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國都有哪些優勢?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秦國都有哪些優勢?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經過十年的努力,採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逐個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秦國和其他六國相比有什麼獨特的優勢使它能脫穎而出、獨步天下呢?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罷免了呂不韋,親自執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計劃。計劃是由近到遠,先攻打趙國、魏國、韓國,再取燕國、楚國、齊國。公元前236年出兵趙國,到公元前229年趙國滅亡。秦國攻打趙國的時候,軍威極大,韓國十分擔心,於是主動向秦國投降。秦國沒有費一兵一卒便把韓國拿下,後被秦國劃爲川郡,韓國正式滅亡。

公元前225年的時候,嬴政派出他重用的大將李信帶領20萬士兵去攻打楚國,本來是抱着必勝的決心,誰曾想,卻被楚國打敗。第二年,嬴政又派出了60萬軍隊去伐楚,終於在公元前222年將楚國滅掉。期間依次將其他國家滅掉,一共用了10年的時間,真的是十分的不容易。

秦國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秦國所處的環境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爲上田。”秦國地處西北地區,佔據關中和巴蜀兩個地方。關中地區土質疏鬆,易於耕種。而巴蜀地區也是物產富饒之地。這兩個地方給秦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供應,強有力地支撐着秦國所有的對外戰爭。秦國最初的經濟結構是農業和畜牧業並存。農業真正得以發展是在秦文公打敗西戎,取得岐山以西的地盤,接受了周朝的遺民後。周人好耕作,並以善於經營農業著稱。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重農抑商,農業更是得到了鞏固和發展。

秦王嬴政時鄭國渠的修建,使秦國農業的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鄭國渠的灌溉使關中地區的可耕種面積迅速擴大。鄭國渠流經的地方以前是一片鹽鹼地,渠修通後引涇水,泥沙含量大,水體富含營養物質。通過灌溉改善了鹽鹼地的土質,使以前的荒野變成了易於耕種的沃土。秦國耕種面積擴大,糧食產量隨之增多,由此奠定了秦國東進的經濟基礎,使秦國完全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史記·河渠書》記載:“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並諸侯。”

秦國都有哪些優勢?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幾代國君的自強不息

秦國的發展過程是逐步地自西向東的一個過程。歷代國君爲了秦國更好更穩定的發展,也把國都不斷地從西遷到東。秦國能最終實現統一與歷代國君的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是完全分不開的。《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這裏的“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國自秦孝公以來的歷代君主,雖然對秦國的貢獻各不相同,但是從沒有出現過一個昏君或庸君。而反觀關東六國儘管也出現了一些明君,但無一例外的在明君之後就會出現昏君和庸君,將前一代君主的功績抹殺殆盡。

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極大地增強了秦國的實力,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國強兵。秦惠文王雖然一上臺就處死了商鞅,但是在國家大局面前仍能繼續貫徹執行商鞅之法,並且在六國合縱時,爭取盟友能不爭一時之土地,這在國君當中是很難能可貴的。秦武王雖然僅在位四年,但是他積極推進秦國的擴張。有遠大的政治目標,不僅要當諸侯盟主,更要統一天下,坐上週天子的寶座。在周舉鼎就是展現自己,展現秦國的實力和秦國一統天下的決心。

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在位長達五十六年。他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將秦國討伐諸侯的戰爭全面展開,並且成功的削弱了各國的實力,特別是將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齊國和趙國打的再無還手之力。從此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不可逆轉。

與關東六國相比,秦國的起步條件較差。中原國家很多都是周朝建立時,祖先要麼是宗親要麼是功勳而受到分封建立的諸侯國,而秦國是因爲祖先非子善於養馬纔得到周孝王的肯定,分給土地成爲周的附庸,方圓不到五十里,地位次於諸侯。對於秦人來講,領土雖然不大,但總算是有了自己合法的封邑,對於低微的身份和地位算是有了一次提升。但是秦人所處之地一直有戎狄出沒,經常遭受戎狄侵擾,所以也一直處於與戎狄不斷的征戰當中。秦國升級爲諸侯國是因爲西戎入侵周王室,周平王東遷時秦國國君護駕有功,所以纔有了與中原諸侯平等的地位。然而中原各國卻總是以蠻夷視秦,拼命與秦國劃清界限,不與秦國來往。

相較於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秦人在與戎狄的長期交往中,逐漸形成了“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的與戎狄無異的文化特點。這對於當時極具中原文化優越感的中原諸侯過來說,秦國就是一個異類,甚至還不如楚國。這一點秦國的歷任國君都非常清楚。所以秦國不但長期面對戎狄的侵擾,還有“六國卑秦”的不斷壓力,這就使得秦國國君們必須時刻保持着清醒,否則就有亡國的危險。《過秦論》中說:“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爲諸侯雄。”

