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怛羅斯之戰”讓唐朝損失有多嚴重?

“怛羅斯之戰”讓唐朝損失有多嚴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怛羅斯之戰”讓唐朝損失有多嚴重?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怛羅斯之戰前雙方的態勢

在如今的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的交界地帶,一條古老的河流由東向西穿過,這便是塔拉斯河,其實這條河全長不過也才區區五百公里左右,在中亞地區也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小河,但它的中游左岸卻坐落着一座千古名城,本地人便以塔拉斯命名,不過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卻被國人熟知,那就是怛羅斯城。

怛羅斯城位於中亞腹地,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將這裏大部分的人集中在綠洲和河水流域,所以其政權的規模較小,一般會選擇勢力比較大的帝國做附庸,以保存其王統,也正因如此,他們會叛而復歸,歸而復叛,這種狀態在沒有特別的大帝國出來前,很難打破這種政治格局。

六世紀後期,突厥汗國強勢崛起,其疆域從黑海一直延伸到了中原王朝附近,自漢朝以來中原人經略的“絲綢之路”均在其控制之下,不過它的統治方式是“切稅商胡,督其徵賦”,以榨取西域、中亞各國的財富來養活自己。

這樣的話對中原王朝並不是一個好消息,突厥人的做法無疑會對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上造成極大影響,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經略西北將是中原王朝的頭等大事。於是唐朝在集太宗、高宗兩代之力終於將突厥人擊潰,從而取代了他們在中亞地區的霸權,並恢復了對西域的統治。

阿拉伯人多次越過阿姆河襲擊河中地區各國,但“當地政權多而分散”,很難團結一致來抵抗侵略者,所以只好奉送大筆的財物乞求締結和約,但是這些做法並不頂用,阿拉伯人多次拿了錢財之後,仍然在710年佔領了中亞最重要的城市撒馬爾罕,四年後兵鋒到達喀什,阿拉伯人在東方的擴張達到了頂峯。

749年,倭馬亞王朝被推翻,起義軍擁戴阿布.阿拔斯爲新的哈里發,由於這個新王朝的軍旗是黑色,所以唐王朝便將其稱爲“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勢不穩,其哈里發爲了震懾百姓,不僅殘忍地屠殺了倭馬亞家族的大量人員,甚至連倭馬亞王朝的歷代哈里發的陵墓也沒放過,他讓人對歷代哈里發的屍體加以破壞、鞭打或者焚燒,由此引發了國內的動盪,直接波及了中亞河中地區,在此駐紮的軍隊也發生了譁變,“昭武九姓”也趁勢響應,揭竿而起。

“怛羅斯之戰”讓唐朝損失有多嚴重?

爲應對帝國東部的叛亂,阿拔斯派出了最信任的阿布.穆斯林爲呼羅珊總督前去平叛,並齊雅德.薩里爲軍隊將領,隨同出征。

與此同時,唐王朝也企圖利用阿拉伯國內的亂局,“以期重新規圖河中”,全面恢復阿拉伯人來之前唐王朝在蔥嶺外的勢力範圍。作爲安西節度使得大唐名將高仙芝剛剛完成了在帕米爾高原“深入萬里立奇功”的驚世壯舉,一舉將吐蕃趕出千里之遙,此時正是志得意滿之時,面對着亂糟糟的河中地區,豈有不取之理?

於是高仙芝率先進軍河中地區最爲重要的“石國”,這裏農業發達,又是中亞商貿中心,還是進軍其他地區的交通樞紐。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石國受大唐冊封,卻“無藩臣禮”,甚至遊說其他“昭武九姓”、吐火羅、大小勃律等國向阿拉伯人稱臣,這是高仙芝征討其的最大緣由。

750年,高仙芝攻破石國都城俘虜了王族一干人馬,並於第二年將其帶回長安獻捷,之後一併斬於闕下,時人有詩讚曰:

懸軍徵拓羯,內地隔蕭關。日色崑崙上,風聲朔漠間。何當千萬騎,颯颯貳師還。

但是唐王朝慶祝,卻絲毫不知本已被震懾下來的河中地區已是大亂,一場大戰已在所難免。

怛羅斯之戰

751年,高仙芝再次召集兵馬向西進發,邊塞詩人岑參在大軍出征前賦詩曰:“都護新出師,五月發軍裝。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極力讚美唐軍軍威之強盛。

751年七月底,唐軍到達了石國重鎮怛羅斯,此地離石國都城225公里,往東250公里左右就是李白出生的碎葉城。這裏幾乎已是唐朝之前古代軍隊所到達的最遠地區。但是高仙芝很快就發現,怛羅斯城中集中了幾乎石國全部的軍隊和其他河中各國的聯軍,從軍隊數量上已經幾乎與唐軍持平。

