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春秋初期的局勢是怎樣的?齊恆公如何登上霸主之位?

春秋初期的局勢是怎樣的?齊恆公如何登上霸主之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我們通常稱之爲“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春秋初期的國際局勢

春秋時代,能夠在史書上找到的諸侯國有一百七十餘國,這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有跡可循的也很少,一部分只有一個名字,沒有任何歷史資料。很多連地理位置都沒有辦法確知,其中有跡可循的只有齊國、魯國、曹國、衛國、鄭國、宋國、陳國、燕國、晉國、秦國、楚國、吳國、越國等數十個國家。

此時,周王室已經是日漸衰微,對於諸侯國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除了齊國、晉國、衛國等少數的幾個國家依舊堅定不移的擁護周王室之外,其它的國家大多數都對周王室採取不冷不熱的態度。既不以周王室馬首是瞻,也不視周王室爲眼中釘,比較中立。也有國家對於周王室採取一種敵對的態勢,其中以鄭國、和楚國最爲明顯。

導致這些國家態度轉變的主要原因,還是周王室本身的衰弱。也正是由於周王室的衰弱,整個政治的中心,已經由周王室轉移到了各個諸侯國。從此,也開始形成了多個國家的局面,這些國家各自爲政,相互交流。在周王室東遷的前一百多年,各國相處的還算比較融洽。

彼此之前也沒有太大的戰爭,而且也沒有霸主的出現。雖然東方的幾個國家,如魯國、衛國、宋國、鄭國等,經常出現一些征伐,但戰爭的規模比較小,也都互有損傷。這段時間的戰爭,大致上以鄭國和宋國爲中心,鄭國和宋國的相互敵對,是造成當時局勢動盪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其餘的列國,要麼幫鄭國,要麼幫宋國。

春秋初期的局勢是怎樣的?齊恆公如何登上霸主之位?

鄭國在此時出現了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鄭莊公,在他的領導下屢屢擊敗各個國家,一時間鄭國風光無限。但是雖然鄭莊公經常在戰場上打贏各個國家,但總是沒有辦法讓鄭國爭霸。究其原因,鄭國的本身的領土太過於小,整個國家的地理環境在衛國、陳國、蔡國的半包圍圈裏面。這也是制約了鄭國發展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鄭國又與王畿(東周時期指洛邑(洛陽)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相鄰,所以經常起一些摩擦和衝突。

前705前,周桓王終於忍不了鄭國一系列的操作,覺得鄭國對自己是在是太不尊重,有損自己周王室的尊嚴。於是決定出兵討伐鄭國,此時的周王室雖然已經式微,但是號召力還是有一些的。周桓王也希望藉助這一次勝仗,重新恢復周王室在各諸侯國之中的地位,再次回到以前的榮光。

在這樣的前提下,周桓王決定親自率兵出征,還召集了一些諸侯國和自己一同去討伐鄭國。結果周桓王被一箭射中,周王室的軍隊和召集起來的諸侯更不用說了,自然是大敗而歸。經此一戰,周桓王非但沒有恢復周王室往日的榮光,反而讓已經聲望很低的周王室,威信變得更低。此時,各個諸侯國都開始盤算了,既然周王室已經無力再維持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秩序,那麼是不是應該重新建立起一種秩序。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強者說話的社會,誰的拳頭硬,說的話語權就強。所以,在這種大時代的背景下,霸主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霸主出現的目的就是爲了重塑各諸侯國之間的秩序,既然老的規則已經不適用現在的社會,那麼必然要制定新的規則。

春秋初期的局勢是怎樣的?齊恆公如何登上霸主之位? 第2張

鄭莊公因爲各種原因的限制,並沒有成爲霸主,而且當鄭莊公死後,他的兒子們開始了爭奪權力的鬥爭。整個鄭國都因爲諸子爭立而發生了嚴重的內亂。外部的矛盾能夠擊垮一個國家,但比外部矛盾更可怕的是國家內部出現問題。由於鄭莊公的兒子們的爭奪,導致鄭國衰落了下去。而此時,秦國、齊國、晉國、楚國則是藉助這個時期,同時崛起了起來。

這四國的崛起都有一個統一的特點,那就是地處邊緣,秦國在西邊,齊國則是在東邊,楚國在南邊,與他們相鄰的都是一些落後的部族。他們則是迅速抓住機會,擴大自己的領土範圍,國力也都迅速增強。在國力強大之後,他們割據一方,開始把目標放在中原的一些小國身上。對這些小國進行爭奪,此時的爭奪不僅僅侷限於軍事上,還有從外交上,只要使得別的國家依附你即可。

