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魏國爲何會畏蜀?與諸葛亮有何關係?

三國時期魏國爲何會畏蜀?與諸葛亮有何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文章。

史書中記載三國時魏國曹家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每逢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這一天,魏明帝曹叡就要下詔命朝中諸文武大臣和邊關督軍諸將,以及國中的軍民高度戒備,直到秋涼之後,才嚴稍歇,第二年亦復如此,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三國時期魏國爲何會畏蜀?與諸葛亮有何關係?

原來這與蜀漢丞相諸葛亮連年伐魏頗有淵源,《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北伐,實際總計有五次,五次出兵也並非像《三國演義》中講的那樣“六出祁山”,他每次出兵也是多方位,多路線的。善於用兵的諸葛亮每次出征,都讓強大蜀國數倍的魏國上下驚慌失措,雞犬不寧。也就難怪魏明帝在位時會有如此焦躁不安的情緒。

然而魏國“畏蜀”、諸葛北伐與二十四節氣的中處暑又有什麼關係呢?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西漢,相傳是淮南王劉向根據太陽的起落而創,類似於今天我們的太陽曆,而在古時候中國人的歷法一直都沿用着太陰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陰曆,這是根據月亮的起落變化演化而來的,而二十四節氣並沒有結合陰曆推行,卻與陽曆幾乎同步,可見我們中國古人對天文曆法的研究有多超前和精準。

處暑這個節氣在夏末秋初,就是三伏之末前後,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天氣漸漸轉涼,秋高馬肥,也正好是農作物收成的季節,當年的諸葛亮就選擇在這個時候出兵北伐,一面搶着收割魏國地裏的稻麥高梁,一面趁着北方涼快,讓倍受酷暑的蜀中將士們衝殺敵軍涼快涼快。所以“處暑”是當時蜀漢北上進軍最好的時機,而那時候“處暑”並非稱之爲處暑,而是叫“止暑”,也就是暑氣休止之意,後來每逢這一天前後,都能得到諸葛亮“出蜀”北伐的消息,所以久而久之,止暑就成處暑了,這也是魏明帝君臣一年之中最爲頭疼的日子。

我們遍觀《三國志》當中,可以得到知,諸葛亮喜歡在夏末和初春對魏國進行用兵,主要還是爲了在發動戰爭的同時,就地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夏末秋初收割時節,正好打劫魏國的收成,而初春天暖水足,開始耕作,蜀軍出戰,對魏國的農業也構成了巨大的干擾和威脅,從這些方面來看,可以說諸葛亮真是算盡天時以助其軍,一點也不爲過。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數次出蜀北伐的情形,全面瞭解一下魏明帝頭疼的原因。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五年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祕密率軍北駐漢中。建興六年春,北方魏國在毫無徵兆之下,得到諸葛亮三十萬大軍從斜谷北上攻取長安附近郿縣的消息。蜀漢五虎上將趙雲、副將鄧芝佔據箕谷山口,抗拒魏國大將軍曹真。

三國時期魏國爲何會畏蜀?與諸葛亮有何關係? 第2張

而諸葛亮親率大軍自祁山殺出,蜀軍旗甲鮮明,刀劍耀眼,隊伍齊整,號令嚴明,魏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立馬被諸葛亮拿下,整個長安關中一帶都爲之震動。

魏明帝曹叡得知諸葛亮去年夏天三伏之後就已出蜀,嚇得屎尿齊流,在羣臣的勸諫之下,他才勉強選擇親率大軍前往長安指揮軍事,抵擋蜀軍來犯。這應該是曹叡第一次在“處暑”受到刺激了。

魏明帝臨陣點將,可魏國諸將都畏懼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和驍勇無敵的趙雲,沒有一人肯主動上前。魏明帝只好命他祖父曹操當年的五子良將張郃出馬。諸葛亮聞訊,當即派出心腹馬謖總督諸軍向前,先與張郃交戰於街亭,不想馬謖自作聰明,違背了諸葛亮的策略,被張郃鑽了空子,慘敗而逃。

