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亡於農民起義 宋朝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亡於農民起義 宋朝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宋朝農民起義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如果你去看中國歷史,你就會發現,在我國古代的王朝中,很多王朝,尤其是比較知名的王朝,大都是直接或間接滅亡於農民起義的。比如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隋朝末年的以瓦崗軍爲代表的農民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清朝末年的的太平天國運動。

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亡於農民起義 宋朝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不過,宋朝卻是一個例外,宋朝沒有爆發過全國性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沒有農民起義可以將宋朝推翻,兩宋都亡於外族入侵,北宋被女真族的金朝滅亡,南宋被蒙古族的元朝滅亡。

可是宋朝雖然沒有亡於農民起義,但是農民起義卻並不少,造反不斷。有資料統計,宋代共發生各類造反四百多起,平均不到一年就發生一次。不過,就造反規模、涉及範圍、持續時間和歷史影響而言,跟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起義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

比如宋代農民起義中規模較大的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涉及範圍僅限四川一省,參加人數最多時只有幾萬人,持續兩年時間;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雖然極盛之時佔據了六州五十二縣,但是隻持續了一年時間就被鎮壓下去了;還有南宋初年的鐘相、楊幺起義,雖然堅持了五六年,但是活動範圍只在洞庭湖周邊。

而大家所熟知的宋江起義,歷史上雖然真有其事,但是規模非常小,只是因爲《水滸傳》中的精彩演繹,才導致盡人皆知,以爲規模很大。

爲什麼會這樣呢?關於這一點,我之前看到過不少的解釋,比如有人認爲這是因爲北宋、南宋立國時間太短,一個160多年,一個150多年,還沒來得及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滅亡了。還有人認爲是因爲宋朝整體經濟繁榮,大部分百姓大多時候還過得下去,所以大部分老百姓沒理由造反,也不會導致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我最近看到了一個新的觀點,它從新的角度去解釋了,宋朝爲什麼沒有亡於農民起義。

大家知道,農民起義的主體是農民,傳統社會裏的農民的理想非常簡單,“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簡簡單單過一輩子就行,理想高一點的,也不過是供孩子讀些書、認識幾個字,再高一點的,參加科舉,考個功名,當個小官那就更好了。爲此,他們甘願忍受上層階級的欺壓,逆來順受,也不敢反抗。

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亡於農民起義 宋朝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2張

孟子曾說過“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老百姓有房子住、有地種、有飯吃,有了這些資產,就能安定下來,就不會造反。

而且在古代,造反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是要抄家滅門的大罪,因此除非走投無路,實在活不下去,農民是不會主動造反的。

但是如果因爲天災人禍,比如自然災害、戰亂、土地兼併、苛捐雜稅等等原因,就會導致許多農民失去土地或者無法依靠土地所得而活下去。

在傳統社會,土地是農民獲得收入的最重要的手段,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手段,當他們失去土地或者無法依靠土地所得,而活下去的時候,爲了生存,就只能流亡他鄉。這樣的話,這些人就會脫離朝廷的管控,不在朝廷的戶籍制度管理之下,成爲流民。

這些流民沒有固定的資產,屬於“無產階級”,江湖人士,本身就一無所有,因此不怕失去什麼,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爲了活下去,敢於冒險,加入幫派、黑社會等,甚至造反,成爲反朝廷的力量。

因此對於統治者來說,要想自己的統治長久,除了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之外,還要保證這些普通老百姓在居住地老老實實的種地,不要到處流動,說白了就是要把人限制在土地上,這樣就不會產生大量的流民了,就可以消除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了。

爲了做到這些,許多王朝一般都會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讓每戶家庭都可以分得一份土地,同時抑制土地兼併,輕徭薄賦。

另外,還要控制人口流動,傳統王朝一般都會禁止百姓隨意流動。比如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多次頒佈詔令,禁止百姓四處遊走遷移,要求鄉鄰之間相互監督,倘若不務本業,四處遊走,或者隱匿他鄉,就要受到各種處罰。如果外出的話,必須上報官府,有官府的證明。

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亡於農民起義 宋朝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3張

而控制人口流動的一個必備的做法就是要建立戶籍制度。大家千萬別以爲戶籍制度只是現在纔有的,中國的戶籍制度早在幾千年前就存在了,並且在古代歷代王朝中盛行不衰。

一個王朝要想維持正常的運轉,就必須要徵兵、收稅、徵發徭役等等,而要想做好這些工作,就要了解全國範圍內每一個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性別、年齡、住在哪裏等等,於是戶籍制度應運而生。

