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蘇轍與蘇軾的手足之情有多深?是兄弟也是知己

蘇轍與蘇軾的手足之情有多深?是兄弟也是知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所謂“古來兄弟相親相愛相知相念之樂,未見有過二蘇者”,那麼蘇轍與蘇軾的手足之情有多深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蘇軾兄弟二人從小在一起讀書,蘇轍小時候就向其兄蘇軾學習,未曾有一日相離。子由在寫作上也儘量學習其兄,文風亦頗見相似之處。

兄弟之間的調侃亦頗爲有趣。例如,蘇軾早年從劉巨門下讀書時,夏日在學舍與同窗陳建用、楊堯諮、乃弟蘇轍做大雨聯句。陳建用曰“庭鬆偃蓋如醉”,楊堯諮曰“夏雨新涼似秋”,蘇軾對曰“有客高吟擁鼻”,最後蘇轍對曰“無人共吃饅頭”。衆皆傾倒。

蘇軾與蘇轍是同科進士,同年步入仕途。兩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變法鬥爭中共同進退,晚年又同樣被貶到南方的蠻荒地帶。蘇軾文人氣十足、個性鮮明、不合時宜、不拘小節、曠達灑脫;蘇轍則與他形成明顯的互補,性格沉穩內斂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蘇軾一籌,常常給予兄長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相對平坦一些。

公元1061年蘇軾任鳳翔府判官,蘇轍將他送至鄭州。這是兄弟第一次分手。子由登上高處,眺望着哥哥的烏帽隨山坡的起伏而忽隱忽現的情形,頓時生出悲憫和憂傷。

蘇軾在杭州3年任期屆滿後,即請調至密州,因當時蘇轍正任職濟南,兩地都在山東,相距不遠。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於懷念子由,而發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願望(即著名的《水調歌頭》一詞)。

“烏臺詩案”期間,蘇軾罹禍,蘇轍欲學漢代淳于緹縈救父的典故,願免一身官職,爲兄贖罪,最後同遭懲治,被貶爲監筠州鹽酒稅務。蘇軾出獄以後,蘇轍前去接獄,特捂其嘴,以示三緘其口。元佑年間,子由升爲尚書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擠,乞求外任。子由連上4札,亦乞外任。

蘇轍與蘇軾的手足之情有多深?是兄弟也是知己

蘇軾在讀到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寧知風雪夜,復此對牀眠”後,感觸很深,便與蘇轍約定“夜雨對牀”。後來兩人在互答詩中不斷提起。如蘇軾曾說:“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在《絕命詩兩首寄子由》中又說:“與君世世爲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

但這種心願一直未能實現。蘇轍曾說:“昔餘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時“遊戲圖書,寤寐其中,早餘二人,要始是終”。“平足之愛,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無良朋。”在《東坡墓誌銘》上說:“扶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亦在寫給好友李常的一首詩中說:“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還常常說他實不如蘇轍,“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由。”

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謫於海南儋州,蘇轍被貶謫於廣東雷州。農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於廣西藤州,蘇轍送蘇軾出海,6月11日訣別於海濱。蘇軾作詩云:“勸我師淵明,力薄且爲己。微痾坐杯酌,止酒則瘳矣。”這是蘇氏兄弟的最後一次面別。其後直至子瞻病卒於常州,他們再無緣相見。子瞻卒前亦以不見子由爲大憾。

另據宋人筆記所載,蘇軾病逝後,“二蘇兩房大小近百餘口聚居。”

蘇東坡大學士正因爲一生中有尊父蘇老泉、賢弟蘇子由、愛子蘇過與蘇邁、亦友亦師歐陽修、亦友亦徒“蘇門四學士”、佛門摯友佛印、紅顏知己朝雲……他這個巨人才不會孤獨飄渺,他的人格才如此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他們也成就了蘇軾的一些人格魅力,成就了一些光輝的文學經典。

誰說親兄弟之間必有一爭?誰說文人必定相輕?請看蘇軾與蘇轍兄弟情誼之深厚,世所罕見。他們是兄弟,是師生,是詩詞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榮辱與共的夥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勵安慰的知己,他們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