諸葛亮只好退兵,斬殺馬謖,又自貶三級,到冬天的時候,蜀軍又從散關殺出,圍住了魏國陳倉,曹真領兵前來馳援,諸葛亮由於糧草不濟,再次退兵。魏國大將王雙奉命率騎兵追趕諸葛亮,諸葛亮指揮兵馬與之交戰,魏軍大敗,王雙當場被斬,蜀軍退回漢中。這應該是諸葛亮二次出蜀了,不過這次是在冬末初春。

建興七年,諸葛亮又於三伏末之時,遣部將陳式攻取魏國武都、陰平兩郡,魏國雍州刺史郭淮率衆抵擋陳式,不想諸葛亮親自領兵殺至建威,郭淮大驚,趕緊退兵往救,蜀軍則乘機攻下武都、陰平,諸葛亮用兵善於“實則虛之,虛則實之”,魏國上下對他都非常懼怕。

建興九年,諸葛亮再一次於夏末領兵出祁山,趁着秋初搶割魏國糧草,以木牛流馬運輸入蜀,魏國大將張郃怒而出兵,與蜀軍交戰,諸葛亮設計於陣前射殺張郃,魏明帝震悼不已。

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再一次傾蜀中全部精兵,自斜谷北上,依舊巧使木牛流馬偷運魏國糧草,並在武功郡五丈原駐營,準備渡過渭水直逼長安,這時魏國大將司馬懿奉詔抵擋蜀軍。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都因糧草不繼,而不能使他盡興用兵,於是就想分兵於魏國沃土肥田,學曹操打袁紹那樣,實行屯田之策,一邊捉生產一邊捉戰鬥,來與強大的魏國打持久戰,同時安撫好渭水河濱的百姓,教士兵與他們雜處同工,一道耕田,蜀軍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當地百姓愛戴。

司馬懿也恐蜀軍在渭水之濱既得人心,又站住腳跟,那樣一來長安就危矣。第二天,司馬懿就率軍前往蜀營前挑戰,只見他金盔厚甲臨陣叫罵,而諸葛亮卻頭戴葛巾,坐着樸質無華的四輪小車,手持白羽扇,蜀漢三軍隨其進止,司馬懿見了嘆息道:“孔明真名士也!我不如也!”於是不敢交戰,狼狽退去。

過了百餘天,魏國君臣依舊驚慌不已,然則到八月,魏國上下還在緊張戒嚴之中,不想諸葛亮突然在五丈原病逝,時年五十四歲。司馬懿待蜀軍退去,前去查看諸葛亮的營地,看完之後,驚歎道:“整齊得法,真天下奇才也!”從諸葛亮第一次出蜀,到最後病故五丈原,前後五次北伐,魏明帝曹叡五受其害,不得不說諸葛亮的手段是相當的厲害,別說是曹叡,就算是他親爺爺曹阿瞞、親爹曹不一,還有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換誰誰也受不了吧!

三國時期魏國爲何會畏蜀?與諸葛亮有何關係? 第3張

後來蜀漢滅亡,諸葛亮的勁敵是如何記載和評價他的呢?西晉史官陳壽是這樣講的:“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其治戎爲長,奇謀爲短,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意思就是,就算拿《尚書》中讚揚召公的《甘棠》,《詩經》中稱頌子產的《鄭人之歌》來類比諸葛亮,都不爲過矣!諸葛亮確實是一個治國有見識的良才!足以與管仲、蕭何匹敵!但他雖然擅長治軍,卻存在着難施奇謀的短板,臨陣應變的將才韜略,竟不是他的長處!

(本文爲史魔南歌子原創,未經允許請勿抄襲,若涉及侵權問題,一切法律後果概請自負。)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也就是後來的晉武帝讀完有關諸葛亮的事蹟之後,也說道:“亮之素志,進則龍驤虎視,囊括四海,退則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其屢屢蹈涉中原,抗衡上國,用兵不戢,屢耀其武,若使孤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意思是,以諸葛亮平生之抱負,他是要施展龍虎般的威力,席捲四海的,退而求其次的話,他也能跨江越嶺,橫掃宇內,使天下爲之震盪,所以他才屢屢涉足中原,與強大的魏國拼死爲敵,連年用兵不斷,以小欺大,以弱勝強,屢次炫耀他的智慧和武功,如果使我得到這樣一個人輔佐,哪會像今天這般勞神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