雖然當時的國家,還都承認周王室的地位,但由於周王室早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只有有能力或者有強大國力的國家,纔能有話語權以及左右當時國際局勢的能力。小國對於霸國,依舊有若干的義務,比如,霸國要對某一個敵國進行討伐時,小國也要出兵助戰。當然,相應的霸國也會對小國有一些相應的保護。

二、齊桓公的稱霸

齊國最開始的領土,在如今山東省的北部,現在山東的膠東半島地區,則是被萊夷所盤踞,還是時常和齊國有爭鬥。在春秋初期,齊國和其它的諸侯國相比,已經是很強大了。這個時候,齊桓公的父親,就有“小霸”之稱。齊桓公的父親死了之後,襄公即位,襄公經常政令無常,而且私生活非常淫亂,引起了很多齊國人的不滿。

春秋初期的局勢是怎樣的?齊恆公如何登上霸主之位? 第3張

國內矛盾逐漸激化,終於,在前686年被公子無知所殺。襄公死了之後,齊國也並沒有變好,反而局勢更加的複雜。公子無知也在第二年被齊國人所殺。這一代,齊國發生了大亂。

襄公有兩個弟弟,一個叫糾,由管仲、召忽輔佐,另一個叫小白,由鮑叔牙輔佐。小白在襄公在位的時候去了莒國,糾也在襄公被殺的時候去了魯國。無知死了之後,魯國想要把糾送回齊國扶立他當國君,這樣一來,魯國能夠通過糾實現利益最大化。但齊國國、高兩姓暗中接回了小白。因爲小白先回到齊國,所以成爲齊國的國君,也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害怕糾回國之後,和自己爭奪國君的位置,於是讓魯國殺掉糾。召忽聽到糾要死,選擇以身殉職。此時,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這個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齊國有了他之後,一定會越來越好。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赦免了管仲,對他既往不咎,而且付以國政。管仲深感齊桓公的恩情,在位期間,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讓齊國迅速發展起來,不久齊國便成了東方諸侯的最高領袖。

齊國強大之後,齊桓公的也需要一個機會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終於,在前681年,這個機會來了。宋國發生內難,齊桓公第一次在北杏會見了各位諸侯,並且幫助宋國平定了內難。接下來的兩年,又相繼會了兩次諸侯,從此一舉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這三次會見的諸侯,最遠的勢力已經達到了今河南省的中南部,足以看出當時齊國的強大。

春秋初期的局勢是怎樣的?齊恆公如何登上霸主之位? 第4張

齊桓公當了霸主之後,大致有兩個任務,其一是“尊王”其二是“攘夷”。此時周王室的威望已經降到了極低,前面也說了鄭國箭射周桓王更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裏。到了齊桓公的時候,提出了“尊王攘夷”的號召。

先說尊王,文王伐鄭,未得其志,到了其子成王的時候,仍然與鄭國爲敵。但這個時候鄭國已經依附了齊國。和鄭國交惡的蔡國、陳國依附了楚國,於是鄭國成爲了楚國侵略的目標。齊國作爲霸主,不可能看着自己的小弟被人欺負,於是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曹、許八國聯軍,首先討伐蔡國,蔡人潰不成軍,大敗而逃,大軍乘勝侵入楚境。楚國人不敢應戰,只能夠請求會盟。

古人講究出師有名,齊國攻打楚國當然也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名分。於是對於楚國的聲討,就分爲兩個方面。第一是責備楚國不把祭祀用的包茅貢獻給周王室;第二是追究楚國對“昭王南征不復”一事應負的責任。從這一方面來說,確實可以看出,齊桓公在尊王方面作出的努力。後來,齊桓公又在尊王的名義下,操縱着王室的內政,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除了“尊王”在“攘夷”方面,齊桓公也有着不小的功績。進入東周時期後,由於諸侯國不斷的增多,周王室的權力越來越小,導致華夏內戰漸漸趨於嚴重,無暇顧及外部。狄人日漸猖獗,逐漸成爲北方各國的心頭之患。齊國、晉國、魯國、宋國、鄭國等,都曾經受到過狄人的侵略。

除了狄人之外,還有戎人,其中戎人的分支山戎更在常常入侵燕國,前664年,齊桓公率兵討伐山戎,救了燕國。前662年,狄人入侵邢國,也是齊桓公率兵征伐,才讓邢國轉危爲安。到了前695年,狄人又一次入侵邢國,還是齊桓公連同宋國和曹國救了邢國。

再此之後,爲了保護各國不受狄人的侵犯,齊桓公聯合三國軍隊修築城垣抵禦入侵。衛國被狄人入侵,國君戰死,首都被佔,幸虧有齊桓公的幫助,才使得衛國倖免滅國。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因爲內亂迅速衰落,霸主的地位,也被他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