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鄱陽湖之戰的經過如何?爲何朱元璋能以少勝多?

鄱陽湖之戰的經過如何?爲何朱元璋能以少勝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至正二十三年鄱陽湖上,上游是陳友諒的百艘戰艦及其號稱60萬的大軍,下游則是朱元璋遜色不少的小船隊及其號稱20萬的大軍。陳友諒的戰艦又高又大,且首尾相連,如同一龐然大物,朱元璋的小船顯得像是過家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今天已是雙方交戰的第四天,一大早朱元璋便集結船隊,親自指揮。但大半天下來,丁普郎、餘昶、陳弼、徐公輔等接連戰死。

朱元璋死死盯着陳友諒的戰船,一籌莫展。

約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風向突然變了,東北風起,絕佳的機會來了!朱元璋馬上命敢死隊駕駛小船,帶上火藥,務必把陳友諒的大船,給我點了!

眼看着,七艘小船乘風縱火,火借風勢,風縱火威,插進陳友諒的船隊,頃刻間大船連串火起,烈焰滔天,赤壁之戰在鄱陽湖再次上演。一場大火將陳友諒的軍隊燒死大半,弟弟陳友仁、陳友貴及其平陳普略等人都未能倖免,葬身火海。

此時此刻,陳友諒也沒想到,形勢會發生這樣大的逆轉。這是天要亡我呀!

陳友諒,很早便參加到了反元鬥爭中。至正十一年,農民起義軍遍地開花。以徐壽輝、彭瑩玉等爲首的起義軍在湖北起義,隨後以徐壽輝爲帝,建立“天完”政權。同年,31歲的陳友諒欣然投入徐壽輝的陣營,起初是在大將倪文俊帳下做文書工作,不過,短短五年時間,陳友諒便成了天完政權裏的核心人物。

之所以如此迅速,一是因爲陳友諒有戰功。自從加入起義軍,陳友諒轉戰荊楚,攻沔陽,克中興,繼攻漢陽、武昌、轉戰嶽州、常德,一勇當先,斬元將無數。很快就升爲元帥。

另一個原因是,天完軍節節勝利時,內部出現分裂,倪文俊反元決心動搖,甚至妄圖除掉徐壽輝,自立爲帝,結果事情敗露,倪文俊投奔陳友諒,被陳友諒殺了。陳友諒收編了倪文俊的部下,便成爲了這支起義軍的最高統帥。

陳友諒的反元態度是非常堅決。他打仗的原則就一條:就是幹!不管多硬的骨頭就是啃,遇到困難也不氣餒,能很快重整旗鼓,越挫越勇,很自信。

打安慶就是很好的證明。安慶守將餘闕是起義軍最頑強最兇悍的死敵,圍城攻堅戰又最是難打。陳友諒三敗三起,付出了不少代價,纔打了下來。隨後,陳友諒率軍攻安慶,破贛州,克吉安,下汀州,攻信州,戰衢州,取新昌,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兩年之內由湖廣轉戰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連下十八路,成爲反元起義軍裏實力最強的。

可以說這是陳友諒一點一點打下來的。

掃平元朝的蝦兵蟹將後,陳友諒的勢力範圍便與朱元璋的地盤接壤了,自然朱元璋變成了陳友諒下一個進擊的目標。

打朱元璋之前,陳友諒根本沒把朱元璋放在眼裏,甚至覺得天下近在眼前,便把傀儡皇帝徐壽輝幹掉,自立爲帝,國號爲漢。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率軍進攻應天(朱元璋的大本營),但等待他的,不是勝利,而是一個圈套。

朱元璋用計讓陳友諒的故友康茂才寫信詐降,約定在金陵城外的江東橋裏應外合。

結果陳友諒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被騙了,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敗而回,還丟失了許多城池。

鄱陽湖之戰的經過如何?爲何朱元璋能以少勝多?

此戰充分的暴露了陳友諒軍事能力上的短板——有勇無謀。自己不會用計,也識不破別人的計謀。

或許在陳友諒看來,自己實力這麼強,敵軍懼怕前來投降是很正常的行爲,沒什麼可懷疑的。

不過,這也不是陳友諒第一次中計了。

早在一年前,朱元璋就發覺陳友諒部將趙普勝,是個勁敵,便使了個反間計,讓陳友諒誤會趙普勝圖謀不軌,殺了趙普勝,自折臂膀。

當然,這次失利對陳友諒並不能造成很大的創傷。陳友諒迅速重整旗鼓,重新奪下丟掉的城池,準備與朱元璋再戰。但陳友諒不知道的是,應天失敗,只是他徹底失敗的開始。

朱元璋的主子小明王在安豐遇險,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往營救時,陳友諒趁機再次對朱元璋發起了進攻。

