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前,當時的社會背景又是怎樣的?

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前,當時的社會背景又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安史之亂,略懂唐史的人腦海中肯定會出現安祿山、唐玄宗、楊國忠這幾位主要歷史人物,關於事件的起因,大致會說是唐玄宗的一味寵信導致安祿山擁兵自重、包藏禍心,而楊國忠爭寵迫使安祿山提前造反,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不過,像安史之亂這麼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爆發,絕不是僅憑几個歷史人物的意志就能導致的。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被當時的時局、制度、人事、利益、情感等各種因素所驅使,做出各種抉擇,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前,當時的社會背景又是怎樣的?

公元611年開始,隋末大亂,羣雄逐鹿。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淵自晉陽起兵,於次年奪取長安,開國建唐,此後憑藉關隴軍事集團的支持,採取先固關中,東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戰略,歷時七年,先後平定隴右薛舉、河西李軌、河東劉武周、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兩湖蕭銑、嶺南馮盎、虔州林士弘、江淮輔公祏、河北劉黑闥、魯南徐園朗、冀北高開道等割據政權,至公元624年,除依附突厥的朔方樑師都政權外,基本統一全國。與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一樣,唐朝在完成統一後,很快直面周邊各族政權的挑戰。

自東漢末年持續至西晉的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小冰河期導致北方氣溫劇降、持續乾旱,周邊各族紛紛涌入中原求生存,史稱“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在曹魏政權的軍事高壓下,北方時局尚能維繫。西晉皇室八王之亂,自廢武功。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爲代表的內遷各族紛紛舉兵割據,形成史稱“五胡亂華”的分裂混戰局面,“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北方漢人爲逃避戰亂,紛紛南渡長江,“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史稱“衣冠南渡”。在經歷一百多年的混戰後,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最終於公元439年統一北方,與南方漢族政權對峙,史稱“南北朝時期”。

北魏入主中原時,柔然汗國在北方草原興起,與北魏長期攻伐,引得巾幗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傳爲千古佳話。6世紀中葉,本爲柔然鍛奴的突厥部崛起,擊滅柔然,雄霸草原,西與拜占庭聯盟,屢敗波斯,東逼長城沿線,窺伺中原。隋文帝楊堅採納長孫晟的謀略,通過一系列挑撥分化和軍事打擊,使突厥分裂爲東西兩部,穩定了北境,最終於公元589年攻滅南陳,統一華夏。

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前,當時的社會背景又是怎樣的? 第2張

隋末大亂後,漢人紛紛北逃,突厥再次興起,強盛至極,“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樑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東突厥頡利可汗企圖仿效北魏,入主中原,於公元626年乘唐朝玄武門之變,率十萬鐵騎直逼長安城。幸得唐朝此時主政的是不世出的雄主唐太宗李世民,通過“渭水之盟”,方纔計退突厥。

自始,東突厥成爲唐朝開國初期的頭號大敵。唐朝憑藉長期內戰中淬鍊出的尚武國風和名臣良將,依靠府兵制良好運作下的強大軍力,在渭水之盟三年後便借東突厥內部分裂之際,六路出擊,經定襄、陰山兩戰,生擒頡利,滅亡東突厥,一舉解除北境之患。太宗、高宗時期,大唐府兵馳騁在東起朝鮮、西至中亞的萬里疆域,先後擊滅薛延陀、吐谷渾、高昌、龜茲、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等各族政權,大唐天子被尊爲天可汗,此爲大唐國威最盛之時。

高宗後期,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政權經過與唐朝20多年的和平後,開始對外擴張,於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戰擊敗唐軍、吞併唐朝附庸吐谷渾,攻佔唐西域安西四鎮大部,威逼河隴。西北吐蕃在此後百餘年成爲唐朝的頭號大敵,迫使高宗不得不從朝鮮撤軍,對北方和東北採取消極退守政策以維持現狀。

公元682年北方突厥餘部起兵反唐,建立後突厥汗國,再次復興,爲患唐朝北境60餘年。東北地區的契丹、奚、室韋等部族自公元660年舉兵反唐,屢次擊敗唐軍,先後依附於北方突厥、回鶻政權,在此後二百餘年一直成爲唐朝東北邊患。與此同時,公元632年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的阿拉伯帝國迅速向東擴張,吞併波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阿富汗,與吐蕃、唐朝接壤,開始染指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