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吳國攻佔蜀國都城後 吳國爲什麼選擇主動退兵

吳國攻佔蜀國都城後 吳國爲什麼選擇主動退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吳國攻楚,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在柏舉之戰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

吳國攻佔蜀國都城後 吳國爲什麼選擇主動退兵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吳國在經過6年的“疲楚”戰略後,一舉戰勝多年的強敵楚國,給長期稱雄的楚國以空前的創傷,從而使吳國聲威大振,爲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回到柏舉之戰這場戰役,吳國在攻下楚國都城後,並沒有趁勢滅亡楚國,反而選擇從楚國退兵。對此,在筆者看來,吳國做出這一選擇,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

一、吳國發動柏舉之戰的目的,主要是爲了稱霸中原

首先,對於柏舉之戰,發生在春秋後期。彼時,稱霸中原依然是衆多諸侯國的目標。在春秋初期,鄭莊公率先稱霸。鄭莊公之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霸主相繼出現。對於春秋時期的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雖然兼併了身邊的衆多小國,但是,這些霸主幾乎都沒有消滅較大的諸侯國。比如宋國、魯國、鄭國等較大的諸侯國,都是戰國時期才滅亡的。

因此,對於吳王闔閭來說,柏舉之戰的目標也不是爲了消滅楚國,而是希望通過削弱,從而讓吳國得以稱霸中原。彼時,在吳國和楚國之間,還存在着蔡國、唐國、徐國、鍾吾國等小國。因此,取得柏舉之戰的勝利,吳國自然可以獲得這些小國的臣服,從而成爲一方霸主。

換而言之,吳國連這些小國都沒有滅亡,更不用說吞併楚國了。從當時的實力來看,吳國想要一舉消滅楚國,那就真是“貪心不足蛇吞象”了。進一步來說,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頻繁爆發戰爭,對於晉國和楚國來說,互相進攻的目標,不是爲了消滅對方,而是讓周邊的諸侯國臣服於自己,從而維持中原霸主的寶座。

二、雖然攻佔了楚國都城,但是,吳國的實力還是不足以徹底滅亡楚國

從疆域上來看,吳國的疆域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巔峯時期,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對此,在筆者看來,儘管柏舉之戰爆發的時候,楚國的疆域還沒有進入到鼎盛時期。但是,此時的楚國,疆域面積依然是吳國的數倍之多。

吳國攻佔蜀國都城後 吳國爲什麼選擇主動退兵 第2張

同時,在兵力上,楚國更是遠超吳國。在柏舉之戰中,吳國僅僅派出了3萬大軍。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則調集了20萬大軍。雖然最終是楚國吃到了敗仗,但是,這20萬大軍只是被擊潰,而不是像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一樣,被全部消滅了。因此,楚國只要王室還具有號召力,依然可以收攏這些潰散的士兵,從而繼續和吳國作戰。對此,在筆者看來,吳國因爲兵力有限,只能直接攻佔楚國都城,掠奪楚國都城的財寶。如果吳國分兵去攻佔楚國的城池,只會讓其兵力更加捉襟見肘,從而被楚國大軍各個消滅。

三、秦國的及時支援,自然楚國士氣大振,從而擊退吳國大軍

柏舉之戰爆發後,楚國大夫申包胥逃到了秦國,向秦國求救。儘管從血緣關係上來講,秦哀公是此時楚國落難的楚昭王的外公,但秦哀公沒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們亡國!”

吳國攻佔蜀國都城後 吳國爲什麼選擇主動退兵 第3張

在此背景下,秦哀公派兵救楚國,秦軍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楚昭王得以復國。在春秋後期,秦國是一個僅次於晉國和楚國的大國。所以,秦國的支援,再加上楚國各地援軍的趕來,迫使吳國只能從楚國都城撤退。如果吳王闔閭沒有見好就收的話,很可能連帶着之前取得的戰果,都會因此葬送掉。

四、越國乘吳國內空虛發兵進襲吳都

在春秋時期,吳、越結怨,由來已久。究其原因,既受晉、楚爭霸戰爭的影響,更是兩國間根本利益的衝突。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晉、楚拉鋸式的戰爭,雙方都想聯絡第三國打擊對方。比如公元前584年,晉使申公巫臣“使吳,令其子爲旱行人‘封早乘車用兵。吳晉始涌,約伐楚”。

吳國攻佔蜀國都城後 吳國爲什麼選擇主動退兵 第4張

對此,楚國自然不甘示弱,亦用同樣方法聯越制楚、間接削弱晉國的力量。如公元前537年,楚國聯合越國等討伐吳國:“冬,十月,楚子以諸侯及東夷伐吳,……越大夫常壽過,帥師會楚子於瑣"所以晉楚爭霸對吳、越矛盾的激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在柏舉之戰爆發後,越國作爲楚國的盟友,自然不願意坐視楚國走向滅亡,從而派遣大軍偷襲了吳國後方。

五、闔閭的弟弟夫概自立爲吳王

除了來自於越國的壓力,吳國內部的王位鬥爭,也迫使吳王闔閭必須從楚國撤退。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吳王闔閭十年(前505年),越王允常聽說吳王闔閭在郢都,吳國國內空虛,於是率軍攻打吳國。吳國另派軍隊迎擊越軍。楚國向秦國告急求救,秦國派軍隊救楚擊吳,吳軍被擊敗。

吳國攻佔蜀國都城後 吳國爲什麼選擇主動退兵 第5張

在此背景下,闔閭的弟弟夫概見秦軍、越軍接連擊敗吳軍,而闔閭滯留楚國不撤離,夫概便逃回吳國而自立爲吳王。闔閭聞知此事,便率軍返回吳國,攻擊夫概。夫概兵敗投奔楚國。同年九月,楚昭王才得以回到郢都,而將夫概封於堂溪,稱爲堂溪氏。此外,吳王闔閭十一年(前504年),闔閭派太子夫差率軍再次討伐楚國,攻取了楚國的番邑,迫使楚國遷都於鄀(今湖北宜城東南)。雖然沒能一舉消滅楚國,但是,在柏舉之戰後,吳王闔閭擊敗越國,解決了吳國內部的王位爭奪問題,並繼續發兵攻打楚國。而這,促使吳國威震中原,成爲春秋後期的中原霸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