比如明朝“黃冊制度”,這就是明朝的戶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繼位沒多久,就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人口普查,以戶爲單位,詳細列明家庭成員的姓名、年齡、籍貫、土地、資產等信息,登記造冊,上報中央。朝廷以此爲基礎,來徵收賦稅、徭役、徵兵等等。

爲了與時俱進,實時瞭解全國人口的狀況,明朝還規定每十年重新登記一次,和我們國家現在一樣,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

這些登記在冊的人口,就成爲了國家的編戶齊民,說白了就是有戶口的。

歷代王朝之所以如此重視戶籍制度,不僅僅是因爲可以以它爲依據,方便徵兵、收稅、徵發徭役等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據此全面地掌控社會、控制個人,防止老百姓四處流動、成爲流民,然後造反,推翻自己。

那麼既然如此的話,宋朝是不是因爲這些方面做得都很好,所以才防止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還真不是。

首先,宋朝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由於宋朝採取了“不抑兼併”的政策,這一點和其他很多王朝都不同,這導致宋朝的土地私人佔有制高度發展。

兩宋地主佔有的土地,北宋時最高達到佔土地總面積的50%,南宋時候發展爲60%—70%,自耕農對土地的佔有,北宋時最高不過40%,南宋時則下降到30%以下。

其次,宋代的苛捐雜稅也相當沉重。宋代財政的基本原則是以服從中央財政所需爲第一要務的,財政收入高度集中於中央,地方留存較少。地方各級政府缺乏可供支配的合法賦稅,必然要非法徵收,這樣民衆的負擔就會加重。

第三,兩宋自然災害非常嚴重。兩宋災害頻率與唐朝相差無幾,但是強度與廣度要大過唐代。可以說宋代幾乎無年不災、無地不災、一年數災甚至一災持續很久的情況也並不罕見,這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但是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沒有爆發全國性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朝廷有辦法將因爲這些原因造成的流民重新拉回主流社會中。那麼是什麼辦法呢?

一是,宋代城市經濟、商品經濟發達,出現了大量前朝未見的新興職業,而政府一般也採取放任政策,因此這些新興職業吸收了大量無地的遊民。這些人種不了地,還可以通過其他工作養活自己和家庭。

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亡於農民起義 宋朝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4張

二是,兩宋在防災賑災方面做得很好,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災荒預防與救助體系。比如宋朝建立了完善的倉儲制度,提前儲存好大量的物資,一旦發生災害,朝廷就會利用這些物資及時救助災民。

同時朝廷也會通過以工代賑、貸款、遷移民衆等措施積極救助災民,而在災難過後,朝廷也會通過免除賦稅、徭役等措施,使得這些因災而成的流民重新走上正軌。

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我要特別說一下,我覺得這是宋代做得特別絕的一個地方。那就是朝廷往往會將這些流民招募爲兵,其中身強力壯者編爲禁軍,老弱體衰者編爲廂軍,禁軍作戰,廂軍提供雜役,這等於朝廷用財政將這些流民供養起來。

宋朝很重視軍隊的優撫,無論軍人在戰場上戰死,或是平時因疾病死亡及其他意外導致殘疾等,都給以必要的撫卹。同時,宋朝還採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對軍隊中遭到裁汰的軍人,給以妥善安置。對受傷和患病的軍人及時給以救治,對出征作戰軍人的家屬也給以必要安置。

因此在宋朝,當兵還算是一個不錯的出路,尤其是對於那些流民來說,既然可以通過當兵活下去,可以獲得一份體制內的工作和收入,那麼就沒有必要冒着被殺頭滅族的風險去當土匪、或者造反,與朝廷作對。

我覺得這是宋朝朝廷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將有可能危及自己統治的因素,納入體制之內,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看着,確實要安全得多。這一點,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看得很清楚,他曾經說過:“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朝廷通過這種做法,等於是把潛在的禍患給消除了。

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亡於農民起義 宋朝爲什麼是一個例外 第5張

但是這種做法帶來的問題是,導致了宋代非常嚴重的“冗兵”問題,就是兵越來越多,給朝廷的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當然,這個其實就是一個成本與利益衡量的問題,對於北宋的統治者來說,他們未必沒有看到這一層,只不過,他們認爲維護自己的統治,不讓自己被推翻,是最重要的,這纔是根本利益,因此,其他的弊端可以接受,相當於花錢買平安,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