開放的人才政策

秦國因地理環境的原因,接觸中原文化較少,所以人才匱乏不如中原地區人才濟濟。秦國是在周王朝衰弱時期建國,受周朝宗法制的影響較小,也造就了秦國的用人制度不會像其他六國那樣實行世卿制度,用人方面也就不會受到宗法制的約束。

秦國可以招攬各地人才,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實際上秦國曆代國君都是求賢若渴,對人才的渴望一直是異常強烈的。有專門去中原地區招攬人才的,像秦穆公時期的“五羖大夫”百里奚;有使臣出訪各國順便尋找的,像秦昭襄王時期的范雎;也有使用手段招攬人才的,像幫助秦國消滅西戎的由余。

秦國曆代國君對人才都極爲重視,包括秦始皇。秦國開放的招人用人政策也是值得讚賞的,重用本國之外的人才自秦穆公就開始了,以後的國君也將這一用人傳統予以繼承和發揚。不問出身,不管國籍使得關東諸國的人才流向了秦國。這些外來人才在秦國受到重用,也往往能竭盡所能的爲秦國國君出謀劃策。《容齋隨筆》就認爲:“其始與之謀國以開霸業者,魏人公孫鞅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

反觀關東六國所任用的相國,不是宗親就是本國人。像齊國的田忌、田嬰、田文,韓國的公仲、公叔,趙國的奉陽君、平原君,魏國甚至任用太子當相國。秦國開放的用人策略,給秦國帶來了豐富的人才結構,也使秦國在發展的道路上出現了很好的、利於發展、利於統一的政策。比如“遠交近攻”的策略,不但有助於秦國兼併六國,對於後世也有一定的啓迪作用。而軍功爵制不但激勵了秦國軍民參軍保家衛國的積極性,也使一些底層沒有背景的有才能的人得以發揮才幹。比如白起就是在這種制度下應運而生的名將。

當我們大談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性時,也不能忽視歷史的偶然性。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偶然性大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六國所犯的錯誤,二是秦國的偶然性。六國所犯的錯誤頗多,下面一一道來。

第一,“三家分晉”與秦國東進。

當時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或許會由智伯一家獨霸晉國。如果強大統一的晉國橫在秦國東邊,秦國還能輕易地兵出函谷關嗎?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強大的晉國足以使秦國無法東進,更無法兼併六國。但是,歷史竟然讓一個強大統一的晉國消失了。如果不是“三家分晉”而是“三家分秦”,那麼最終將會由誰來統一中國,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晉國像秦國一樣沒有分裂,或者像齊國一樣由田氏代替姜氏,晉國的完整統一就有可能得到保存。如果秦國的近鄰是一個強大統一的晉國,秦國統一天下還有戲嗎?所以,“三家分晉”是晉國所犯的重大錯誤,也因此成就了秦國。

第二,趙國盛衰與秦並天下。

“三家分晉”使阻擋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消失了。但是,歷史竟然又讓韓、趙、魏三家之中冒出了一個強大的趙國。趙國是三晉之中最強大且最有能力阻擋秦國東進的國家,但是,趙國偏偏出了一位壯年就退居二線的趙武靈王,這是整個戰國史上唯一的一例。趙武靈王如果不壯年退位,如果不突發奇想地將趙國一分爲二,讓大兒子做代王,小兒子做趙王,趙武靈王會壯年餓死嗎?趙武靈王犯了這麼一個低級的錯誤,最大的受益者當然又是秦國。

趙武靈王的孫子趙孝成王如果不聽信讒言,信任並重用廉頗,秦國怎麼能夠在長平一戰中摧毀趙國四十五萬生力軍呢?如果趙國保存下這四十五萬生力軍,秦國統一中國的大趨勢還能形成嗎?假使趙國的亡國之君趙王遷能夠信任並重用李牧,也不至於使趙國如此迅速敗亡。歷史又一次眷顧了秦國。

第三,韓國悲劇和秦的統一。

韓國的悲劇是韓非生不逢時。韓非是比商鞅更偉大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如果能夠得到韓王的信任,能夠擁有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一定可以讓韓國強大起來。但是,在韓非出生之時秦國已成氣候,相比之下,韓國國力大大不濟。歷史沒有給韓非一個施展才華的時間和空間,這麼一位法家天才到了亡國之時纔出現,這是韓非的悲劇,更是韓國的悲劇。但是,這對於秦國而言,又是一次有驚無險的機遇。

