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文人是如何懷念屈原的?他們寫下了哪些詩篇?

古代文人是如何懷念屈原的?他們寫下了哪些詩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但後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公園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鄉秭歸,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在那個“石頭城”牆上,刻下了永久的傷痕,而這塊曾經寫滿悲憤和蒼涼的土地,卻因這位偉大詩人而成爲一方熱土,從此,長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古代文人是如何懷念屈原的?他們寫下了哪些詩篇?

端午節因屈原而誕生,屈原因寄託了無限懷念和深思的端午節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包糉子,賽龍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撫慰着一個忠魂。

穿越歲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喚良知和責任,挽留忠貞和聖潔。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審視歷史,用沉重的筆墨審閱歷史,把一部殘破的書寫得理性而厚重。文人用敬仰的目光懷念屈原,用優美的筆調讚頌屈原,把一種堅貞的精神發揚光大!

唐代詩人戴叔倫在大曆年間(766-779)在湖南做官,期間路過三閭廟,爲屈原忠貞正直的精神所感動,寫下了這首《過三閭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戴叔倫說,屈子的冤屈彷彿這汨羅江的水,深不見底,冤情昭昭,衆人獨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屈子人雖不在,但精神卻千古流傳。在落日餘暉中,秋風蕭瑟,楓林聲聲,斯人已去,一片片影子彷彿屈子精神照耀在大地。

司馬遷論屈原時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詩人戴叔倫這首《過三閭廟》圍繞一個“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詩句,抒發對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懷。

然而,屈子爲什麼怨,怨什麼,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態度又怎樣,詩中並沒有和盤托出,而只是描繪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圖景,引導讀者去思索。江上秋風,楓林搖落,時歷千載而三閭廟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後,已經無處可以呼喚他的冤魂歸來。只能夠對屈原的不幸遭遇寄以同情,對他峻潔的人格深表景仰。

在漢代,賈誼、司馬遷過汨羅江就曾駐揖憑弔,灑一掬英雄淚。賈誼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而司馬遷則在他那“無韻之《離騷》”(《史記》)裏寫了一篇滿含悲憤的《屈原列傳》。時隔千載,詩人戴叔倫也感受到了與賈誼、司馬遷同樣的情懷:“昔人從逝水,有客吊秋風。何意千年隔,論心一日同!”(《湘中懷古》),大曆年間,奸臣元載當道,嫉賢妒能,排斥異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詩人戴叔倫來往於沅湘之上面對秋風蕭瑟之景,不由他不動懷古吊屈的幽情。

古代文人是如何懷念屈原的?他們寫下了哪些詩篇? 第2張

宋代蘇軾也寫過一篇關於屈原的詩《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這首詩寫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當年蘇軾侍父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係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驚異之餘便寫下了上面這首五言古詩。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投糉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係,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末八句讚美屈原不苟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操。

在這首詩裏,表達了作者對屈原的無限景仰之情。在這首詩裏,作者宣示了自己對未來的志節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後來蘇軾的確如他宣示的一樣,畢生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生活理想,身處逆境而不妥協苟合,同時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始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古代文人是如何懷念屈原的?他們寫下了哪些詩篇? 第3張

無獨有偶,同爲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寫過一首《屈原塔》:

“屈原遺宅秭歸山,南賓古者巴子國。山中遺塔知幾年,過者遲疑不能識。浮圖高絕誰所爲,原死豈復待汝力。臨江慷慨心自明,南訪重華訟孤直。世人不知徒悲傷,強爲築土高岌岌。”

這首詩和蘇軾《屈原塔》的一樣,對於在與屈原毫無關係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表示非常驚異。但不同的是,蘇軾的《屈原塔》是借屈原精神宣示自己的志向和理念。而蘇轍的《屈原塔》則更多表達對屈原爲人和屈原精神的敬仰之情。

千百年來,在這些浩如煙海的詩文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屈原已經成了文人們精神的領袖。儘管,屈原在歲月河流漂走了,而《離騷》、《九歌》等光輝詩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永遠留在中華燦爛的史冊上。因此,屈原精神放着光芒,引無數文人來頌揚。歸來吧,痛失的記憶,歸來吧,舞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