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當初諸葛亮對自己的才能如此自誇,究竟有什麼用意?

當初諸葛亮對自己的才能如此自誇,究竟有什麼用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躬耕隴畝,又自比管仲樂毅,什麼原因讓他的舉止如此矛盾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未出山時的行爲有過一個記載。那就是諸葛亮在隆中隱居,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他還每每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但是得不到當時人的認可。那麼,諸葛亮對自己的才能如此自誇,究竟有什麼用意呢?

一、諸葛亮在荊州的家世。

從歷史記載來看,諸葛亮的家世還是很不錯的。他的祖上諸葛豐曾經擔任過漢朝的司隸校尉,這是執掌兵權的高官。他的家族在琅邪十分有勢力,他自己的父親和叔叔都是漢朝的官員,因此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由於當時世家大族對教育的壟斷,使得諸葛亮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擁有了常人不具備的才能。

諸葛亮的父親早逝,他和兄弟諸葛均被叔叔諸葛玄收養。諸葛玄帶着他們兄弟去袁術那裏,擔任豫章太守的職務。後來諸葛玄離開袁術,去投靠他的老朋友劉表,諸葛亮兄弟也因此來到了荊州。諸葛玄之所以不回徐州琅邪,是因爲徐州已經陷入戰亂之中。劉表統治的荊州是當時的一片淨土,沒有戰亂侵擾,所以諸葛玄才帶着諸葛亮兄弟在荊州定居。

當初諸葛亮對自己的才能如此自誇,究竟有什麼用意?

後來有人考證說,諸葛亮之所以不投奔曹操,也是因爲這場戰亂。當時的曹操對徐州垂涎三尺,他假借爲父親報仇的名義,對徐州發動進攻。史書記載,曹操對徐州百姓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因此而死的徐州百姓數以萬計。家鄉遭到破壞,親人遭到屠殺,這一切讓諸葛亮對曹操不會有什麼好感。

諸葛亮在荊州的生活也是比較超然的。由於世家大族的聯姻關係,讓他在荊州有着豐富的人脈。諸葛亮的父親與劉表是好朋友,他的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當地的世家大族子弟。一個姐姐嫁給了蒯家的蒯祺,這個家族的蒯越是劉表手下的權臣。另一個姐姐嫁給了當地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

諸葛亮妻子的孃家更是家世顯赫。他的岳父黃承彥娶的妻子蔡氏,與劉表的後妻是親姐妹。而這兩姐妹有一個兄弟,就是大名鼎鼎的蔡瑁。他是荊州的軍事首腦,掌管着荊州的水陸大軍。在史書中還記載,諸葛亮與劉表的長子劉琦關係融洽。這一切,都能夠看出諸葛亮與荊州的上層社會的密切關係。

二、諸葛亮躬耕隴畝與他的自誇。

諸葛亮的個人素質也不錯,史書記載他身高八尺,換算成現在的尺寸大概是一米八上下。而且諸葛亮的“容貌甚偉”,加上他的讀書人的氣質,是一位公認的美男子。當年在赤壁之戰前,孫權和諸葛亮相見的時候,就被諸葛亮的容貌所吸引,很快就締結了孫劉聯盟。

可是這麼一位才貌雙全的傑出人物,卻不在荊州的統治階層中生活,而是獨自一人來到隆中的鄉下,去躬耕隴畝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按照諸葛亮自己的解釋就是,他只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是他爲何又要每每自比爲管仲樂毅呢?

管仲樂毅是何許人也?管仲是春秋時齊桓公的賢相,在他的治理下,齊國成爲當時的強國。齊桓公也因爲九合諸侯,匡扶周室的功績,成爲春秋五霸之首。樂毅則是戰國時燕國的主帥,他率領燕軍,聯合其他戰國的軍隊,一舉摧破齊軍,險些滅亡了齊國。這兩人一是賢相,一是良將,諸葛亮以他們自比,當然是對自己文武兼備才幹的自信。

我們從諸葛亮的行爲言語中,就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矛盾。他一方面韜光養晦,去躬耕隴畝,表現出一種對世事的淡泊態度。一方面又自比管仲樂毅,對天下表現出一種深切的關心。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他天天吟唱的《梁父吟》察覺出一絲端倪。《梁父吟》說的是“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謀士爲了殺死君主面前跋扈的三個猛將,故意賞給他們二個桃子,結果三個猛將因爲爭功都紛紛自殺。諸葛亮時常吟唱這首歌,當然是有所指的。

當初諸葛亮對自己的才能如此自誇,究竟有什麼用意? 第2張

在當時的荊州,劉表雖然名義上是統治這裏的君主,可是實際的權力則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劉表單騎來到荊州上任,正是依靠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纔得到了荊州的政權。劉表不得不重用蒯越、蔡瑁,還娶了蔡氏來獲得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這樣劉表大權旁落,面對外界的有利時機也無法把握,只能在荊州無所事事。

諸葛亮胸懷大志,才貌雙全,並且擁有過人的才能,他對於荊州的政治生態情況當然是不滿的。可是他要改變荊州的政治面貌,自然會觸動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以劉表的性格和能力,是根本不會採納諸葛亮的建議,更不可能重用他。

我們從諸葛亮與劉琦的交往可以看出來,他們都是對荊州現狀不滿的人。他們對世家大族的不滿,自然會落到那些把他們視爲威脅的人眼中。諸葛亮的那些舉措,在沒有實行就夭折了。諸葛亮爲了避禍,躲到了隆中韜光養晦。可是他心有不甘,自然借《梁父吟》發泄自己的憤懣,希望劉表有朝一日能夠任用自己,把那些飛揚跋扈的權臣一掃而空。

這當然只是諸葛亮的幻想罷了,到後來他也清楚地看到,劉表集團是一個腐朽沒落的集團,終將會被他人吞併。他不忍看到他的第二故鄉荊州,淪落到他的故鄉徐州的下場。如果想要挽救荊州,只有讓諸葛亮擔負起管仲樂毅的重擔。可是,諸葛亮的自比,得到的只是當時人的不認可。

在所有的希望都斷絕的情況下,諸葛亮把眼光投向了劉備。最終劉備三顧茅廬,雙方意氣相投,一拍即合。諸葛亮不但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還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建立了蜀漢政權。諸葛亮的才能也在實踐中得到體現,終於得到了世人的首肯。

結語:

諸葛亮躬耕隴畝,並非是想隱居終生,而是韜光養晦之計。他在荊州有着複雜廣泛的社會關係,想要得到一官半職是易如反掌的。但是諸葛亮對荊州的政治生態環境極度不滿,想要憑一己之力來改造它,結果在世家大族的反對下遭到挫折。

諸葛亮之所以經常吟唱《梁父吟》,是因爲當時的荊州就如同歌中的情況。臣下飛揚跋扈,君主懦弱無能。可是諸葛亮雖然有能力,卻得不到任用,還遭到世家大族的排擠。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也是希望早一日能夠遇到明主,能夠施展自己抱負。最終他等來了劉備,譜寫了君臣相知的一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