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仁宗爲什麼二十三年不識生母?

宋仁宗爲什麼二十三年不識生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仁宗爲什麼二十三年不識生母?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在很多宋代的古裝劇中,都多多少少會涉及到“狸貓換太子”的情節,這個太子便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那麼歷史上究竟是不是以狸貓換的這位皇子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趙禎最多算是從小由養母劉氏撫養長大,並未有狸貓替換一說。直到養母去世後他方知道自己生母是誰,而劉氏一族也險因爲劉氏生前關於李氏喪儀一事而遭殃,幸得當時宰輔呂夷簡深謀遠慮方躲過一劫。

宋仁宗爲什麼二十三年不識生母?

真宗中年得遇麟兒,交由寵妃代爲撫養

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趙禎出生,初名“趙受益”,生母爲當時的庶妃李氏,久未得子的宋真宗龍心大悅,爲了愛子的未來發展,真宗直接命當時正受寵的劉氏代爲撫養,倒也合情合理。

但由於當時趙受益的年齡太小,且劉氏在他兩歲時便被封爲了皇后,無人敢道出實情,故隨着趙受益年齡增長開始記事起,他根本不知道李氏纔是自己的生母,一直將養母劉皇后看作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1018年(天禧二年)九月,已爲升王的趙受益被進一步封爲皇太子,賜名“趙禎”。四年後的二月十九(1022年【乾興元年】),宋真宗趙恆去世,時年僅13歲的趙禎繼位爲帝,即宋仁宗。劉氏被尊爲皇太后,且因皇帝年幼,被授予垂簾聽政之權,身爲生母的李氏當時更不敢對兒子表現出什麼不同。

養母降生母喪儀規格,欲隱瞞20餘年真相

1032年(天聖十年),李氏病重,劉太后晉封其爲宸妃,只可惜在冊封當日李氏便去世了,享年僅46歲。而劉太后想將李氏的喪儀一切從簡,如此便不會引人注意,其乃皇帝生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時爲宰相的呂夷簡卻不同意,堅決表示李氏應當厚葬。

宋仁宗爲什麼二十三年不識生母? 第2張

當時趙禎也在現場,驚得劉太后趕緊找了個理由把皇帝支開,質問李氏身爲普通妃嬪爲何要厚葬,嫌這位宰相干涉後宮之事。而呂夷簡不爲所動,依舊不緊不慢地說:“臣身爲宰相,自當事事關心,如果太后您真想爲劉氏家族未來考慮,就不要將李氏喪儀辦得太簡單,當然如果您不顧慮宗族,就當臣沒說”。

聽到呂相如此說,劉氏頓時陷入了深思。畢竟除了仁宗本人之外,但凡上了年紀的老臣宮人們可是都知道她並非皇帝生母的,如果自己百年之後,皇帝或許對自己沒什麼辦法,畢竟這二十多年的養育之恩還是有的,但能不能放過自己宗族一大家子,就不好說了。故想到此處,劉太后欣然同意了呂夷簡的建議,下令厚葬李宸妃。

呂夷簡深謀遠慮以避大禍

而呂相面見完太后之後,爲了萬無一失,又去找了當時剛領了太后旨意的治喪總管羅崇勳,千叮嚀萬囑咐,李宸妃一定要以後禮下葬,且必須要用水銀棺,這兩點一定要牢記。羅崇勳雖然不明其中奧義,但見呂相少有的嚴肅,故還是按令嚴格執行。

就在李宸妃去世後的第二年三月,劉太后也崩逝了。素有名望但又瘋癲不上朝的燕王趙元儼卻於此時十分清楚地告知仁宗其真實身世,且對當時李氏的死因提出了質疑,甚至直接指是劉氏一族搞的鬼。

此事猶如晴天霹靂一般擊在仁宗的內心深處,他立即召來尚存於世的老宮人一個個問話,由於劉太后去世,所以這樁祕聞大家便敢於說出來了,紛紛如實相告。知悉一切的仁宗,痛哭愧疚,不僅頒佈了罪己詔,深覺過往面對朝夕在側的生母卻從未奉養過一日還讓其遭受如此磨難,實乃大不孝。

而且改尊生母爲太后,並以死者爲大,欲爲母改以後禮入葬,待喪儀改辦完成後再定劉氏宗族之罪。而沒想到的是,當他哀痛莫名地打開李氏棺槨之後,卻發現在水銀的保護下,母親的容貌如生肌膚完好,就連隨葬物品都是嚴格按照後禮來安放的,頓時悲傷和憤怒減少了很多,感嘆“人言豈可信哉”。如此非但沒有追究劉氏一族的罪過,還待以往更爲優厚。畢竟當時是誰下的令辦喪儀,他是知道的,只不過不知道是誰暗中幫忙而已。

北宋素以“重文輕武”而聞名,是名相輩出的時代,而呂夷簡在當中實在算不上優等,但他卻在處理仁宗生母喪儀一事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其謀略之深遠實乃高明之舉。

古代皇后或高位分寵妃,代爲撫養其他低位分不受寵的妃嬪所生之子,實乃家常便飯。如東漢明德馬皇后,撫養了後來繼位的章帝劉炟,不過和宋仁宗所不一樣的是,劉炟自始至終是知道馬皇后是自己養母的,爲感念其撫育之恩,他將馬皇后等同生母一般來對待,而對養母的馬氏宗親甚至比生母的宗族還要優待,坦誠之優勢一目瞭然。

而劉太后顯然不諳此道,隨着仁宗年齡的增長,總是想方設法一味地隱藏真相,試問再隱祕之事,終究是有大白於天下的那一天的,在這裏我們不能否定劉氏撫養仁宗的辛勞之功,但她的一味隱瞞卻爲家族後來埋下了隱患。

如果不是呂夷簡早早地想到了一切後果,包括祕聞大白天下、有人進讒言、仁宗得知真相之後的反應,否則將不堪設想。呂相借李氏喪儀一事早早謀劃,爲的就是及時阻止未來一切可能發生之禍患。而劉太后經過呂夷簡暗示之後,所幸能明白其中用意,所以能同意厚葬的提議,但她在所有後果預想上還是沒有呂相想得全面,所以爲了保證萬無一失,呂夷簡找到了具體的主事主管,令其切記不要貪小便宜偷工減料,最終的水銀棺實乃整個計謀中最高明之處。

試想,如果仁宗打開生母棺槨之後,發現屍體因爲腐爛早已無法辨認,陪葬之物又太失禮數,即使仁宗再如何好脾氣,在怒上加怒的情況下,很可能根本不會去查生母的死因真相,直接便拿劉氏一族開刀問罪都不在話下。然在呂相的深謀遠慮之下,仁宗開棺之後卻看到的是同他內心所設想的生母該有的喪儀無二的景象,悲痛之感定會立減,一方面對於生母的死因疑慮慢慢消退,另一方面對當年主辦此事的養母和一干人員反而會感恩,所謂愛屋及烏,劉氏一族自然也就能安然無恙。

趙禎在北宋是難得寬仁之帝,而劉太后在撫養趙禎以及臨朝處理國政上也有大功,然誰也不會想到,如果不是呂夷簡的深謀遠慮,她本來認爲很理所當然的一項舉動卻會讓宗族在未來即將遭受大難。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人生在世每一件事都難以預料,惟有審時度勢,儘可能思慮長遠,方能力保安穩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