經過幾年的籌備,陳友諒的戰艦又升級了,每艘船均高數丈,共三層,跑馬都不成問題,這樣的鉅艦造了上百艘,聲勢浩大。

鄱陽湖之戰的經過如何?爲何朱元璋能以少勝多? 第2張

陳友諒率60萬大軍,第一站先打洪都,在陳友諒看來,拿下洪都就是捎帶手的事,掃清周邊障礙而已。

不料,洪都守將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坐鎮孤城,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生生堅守了85天,堪稱奇蹟。

不僅洪都城沒有失守,還爲朱元璋回援爭取了時間,朱文正這個障礙着實讓陳友諒跌了個大跟頭。

其實,陳友諒完全沒必要栽這個跟頭。

以當時的情況,朱元璋的主力都去救援小明王了,金陵空虛。換作是朱元璋,一定先去打金陵,讓對方首尾不能顧。

即使先打了洪都,發現不易攻克,也應及時調整策略,在一個地方死磕,浪費了大好的時機。

所以說就是幹,也不見得是啥好事。

喪失先機後,陳友諒便和朱元璋對戰鄱陽湖了。這是陳友諒喜歡的,別弄那些彎彎繞繞,真刀真槍拼一下看看。

在這裏,陳友諒的鉅艦展現了充分的優勢,朱元璋的小船禁不起鉅艦的撞擊,鉅艦連起來後,保持了很好的衝鋒隊形,朱元璋的小船想要突破,難如登天。

前幾天,陳友諒與朱元璋對戰,基本上是勝多敗少,直到22日下午,風向突然變了。一定有人會問,陳友諒不知道赤壁之戰嗎,怎麼還用鐵鎖連船,重蹈覆轍?其實,不光是赤壁之戰,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戰也是同一個套路,同一種命運,而且距離陳友諒的時間比赤壁之戰更近,陳友諒沒道理不清楚。

所以說這就是爲什麼老一輩的經驗總是多得很,但新人還要自己撞一遍,經歷一番才能體會的道理。況且,陳友諒的情況對比赤壁之戰和崖山海戰要好得多。

首先,造船技術經過好幾代的升級,陳友諒的船要更堅固很多。其次,不管陳友諒的船是否用鐵鎖相連,都免不了被朱元璋火攻,這是海戰一定會用到的招數,況且朱元璋的船又不佔優勢,是很可能用火攻的。

既然船怎麼着都會遭受火攻,那麼連不連起來就只看戰況的需要了。

而且考慮到這一點,陳友諒的船是首尾相連的,這樣即使一條船着火,也能砍斷鐵鎖,避免其他戰船受損。

第三,陳友諒在上游,風是往朱元璋方向吹的,即使被火攻,也燒不起來。

但是千算萬算,老天爺是幫着朱元璋的。這個季節本不該刮東北風,有了風的幫助,火勢蔓延的速度就不是人力可以阻止的了。

即便如此,越挫越勇的陳友諒依舊沒有放棄。打算第二天重整旗鼓,集中兵力要猛攻朱元璋的乘坐的白桅杆船。

結果第二天交戰發現,朱元璋事先得知了消息,把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了白色,接連失利的陳友諒再次大敗。

這時候,陳友諒又得到消息,朱元璋派人守住湖口,阻斷了陳友諒的退路,這是要趕盡殺絕的架勢。

此時的陳友諒折損大半,想要突圍已是非常困難。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怕不能徹底幹掉陳友諒,便再施一計。

派人給陳友諒送了兩封信,信的內容充滿了挑釁,直言陳友諒你已經跑不了了,即使你能僥倖逃脫,也應該取消帝號,退出天下爭奪戰,否則早晚會死無葬身之地。

陳友諒憤怒不已,加之糧草見底,擇日便要強行突圍。

朱元璋命人在上游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亂箭齊發,喊殺震天。

陳友諒見鏖戰多時,仍沒有突破,心裏着急,便想出來親自指揮作戰。

就在陳友諒剛一露頭的瞬間,一支箭凌空而至,不偏不倚,正中陳友諒,從眼睛直穿過後腦勺,陳友諒當場斃命。

可嘆,一代梟雄,竟然是這樣死的。

鄱陽湖之戰的經過如何?爲何朱元璋能以少勝多? 第3張

結語

從陳友諒與朱元璋的鬥爭可以看出,陳友諒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對手。

遇到朱元璋之前,陳友諒是沒吃過什麼大虧的。單靠勇敢執着不怕輸的勁頭就能橫掃戰場,但碰到會用計謀的朱元璋,就完了。

而且陳友諒實力強大之後,他的自信就開始變成了自負。

就在陳友諒只知道憑藉其強大的實力就可以碾壓一切的時候,其實朱元璋把陳友諒已經研究得很透了。

陳友諒死後半年,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便投降了朱元璋。

朱元璋藉機不無感慨地道出了陳友諒失敗的原因: “ 陳氏之敗, 非無勇將健卒, 由其上下驕矜, 法令縱馳, 不能堅忍, 恃衆寡謀, 故至於此。”

看,朱元璋分析得多精準。

或許即使鄱陽湖之戰時沒遇到那股東北風,陳友諒的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