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毛遂在自薦後,爲什麼第二年卻選擇了自殺呢?

毛遂在自薦後,爲什麼第二年卻選擇了自殺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毛遂自薦的故事都知道,推薦自己前往楚國,使得楚趙兩國聯合,被譽爲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但就在他自薦後的第二年卻自殺了,這是爲什麼呢?

毛遂當年在平原君跟前做了三年的食客,這幾年的日子過得很平淡,他的才華沒辦法表露,他的能力也沒機會體現,他爲人思想嚴謹,行事小心,這反倒讓平原君沒有正眼看過他,當然事關國家大事,也不會想到問他商量。

有一年,秦國攻打趙國,包圍了邯鄲,平原君有些怕了,他想找20個有能耐的食客隨同自己去楚國拜訪求教,想要化解這場危難。平原君差不多從千八百個人中,選出文武兼備的20個食客,恰恰只選出了19個人,怎麼也湊不到20人。越是着急,越是沒有替補的辦法。突然毛遂站出來了,說自己有遊說楚國的實力,請求平原君考慮帶自己前往。

平原君一時有點懵了。向他發問:你在我這裏有幾年時間了?毛遂冷靜的答道:“已在這裏任職三年。平原君繼續追問:一個在我布袋裏呆了三年的人,如果他是個錐子,早都應該捅破布袋顯現出來了,可三年過去了,我咋一直沒見過你呢?”毛遂對答如流:“今天我站出來的目的,就是希望平原君把我放到你的布袋裏。”就這樣,毛遂跟着平原君一起出使楚國。

毛遂在自薦後,爲什麼第二年卻選擇了自殺呢?

平原君到了楚國之後,在陳述自己遭遇秦國圍剿的這件事兒上,半天也說不到點,說話反倒更加結巴。就在這關鍵的時刻,毛遂抱劍上前,用自己驚人的語言實力,向楚王解釋了秦國圍攻邯鄲的種種實情,有理有據,可謂語驚四座,楚王當場答應連同趙國結成盟友,一起對抗秦國的勢力。

有人說毛遂是巧合地說服了楚王。要證明毛遂的才華很簡單。首先,能做一國之君,想必智慧與才謀都不在話下,能把一國之君說服,毛遂也不簡單。其次,在趙國危急時刻,趙王能派平原君出使楚國,說明平原軍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認的。所以毛遂是真的有過人之處。至少懂得心理戰術,能夠說服一個人,就要知道那個人在想什麼,毛遂之所以能說服楚王就是抓住了楚王的這一點。

關於毛遂自薦的故事,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但我們只知道故事的內容,卻不知道事件的原委。一個“毛遂自薦”的人,他的人生應該是處處開掛的節奏啊。歷史上的毛遂卻在自己自薦後,一年就去世了,而他的死跟自己自薦的那件事還是有一定的關聯的。

毛遂在自薦後,爲什麼第二年卻選擇了自殺呢? 第2張

公元前256年,燕國虎視眈眈,想要趁着趙國不備的情況下,派遣自己國家最能打的將領慄腹,伺機攻打趙國的領土。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趙王應該派誰出去應戰呢?趙王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想到了當年那個自薦的毛遂,他特別想提拔毛遂爲帥,一統軍隊攻打趙國。毛遂知道這個消息後,驚慌失措,迅速跑到大王跟前,想跟大王說清楚實情。

而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毛遂此次去找趙王不是自薦自己去打仗,而是說服趙王推辭這次以身報國的機會。他還是一展自己的口才,對趙王說:“我並非貪生怕死之輩,我空有口才,但沒有帶兵打仗的實力。我寧可披肩當馬前卒,也沒有能力掛帥。如果大王此次不派我領兵打仗,對趙國的江山來說,可以保全趙國的江山社稷;對趙王來說,可以保全您,知人善任的眼力;對我自己來說,可以避免出錯,不去成爲國家的罪人。”

毛遂這番推脫的話語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可趙王並不這麼認爲,去年那個敢於自薦的毛遂,人格高尚,才華橫溢。如今正好有一展實力的機會,反觀毛遂的舉動,怎麼有點兒像害羞的小姑娘呢?

毛遂迅速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騏驥一天可以行一千里,但他沒有捕捉老鼠的實力啊。我雖然在說話推理方面有三寸不爛之舌,但張建帶兵,這不是我擅長的事情,我是不敢拿國家的安危和我自己的不足之處相抗衡。”趙王這時肯定聽不進去了,他對毛遂求賢若渴一般寄予厚望,最後硬是讓毛遂掛帥殺敵。

對於一個靠嘴巴吃飯的人,有一天讓他扛槍,那真的是自取其辱啊。毛遂雖然接下了趙王的重任,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但如此強大的勁敵和他這個一無經驗的軍師相比,簡直天壤之別,那場戰役他敗得一塌糊塗。誰曾想到一路被趙王捧起來的人才榜樣,到今天落得如此狼狽下場,老是覺得自己把國家和父輩們的臉都丟盡了。除了選擇自殺,以解其辱,他不知道該做什麼。於是他找了一個深山老林,揮劍自刎了。

趙王的失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他不曉得知人善用。毛遂有雄辯的口才,有說服別人幹某件事的機智,派這樣的人去做外交工作,無疑是非常恰當的。但統領一支軍隊,除了口才之外,還得熟悉對方的軍事實力,懂得形形色色的兵法。但趙王不這樣想,他以爲一個人能夠做好一件事,他就能夠做好不搭界的其他的事。結果,把毛遂派到了他不適應、也不感興趣的崗位上。

第二,他不知道廣選天下賢才。以趙國之大,選一個比毛遂更適合做軍事統帥的人肯定是不難的,但趙王只相信身邊人,只願意重用身邊人,這樣就造成一種尷尬:能夠擔當大任的人,趙王的眼睛裏沒有他;趙王最信任的人,恰恰是不能擔當大任的。

第三,他聽不進不同意見。還在趙王剛有提拔毛遂爲統帥的意圖時,毛遂就誠懇地說明了自己的不足,希望趙王另選賢明。如果趙王不是那麼剛愎自用,盲目相信個人的判斷,而是像毛遂一樣能夠“自慚”,及時反省自己的行爲,他完全有機會換上一位合適的軍事統帥,避免後來出現的悲慘結局。

就這樣,短短一年的時間,一個有着豐富的外交才能,並且成功出使解決問題的英雄,瞬間從人生頂峯跌落谷底,還因此丟掉了性命,不禁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