秦國都有哪些優勢?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第2張

第四,魏國的錯失良機與歷史對秦國的垂青。

魏文侯是魏國第一代國君,他在位五十年,重用李悝,在各國中率先實行變法,這使得魏國成爲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魏國的強大足足比秦國早了半個世紀。如果照此發展下去,魏國完全有統一天下的可能。然而,魏國卻因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一蹶不振。更重要的是,魏國的傑出人才不斷外流,例如吳起、商鞅、孫臏、范雎等,紛紛離開魏國。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敗秦軍。第二年,秦王嬴政即位。但是,這麼一位能幹的信陵君,最終卻不受重用,被魏安釐王罷免賦閒,以至於鬱鬱寡歡,酒色相伴,四年後去世。如此國君,如此待賢,國家豈能不亡?這又爲秦國一統天下掃除了一個障礙。

第五,燕國的不識大體和秦國的統一。

燕國國力弱小,在戰國七雄之中本無關大局,然而,燕國享受了秦國“遠交近攻”的一切好處,同時還爲秦國統一天下幫了大忙。這是從何談起呢?一是燕國弱齊。齊國是東方大國,是秦統一天下的最大對手之一。但是,燕國積極謀劃五國伐齊,佔領齊國五年,報了一國之仇,也爲秦統一天下掃清了一個重要障礙。

二是燕國疲趙。趙國是燕國的天然屏障,阻擋了秦國對燕國的侵擾。可是,燕國國君極其昏庸,完全沒有大局意識。長平之戰以後趙國極需時間休整,恰恰在這一關鍵時刻,燕國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使其不但不能休整,而且還損耗國力與燕國打了三年仗。秦國借燕、趙大戰之機,鯨吞了趙國的大片土地。

齊國弱了,趙國疲了,燕國的屏障消失了,燕國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人們看到的往往是自身的利益,而且是自身的直接利益、眼前利益。但是,一個人的自身利益往往與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眼前利益也往往與長遠利益密切相連。如果只顧個人眼前利益,將直接利益最大化,最終往往導致自身利益、長遠利益大大受損。燕國正是在謀求本國利益的短視行爲中自掘墳墓的。

第六,楚國的失誤和秦的統一。

楚國是七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也是力量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然而,楚國政治昏庸,明君極少,李園的誤國更加速了楚國的滅亡。

第七,齊國的歷史錯誤與秦的統一。

齊國是建國較早的諸侯國之一,而且齊國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齊國不和秦國接壤,國土面積遼闊,國力強盛。但是,齊國卻不像三晉、秦國一樣謀求變法圖強。齊國佔領燕國,兩國結下了世代怨仇。齊國獨吞宋國,引發五國攻齊,長達五年。田單復國之後,齊國已經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當年的雄風了。

從此,齊國片面汲取了五國伐齊的教訓,對韓、趙、魏坐視不救,安享秦國“遠交近攻”的短暫和平,明哲保身,間接導致韓、趙、魏相繼亡國。直至六國中五國皆亡之時,齊國仍然不修守備,齊王建還準備做五百里地的封君,但最終卻被餓死。山東六國無一例外地犯了這麼多歷史性的錯誤,焉能不亡?在秦王嬴政看來,六國所犯之錯是上天所賜的再好不過的禮物了。

嬴政繼位之時,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成爲歷史的必然。但是,由嬴政來統一天下又是無數個偶然所促成的,他是在秦國三十五代國君的基礎之上完成統一大業的。嬴政是地地道道的歷史的寵兒。嬴政曾祖父秦昭襄王之所以能繼承王位,是魏冉、宣太后共同擁立的。對秦昭襄王自己來說,是一個偶然,因爲當趙武靈王接他回國之時,他正在燕國做質子。

悼太子在魏國當質子時病故,其時爲秦昭襄王四十年。正是由於悼太子去世,兩年後安國君才得以繼承太子之位,安國君的繼位純屬偶然。而異人被立爲安國君的嫡子,又是呂不韋包裝安排的結果。如果不是悼太子去世,安國君根本不可能被立爲太子。如果沒有呂不韋的成功運作,異人也不可能成爲安國君的嫡子。如果安國君不是僅正式繼位三天就去世,異人也不會迅速成爲秦莊襄王。如果不是呂不韋送趙姬給異人,嬴政也不可能出世。秦莊襄王在位三年便去世,這使得嬴政十三歲便繼承王位。太多的偶然造就了嬴政的即位,也成就了他一代英主的地位。無論有多少偶然,畢竟天下是由嬴政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