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深受“避諱”桎梏的大才子李賀一生有多慘?

深受“避諱”桎梏的大才子李賀一生有多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深受“避諱”桎梏的大才子李賀一生有多慘?年少時候家裏沒錢,長大後終生無法考取進士,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年少家貧

李賀在唐朝詩人中的地位僅次於李白、李商隱,並與他們兩人一起並稱爲“中唐三李”,李賀也有屬於自己的稱號叫“詩鬼”,因爲他有着創作詩歌的鬼才。

李賀一生中留下了詩文有253篇,其中也不乏經典的名句。但遺憾的是他一生都因爲無法求取功名而鬱鬱寡歡,終是一代詩人只能依靠詩歌來抒發世俗的不公和現實的殘酷。

李賀出生於河南洛陽,他們家跟李唐是沾親帶故的,祖輩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因此他也算是大唐皇室親戚。然而這樣的顯赫的身份並沒有爲他們家帶來多少榮華富貴。

武則天時期,李唐的支流已經被她屠殺了所剩無幾了,李唐一支也在那時開始衰敗。李賀出生的時候,正趕上家道中落,因此從小到大家裏都非常的貧窮。

後來他父親爲了貼補家用還應徵去了軍營,年幼的李賀跟着母親過日子更加苦不堪言。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李賀就是這樣,小小年紀就外出謀生了,但由於沒有技能,還是經常被餓肚子。

在“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的環境下成長的李賀漸漸明白一個道理,要想改變命運就必須擁有知識。好在李賀聰明好學,更是寫得一手好詩,這個技能也成爲了他謀事的一個“招牌”。

據說李賀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而且字也寫得相當好。七歲那年他以一首《高軒過》驚豔四座,也引起了大文豪韓愈的注意,他說:“這孩子以後不簡單”,隨後李賀與韓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深受“避諱”桎梏的大才子李賀一生有多慘?

考取功名

李賀小時候因爲家境貧寒,因此時常吃不飽導致身形細瘦、通眉長爪,長得非常有特點。爲了提升在詩詞上的造詣,李賀白天騎着驢出門找靈感,晚上將路上所見收集起來當做詩詞的素材庫。

這樣的刻苦學習也終於爲他贏得了滿堂彩,十五歲那年李賀已經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十八歲那年,李賀已經詩名遠播。當時他聽聞韓愈在洛陽,於是寫了一首詩前去拜見他。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首經典名句就是出自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他所作是爲了進見韓愈的,沒想到這首詩當即就名動洛陽城。

韓愈本人也非常喜歡這首詩,對李賀的才華更是看重。於是他便勸說李賀去考取功名,以後可以入朝爲官。其實李賀刻苦讀書正是爲了能高中魁首,實現心中的理想和抱負。

他十七歲那年也曾參加過科舉,只不過當時他的父親剛好過世,按照規定他必須守孝三年才能參加考試,因此被耽擱了。

因此直到公元810年李賀守孝期滿之後才第一次參加科舉。剛開始韓愈在河南舉行“府試”,李賀信心滿滿的報名參加了考試並且一步到位的通過了考試。

通過“府試”之後,便要到長安去參加“進士”的考覈,如果能夠成功通過,那麼李賀就算是正式踏入仕途的門檻了。這讓寒窗苦讀數十載的李賀心情激動萬分,然而沒想到此去長安卻一路坎坷不平。

受困長安

當李賀懷揣着對未來的美好希冀前往長安參加“進士”考覈的時候,卻接到主理科舉的官員通知讓他立即退出考試。原因就是他父親的名字李晉肅與“進士”讀音相同,按照規定需要“避諱”。

在唐朝的科舉制度中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避諱”。就是在考試的時候如果遇到與尊長相似的名諱,那麼爲了表達對尊長的尊敬,考生就必須退出考試。

其實“避諱”這種事情自古以來都有,且已經成爲了一種傳統。就比如很多人爲了避諱皇帝的姓名或字號,只能改掉自己的姓氏等。如趙匡胤的弟弟登基後,爲了避諱先皇,只能改名爲“趙光義”。

李賀父親的名字“晉肅”與“進士”讀音相似,所以他這一輩子都無法參加進士的科舉考試。這個結果讓李賀感到無奈,但也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深受“避諱”桎梏的大才子李賀一生有多慘? 第2張

後來韓愈不捨李賀的大才,還曾寫過一篇文章來抨擊這種不公平的傳統,但最後也無法改變千百年來的固執思想。李賀也在與主考官爭論無果之後,憤然離開了考試院。

回到住所後,李賀在悲憤中寫下了一首詩來批判這種“避諱”的習俗,“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內心的茫然無措和對世俗不公的憤怒躍然於紙上,雖然已經歷經千年,但讀者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他對當時那種境遇的無奈之情,這首詩也成爲了流傳千古的佳作。

無法考取功名,李賀在當時的境遇可想而知。五年後,在韓愈的舉薦下,憑藉着李唐后羿的身份,他被提拔爲“奉禮郎”九品官員。從此他在長安度過了三年“暗無天日”的日子。

雖然在這裏他結交了一批文人雅士,但官場的爾虞我詐依然讓他喘不過氣來,“瞧悴如芻狗”就是他對自己當下心境的最好描述。

在懷才不遇的如此境況之下,反而讓他的才情掙脫了枷鎖,馳騁在了詩文的海洋當中。他一生中的詩文大多數都是這段時期寫下的,其中有60首奠定了他“詩鬼”的名號。

在長安的這些年,李賀深感升遷無望之後,再加上妻子病逝,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告病回到了老家昌谷。但他又不甘沉淪,休養一段時間後便開始到南楚和吳越等地遊歷,希望有一番作爲。

不久後李賀又折回長安徹底辭去“奉禮郎”一職,在回鄉的途中路過山西長治市,在朋友舉薦下又做了三年的幕僚,但也沒什麼作爲。

此時李賀身體已經每況愈下,他辭去幕僚一職回到昌谷後再也沒出去過,不久便病逝在這裏,享年27歲。

縱觀李賀的一生,有着雄才偉略的抱負,也有着驚濤駭浪的才能,但卻因爲生不逢時而遭受重大的打擊。就像他的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一樣,世道若有情,李賀何故有此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