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諸葛亮擅長觀天象,爲什麼沒預料到上方谷的大雨呢?

諸葛亮擅長觀天象,爲什麼沒預料到上方谷的大雨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方谷之戰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的一次戰鬥,這次戰鬥後,諸葛亮因勞成疾病逝。這次戰鬥諸葛亮用智慧火困司馬懿一家,可惜蒼天助曹不助漢,在這大火圍困到司馬懿一家時,忽然天降大雨讓司馬懿逃脫。諸葛亮能掐會算,爲何在上方谷沒有燒死司馬懿?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辭別後主,率蜀兵三十四萬兵分五路,復出祁山;魏主曹叡遣司馬懿率軍四十萬前至渭濱下寨拒敵。初,孔明識破司馬懿的詐降計,並將計就計,殺死魏國先鋒秦朗,司馬懿於是堅守不出。諸葛亮爲久遠之計,設計出“木牛流馬”,不飲不食,自劍閣至祁山,往來搬運糧草,司馬懿大驚,急遣張虎、樂琳截殺,並仿製奪來的“木牛流馬”作爲己用;不想又中了諸葛亮的計策,在北原被蜀兵奪取大批糧草,陣斬魏將岑威。

司馬懿自領軍救應北原,又被張翼、廖化的伏軍殺敗,自己也差點喪命於廖化之手,只是拋下了頭上的金盔,來了個“聲東擊西”,這才瞞過廖化,逃得了性命。這是曹魏方面自曹操被馬超打得割須棄袍以來,魏軍主帥第二次如此狼狽。司馬懿逃回自家大營後,說什麼也不肯出戰了,就算魏延挑着他的金盔謾罵搦戰亦不爲所動。

諸葛亮見司馬懿堅決不出,於是來祁山前渭水東西,查看地形。見一谷口,形如葫蘆,內部可容納千餘人;旁邊兩山又合一谷,可容納數百人,背後兩山環抱,只可一人一騎通過。孔明見了,便問當地嚮導此處是何地名,嚮導曰:“此地名上方谷,又稱葫蘆谷。”孔明回營後,密令馬岱領五百兵守住谷口,造成木柵,營中多積乾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搭建草棚,谷內谷外皆埋伏地雷。並囑咐馬岱:“將葫蘆谷後路塞斷,伏兵於谷中。

倘司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將乾柴放火,引爆地雷。”馬岱受計而去。又令魏延引兵討戰,務必引誘司馬懿出戰,只需詐敗,將其誘至葫蘆谷內即可,魏延領命而去。又喚高翔,將“木牛流馬”裝載糧草,數十輛爲一羣,在山路上往來,故意讓魏兵搶奪。一切安排妥當,只等司馬懿入彀。

諸葛亮擅長觀天象,爲什麼沒預料到上方谷的大雨呢?

司馬懿面對挑戰堅守不出,其部下皆感憤怒,部將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堅請出戰,並立下軍令狀,司馬懿無奈,將五千兵與二人,二將分進,正遇蜀兵驅趕木牛流馬,被二將一擁而上奪了過來,自此,不到半月,連勝數陣。司馬懿審問被俘小卒諸葛亮在何處,小卒答曰:“諸葛丞相在上方谷下營。”司馬懿於是又不淡定了,部署衆將併力攻打祁山大營,吸引蜀兵來救援;自己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率精兵襲取上方谷,令張虎、樂琳各引五千兵接應。

司馬懿領兵直奔上方谷,正遇魏延,魏延按諸葛亮吩咐,且戰且走,將司馬懿引入上方谷。待到司馬懿醒悟過來,已然不及,兩邊山上喊聲大震,一齊丟下火把,地雷突出,乾柴着火,霎時火焰沖天,司馬懿父子手足無措,三人抱頭大哭:“吾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就在蜀軍上下都認爲司馬懿必死無疑之際,忽然之間,狂風大作,黑氣瀰漫,霹靂聲中,驟雨傾盆,上方谷內火勢盡滅,地雷無功。司馬懿大喜,奮力衝殺,又得谷外張虎、樂琳接應,終於逃出生天。馬岱兵少,不敢追擊。孔明得報,長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諸葛亮擅長觀天象,爲什麼沒預料到上方谷的大雨呢? 第2張

