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虞國與吳國的君主都是吳太伯之後,爲何二者身份地位相差那麼大?

虞國與吳國的君主都是吳太伯之後,爲何二者身份地位相差那麼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虞國開創者虞仲與吳國的第五代君主周章都是吳太伯的後裔,但一個是公爵一個卻是子爵,爲什麼會這樣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翻商王朝後,周王室分封天下八百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在人們的印象中,公爵要比子爵高貴,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懸殊。

讓人奇怪的是,周章作爲吳國第五代君主,吳太伯之後,只封爲“子”爵;而周章的弟弟虞仲,虞國的開創者,卻被封爲“公”爵。

兩人都是吳太伯之後,爲什麼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呢?

虞國與吳國的君主都是吳太伯之後,爲何二者身份地位相差那麼大?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看周朝的爵位制。

大多數人認爲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其實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說法。

西周時期,按嚴格來說,只有公、候、伯、男四種爵位。公是一種榮譽性質的稱呼,先代王室的後裔都可以稱“公”,因此西周出現了八大公爵。

侯是一種武官的尊稱,後來演化成諸侯的稱呼;伯是家族領袖或地方首領常用的稱呼。西周時期,侯、伯有時可以混用,沒有誰比誰高貴。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諸侯崛起,《史記》記載,“政由方伯”。

這裏的“伯”是老大的意思,這段時期的“伯”比“公、侯”都要吃香。

大多數認爲的“公爵”比“伯爵”要強,是出自於戰國之後的文獻記載。男爵屬於小首領的稱號,古籍中有子男爲一等之說。

至於子爵,對象一般指的是蠻夷,西周時期周天子強大,不需要分封子爵,可是到了春秋,周王室衰弱,諸侯國爲了與蠻夷溝通,便有了“子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周朝時的子爵,是一種貶義詞,它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象徵。

虞國與吳國的君主都是吳太伯之後,爲何二者身份地位相差那麼大? 第2張

如此一來,虞國被封爲“公”容易理解,因爲國君虞仲是吳太伯的後人,沒有他的退讓,就沒有周文王。

按同樣的理論分析,吳國君主周章是虞仲的哥哥,也是吳太伯的後人,爲什麼只是封爲“子”爵?答應很簡單,吳國是蠻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春秋跨度約320年。

吳國第一次出現在《左傳》的記載是魯宣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01年,這時候春秋已經走過了一半。

可是隨後吳國再次沉寂下去,直到十八年後,公元前584年,吳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因爲這一年吳國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原霸主晉國派了一個使者來到吳國,這人便是巫臣。

當時晉楚兩國爭霸一百多年,雙方已經精疲力盡,在正面戰場上拿不出力量去鬥。

可是爲了繼續給楚國施加壓力,晉國決定開闢敵後戰場,於是就有巫臣的吳國之旅。

《史記》有記載,“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

虞國與吳國的君主都是吳太伯之後,爲何二者身份地位相差那麼大? 第3張

巫臣來到吳國的時候,還帶來了30輛兵車,臨走時給吳國留下一半。

同時還送給吳國弓箭手、御者,教吳國人怎麼駕車、怎麼射箭,還教給吳國人戰鬥陣列。

《左傳》有記載,“巫臣請使於吳,……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

這個記載說明了什麼?在巫臣來之前,吳國還不會射箭、不會駕車、不會戰陣,換言之,吳國還處於矇昧狀態,沒有開化。

其實,小編還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史記》記載的“吳太伯奔吳”是虛假的。

一是周和吳相隔三千里,當時一個人從寶雞走到蘇州,幾乎不可能;

二是“吳”與“虞”相近,常常互相借用;

三是《左傳》中宮之奇勸諫虞公的話,確認了太伯、虞仲是虞國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