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伍子胥爲什麼不救他的父親和兄長,而選擇逃跑呢?

伍子胥爲什麼不救他的父親和兄長,而選擇逃跑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始楚平王命伍奢爲太子太師,輔佐太子。爲何之後伍奢會被扣上“密謀造反”的罪名被逮捕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伍子胥爲什麼不救他的父親和兄長,而選擇逃跑呢?

伍奢得知此事後說:我兒伍尚爲人厚道,得知父親被抓,他一定會來。二兒子伍員能忍辱負重,他一定不會束手就擒。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知子莫若父。伍尚選擇捨生取義,而伍員則逃之夭夭。伍奢在次子逃跑後嘆息道:你放走了我的小兒子,他一定會成爲楚國的惡夢!而這個逃跑的人,就是人盡皆知的吳國大夫伍子胥。

一、伍子胥的逃亡之路

伍子胥慘遭父兄被殺,晝伏夜行地在逃亡的路上掙扎。經過昭關時,身陷絕地,前有大江攔路,後有追兵逼近。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伍子胥被一個划船的漁夫救下,逃過一劫。但他卻一貧如洗,於是打算用身上的佩劍答謝漁夫的救命之恩。

漁夫卻說:楚王懸賞萬兩黃金抓你,我若貪圖錢財,直接將你送給楚王不就行了。說完划船而去,獨留伍子胥繼續他最潦倒的逃亡生涯……

二、伍子胥的超強忍術

1、忍耐一切艱難困苦

關於伍子胥逃跑,很多人對此頗有微詞。他們認爲伍子胥的父兄落難,他獨自一人逃跑,實屬不義之舉。很多人都只在事情發生後,第一時間出言指責,卻很少會問:他曾經經歷了什麼。所以,涵香在此爲伍子胥鳴一句不平!個人覺得,在充分了解一個人之後,再做綜合評論,纔不會有失偏頗。

楚平王時期,伍子胥身復家破人亡的悲痛,捨棄小義逃離楚國。一路上盤纏用盡,還生病了,他不得不拖着病軀沿路乞討,病體的折磨、精神的摧殘,放下自尊的乞討……怎一個苦字了得?但伍子胥憑藉他那超強的忍術,挺過去了,因爲他要報仇。

2、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伍子胥終於有驚無險地來到吳國,投靠公子光時,卻時逢公子光與吳王僚爲了王位明爭暗鬥。直到五年後專諸成功刺殺吳王僚,吳王闔閭即位,伍子胥才重出茅廬,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

五年的等待,五年的煎熬,伍子胥終於用他那超強的隱忍之術換來了他的成功。吳王闔閭即位後,伍子胥依然保持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執念,曾多次率軍攻打楚國,而且都大勝而歸。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軍攻克楚國都城,楚昭王大敗而逃。此時,楚平王早就已經死了。伍子胥的崩潰是可想而知的:我大仇未報,你怎麼可以死?於是他掘開楚平王之墓,對其鞭屍三百,至此,父兄之仇纔算得報。

伍子胥幫助吳國打敗楚國之後,周邊諸國立馬老實了很多,就連實力雄厚的齊國、晉國對吳國頗爲忌憚。一時間伍子胥的功勳卓著,無人能及,吳王闔閭曾打算與他平分天下,但伍子胥拒絕了。

三、伍子胥敏銳的洞察力

1、洞察楚平王的意圖

伍奢被捕後,楚平王聽信讒言,讓伍奢召他的兩個兒子進宮,不然就殺了他。結果伍尚決定前往,而伍子胥卻立馬看穿楚平王想要“斬草除根”的詭計,於是就說,楚王用父親作爲人質,把我們騙過去,然後再把我們兄弟與父親一塊處死。事實證明,伍子胥是對的,他也因爲自己的敏銳的洞察力倖免於難。

2、洞察吳王闔閭的意圖

報仇心切的伍子胥,來到吳國之後,立刻建議吳王僚兵伐楚國,但公子光卻對吳王僚說,楚國不易攻打,伍子胥之所以勸大王攻打楚國,是因爲楚平王殺了他的父兄,他想要借大王的手得報私仇。言外之意:伍子胥想利用大王,所以,大王您可不要上當啊。

