方面有着專長,但是在文治方面毫無建樹。在他的手下,沒有治國理政的人才。

既然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爲何會選擇寄人籬下的劉備? 第3張

因此,雙方見面之後,一拍即合。劉備陣營的缺陷,被諸葛亮完美地彌補了。諸葛亮自信能夠像當年管仲輔佐齊桓公那樣,讓劉備得以施展抱負。所以在劉備表明了自己的求賢若渴的態度後,諸葛亮出山爲他效力就順理成章了。

三、諸葛亮並不以三分天下爲滿足。

有人評價諸葛亮說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這是因爲當時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對劉備分析天下大勢。諸葛亮認爲劉備主要的敵人是曹操,而東吳的孫權難以消滅,可以引爲外援。這樣,天下就形成了劉備、曹操、孫權三方勢力共存的局面。

不過,如果對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其他的言行來看,天下三分並非是諸葛亮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一統天下,重建漢室江山。因此,在《隆中對》裏,他始終將曹操作爲主要的敵人。這是因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的目標是代漢篡位。而孫權作爲偏安一隅的君主,可以成爲劉備聯盟的對象。

在《隆中對》裏,諸葛亮詳細地爲劉備規劃了統一天下的步驟。先跨有荊益,然後進行休整,對內修好政治,對外結好孫權。在等到時機成熟,就對曹魏發動北伐。一路由劉備率益州軍隊北伐秦川,一路由一員上將率領荊州軍隊,北伐宛洛。這樣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孫權曾經問諸葛亮,如果消滅曹魏後,兩家如何相處,是否平分天下。諸葛亮答道並非如此,雙方要重整兵馬,繼續爭奪天下,直到天下統一爲止。我們從這些跡象可以知道,諸葛亮的最終目標是一統天下。

但是,由於《隆中對》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意外,孫權撕毀盟約,趁關羽北伐襄樊的機會,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這使得《隆中對》遭到了破產。在隨後發生的夷陵之戰中,蜀吳遭受了兩敗俱傷的結果。這使得諸葛亮一統天下的設想未能實現,這也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始料未及的。

結語:

劉備和諸葛亮的相遇、相知,是古今歷史上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使得他的集團短板得以彌補。這使得劉備集團“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爲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爲將”,成爲一個能夠奪取天下的完整的政治集團。

劉備需要諸葛亮的輔佐,諸葛亮也需要劉備提供的平臺施展才幹。因爲雙方的需要,也由於雙方相似的人生經歷,共同的理想所產生的共鳴,使得雙方一拍即合。諸葛亮爲劉備集團量身打造了《隆中對》,爲劉備規劃了戰略目標。而且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讓劉備的實力迅速壯大,成爲一個能夠爭奪天下的集團。可惜在《隆中對》實施過程中出了意外,使得諸葛亮壯志未酬,這也是他當初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