正當高仙芝帶着部隊深入戰場向前推時,突然與達烏德和齊雅德.薩里所帶的兩支精銳部隊遇上,再加上城中的敵人守軍,軍隊數量已經遠超了唐軍。更關鍵的是,齊雅德.薩里所帶之精銳既有阿拉伯重步兵,也有快速重騎兵,另外還有拜占庭式的複合弓箭雨和密集長矛陣,這些打法讓唐軍很不適應。但總體而言,唐軍在弓弩上略有優勢,而大食軍在重裝騎兵上佔有優勢,所以二者皆是當世強軍,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就在第五天晚上,唐軍盟友葛邏祿的部隊突然叛變,從東北後方向高仙芝發起了攻擊。阿拉伯人趁唐軍大亂之際,以重騎兵攻擊唐軍中軍大營,致使唐軍徹底大亂全線潰敗。

怛羅斯之戰帶來的影響

“怛羅斯之戰”,安西都護府損失精銳唐軍兩萬左右,被俘戰死各萬人,但是唐軍並非傷筋動骨,威懾河中各國的能力依然存在,僅僅兩年後,大唐名將封常清再次出征克什米爾大勝而歸,可見此次失利對唐朝影響並不大。

但是對於阿拔斯王朝來說,此戰逼迫唐朝勢力退出河中地區後,阿拉伯人開始了對該地區的血腥統治,石國、康國皆成其鐵蹄下的廢墟,“昭武九姓”已危如累卵。於是在754年,“昭武九姓”再次向唐朝稱臣,集體派出使臣到長安請求大唐出兵驅逐阿拉伯人。

正因如此,高仙芝雖然兵敗怛羅斯,但並未以敗軍之將受到處罰,雖然後來離開了安西都護府,但是卻出任了權利更大的河西節度使之職,可見唐皇對他的態度,對該戰失利並不在意。

“怛羅斯之戰”讓唐朝損失有多嚴重? 第2張

所以說“怛羅斯之戰”只是發生在兩國間的局部軍事衝突,事實上並沒有改變當時的任何現狀。而比起政治軍事上的微不足道,這場戰爭對當時的科技和文化傳播的影響更大。

這兩位阿拉伯史學家還算是比較權威的,有一名薩爾圖的史學家寫道:“唐朝軍隊不堪一擊,十萬唐朝軍隊僅餘幾千名逃了出去,阿拉伯人在與東方大國的第一次碰撞中,以全面勝利而告終。”

從我國史書來看,當時高仙芝“領一軍”出征,那麼“一軍”有多少?按照唐朝編制,一鎮滿編七千人,而高仙芝的安西都護府管轄四鎮,應該共有兩萬八千戰兵,而“一軍”則包含4000人的中軍、各2800人的左、右虞侯軍、各2600人的右廂前軍、走廂後軍、左廂左軍、左廂後軍,所以在理論上唐軍一軍爲2萬人,但是臨戰時,還需配備三分之一的輔兵,那麼推測高仙芝當時所帶之唐軍約爲三萬人。

再結合《舊唐書》、《唐歷》、《資治通鑑》三部史書記載的2萬、3萬來看,“怛羅斯之戰”中的唐軍不會超過3萬人。再從開元三年和開元二十二年牛仙客等人的軍事行動來看,安西都護府執行奔襲任務,後勤所能承受的最高兵力約爲1萬人,即便在高仙芝時期安西都護府的實力有了加強,恐怕後勤所能承受的壓力最多也在兩三萬之衆,同時高仙芝也不可能將安西都護府的全部兵力投入到怛羅斯戰場,所以怛羅斯之戰中的唐軍最多約有2.5萬人,這已經是安西都護府出動兵力的極限。

以此來看,阿拉伯史學家們也是誇大了怛羅斯之戰的戰果,尤其所說之唐軍人數,絕對是有水分的。

結語

縱觀歷朝歷代,各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經營和對維護國家領土安全的理念是一致的,無數的先輩將汗水和熱血灑在西域的沙漠中,這纔有了維繫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也有許多像高仙芝一樣的將領,爲了拒敵人於國門外,深入敵境與其作戰,無論勝也好,敗也罷,終究沒有損害了中原王朝的利益,僅憑這一點,他便足以載入史冊。

所以說“怛羅斯之戰”中,世界雙雄的第一次碰撞,其實並不值得一提,而文化經濟的交流傳播,纔算其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