通常情況下,任何人見公子光如此壞事,都會對公子光異常憤恨。但伍子胥卻根據公子光的舉動參透了他的野心:公子光想殺死吳王僚,然後取而代之。於是,伍子胥選擇了曲線救國的方式,先把刺客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然後遠離吳國這個是非之地,另尋報仇機會

3、洞察越王勾踐的意圖

越王勾踐戰敗之後,派大夫文種通過收買吳國太宰嚭,達到向吳國求和的目的。並表示願意自己願意做吳國奴隸,越過政權拱手讓於吳國。

吳王夫差正欲接受越國的請求,伍子胥卻看明白越王勾踐想要“東山再起”的意圖。俗話說: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規勸夫差一舉殲滅越國,別被越王勾踐恭順的表象所矇蔽,但吳王夫差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多年以後,伍子胥再次勸說夫差:越王勾踐哀悼死人、慰問病人,甚至一餐不食兩味葷腥。伍子胥表示:勾踐如此勵精圖治,一定會成爲吳國的心腹之患,建議夫差滅了越國。遺憾的是,這個大王不聽勸。

事實表明,伍子胥力勸吳王夫差消滅越國,頗有洞察力。可惜,吳王夫差被表象矇蔽了雙眼,最後終被越王勾踐打敗,身死國滅。也許你會問:伍子胥有如此敏銳的洞察力,及超強的忍術,那麼他爲何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

伍子胥爲什麼不救他的父親和兄長,而選擇逃跑呢? 第2張

四、伍子胥是怎麼死的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先滅了越國之後,再打齊國,夫差根本不予採納,反而在吳國戰敗之後,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憑藉自己敏銳的政治嗅覺,感知到吳國快要滅亡了,於是帶上自己的兒子出使齊國,並將其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太宰嚭趁機誣告伍子胥謀反,吳王夫差盛怒之下派使臣把屬鏤寶劍賜給伍子胥,命其自殺。

據《史記》記載,伍子胥仰天嘆曰:“嗟乎!讒臣嚭爲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爲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

悲憤交加的伍子胥,在自殺之前曾讓門客將自己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東門的城樓上,他要親眼目睹越國滅掉吳國。吳王夫差得知此事,非常震怒,下令將伍子胥拋屍體江中。

伍子胥死後,吳國國力日漸衰弱,越王勾踐終於等到對吳國發動總攻的機會,吳王夫差兵敗之後,退守姑蘇臺。勾踐打算把夫差流放到甬東,夫差不堪受辱,直接拔劍自刎。值得一提的是,夫差自殺前,特意交代屬下用白布蒙上自己的雙眼,他無顏再面對伍子胥。

吳王夫差的死,宣告着傳承700年的吳國徹底成爲歷史。勾踐經過東門攻入吳國的都城時,春秋第一狠人——伍子胥終於一語成讖,用自己的“雙眼”見證了吳國的滅亡。也許你會質疑:伍子胥的結局爲何如此悽慘?

其實早在伍子胥把兒子託付給齊國鮑牧之時,就相當於他已經在做死亡的準備。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伍子胥的悲慘結局一定程度上也與他那剛直的性格有關。

伍子胥雖能洞察大勢、預見吳國的滅亡,但他剛直的性格,不允許他像范蠡那樣隱居起來,更重要的是吳王夫差並非虛心納諫的明君。伍子胥的逆耳忠言,只會讓夫差對其更加痛恨與猜忌,如此,伍子胥的命運註定以悲劇收場。

涵香寄語

西漢文學家劉向曾經這樣評價伍子胥:

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吳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殺之,而國卒以亡。

他表示吳、楚兩國得到伍子胥本來是一件幸事,只是國君都不懂得知人善用,所以纔會遭至滅國。縱觀伍子胥的一生,他有父兄被殺、慘遭逃亡之橫禍,也有輔佐兩國君王之奇遇。他能忍受掘墳鞭屍時的千夫所指,卻沒人能懂:他那仇恨未雪、仇人先亡的崩潰。

也許你會問:我們能從伍子胥身上學到什麼?學他的不義、學他的狠嗎?對此,涵香想說:伍子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爲他能忍,有敏銳的洞察力,若不是他剛直的性格,恐怕歷史的結局還得改寫吧?個人覺得對伍子胥心存偏見的人,欠伍子胥一個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