衆所周知,諸葛亮能觀天象,預料天氣,本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爲什麼他偏偏就沒有料到這場大雨呢?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待

衆所周知,《三國演義》雖有三分假,卻也有七分真,而且其發展大勢,一直沿着歷史的軌跡,沒有太大的改變。如果沒有這場大雨,司馬懿父子則必死無疑。那麼接下來,諸葛亮或許能夠很快的率領蜀軍入主中原,而不是像歷史上那樣,三十餘年後,由曹魏發動滅蜀之戰,更不會有三家歸晉。所以擁劉反曹的作者,在讓諸葛亮取得了戰績之後,還是“給”了司馬懿一條生路。

二、站在讀者的角度看待

1.天命不可違

事情發生之後,諸葛亮僅是嘆息了一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意思是說,按照天命,司馬懿命不該絕,曹魏國祚也還沒有到盡頭,這是不可違背的。《三國演義》中曾多次提到天命,例如諸葛亮讓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時候;諸葛亮向天借命失敗的時候;以及姜維策反鍾會,卻與鍾會一同死於亂軍之中的時候,等等。所以,這不是諸葛亮的失誤,而是天命如此。

2.這場雨並不算天象

雖然諸葛亮上知天文,能觀天象,但是這場雨嚴格意義上講,並不算天象,而是他點火之後引發的物理化學反應。熟悉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上方谷這類地形,谷口窄,谷中地闊;四周高,中間低。一旦起火之後,地面上的熱氣流便會迅速上升,形成狂風大作的狀況。可是這些水汽上升到足夠高的地方之後,又會遇冷凝結,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降雨。也就是說,無論諸葛亮什麼時候把司馬懿引入谷中,這場降雨都會在關鍵時刻形成。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無論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書中的角度來看,這場雨無論無何都會降落,縱使諸葛亮再精通天文,再精通奇門遁甲之術,都無可奈何。

有人提出,如果此時諸葛亮命弓弩手放箭,憑司馬懿的殘兵,如何能抵擋?其實你想到的辦法,諸葛亮必然也會想到,他之所以不放箭,也是有原因的。蜀軍藏在上方谷兩側山上,雖然佔據高地勢,可是這裏地勢七拐八拐的,根本放不出箭。同時諸葛亮埋伏的蜀軍爲了不讓司馬懿發現,都藏的較遠,憑古代的弓箭,根本沒有這麼遠的射程,放箭只是浪費。

如果是晴天的話,弓箭的射程或許還能稍遠一些,但是在雨天,有了大雨的阻擋,弓箭的射程與威力大大減弱,這時候放出去的箭就失去了效果。而且司馬懿身邊也有殘兵,他們只需要拿着護盾保護他,司馬懿還是可以脫身的。因而諸葛亮放箭也不能殺死司馬懿。

諸葛亮誘惑司馬懿來到上方谷是以糧草爲誘餌,這時候如果放箭,那麼有些箭就會扎進糧草堆中,如果糧草的袋子被扎破了,那麼糧草就會損失極大,這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如果不是擔心這些糧草,諸葛亮完全可以用滾石或者是其他的東西來輔助大火,殺死司馬懿。所以諸葛亮不放箭,也是受糧草的約束。

拋開其他的因素不說,放箭的確可以殺死司馬懿,可是戰場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所以諸葛亮纔沒有放箭。這場大雨不僅救了司馬懿,也澆滅了諸葛亮的鬥志。諸葛亮之所以選擇上方谷,他認爲這裏常年乾燥缺水,不會降雨,可是沒想到偏偏燒司馬懿的時候下雨了,迷信的他更加確信司馬懿命不該絕,所以除了放箭,他也就沒有采取其他的補救措施,這才讓司馬懿逃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