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並不具備兵力上的優勢,爲何還能成功?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並不具備兵力上的優勢,爲何還能成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趙匡胤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陳橋,位於今天開封的東北方,往南是黃河,往北出過許多古代的割據政權,例如五代十國時期後梁。趙匡胤也是在這裏黃袍加身,從此慢慢結束混亂不堪的格局,天下大勢漸漸走向“合”。當然,即便北宋的“合”,周圍仍舊有西夏、契丹這樣的兇猛敵人。

陳橋兵變,聽上去簡單明瞭,殊不知它只是整個事件的結果,而過程要複雜的多,因爲擺在趙匡胤面前有個大難題:彼時他並非禁軍最高統帥。

下面就要從五代十國軍事結構說起了: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並不具備兵力上的優勢,爲何還能成功?

需知,唐末之所以大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權力過大而中央孤危。幾個割據的領袖,都是唐朝最初的節度使就是一個證據。緊接着北方的格局是:後唐滅後梁,後晉滅後唐,後漢替後晉,後周滅後漢。

這就會形成兩個必然的結局:1,一個政權滅掉另一個政權,原本屬於地方軍的勢力,隨着勝利,變成了中央軍。2,禁軍強大,皇帝需要設置機構來制衡。後周的郭威和柴榮貢獻出許多策略。

最初,中央禁軍核心機構是侍衛親軍司,它的長官叫做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因爲權力過大常常鬧出亂子,例子可見後漢史弘肇。郭威爲了制衡,專門設置殿前司,分出親軍司的部分軍力,這時候殿前司的職權稍稍低於侍衛親軍司。

但說到底,中央結構還是給一家獨大開了制度口子,因此到柴榮時期,他將殿前司的職權擡高,設置爲與侍衛親軍司平級機構,從此一山二虎,兩虎相爭,皇帝居中。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並不具備兵力上的優勢,爲何還能成功? 第2張

趙匡胤,一開始就是殿前司的統帥。雖然聽起來很厲害,可是明眼人都知道,他旁邊還有個親軍司,而且首領爲頗具戰功的李重進。根據史料統計,當時兵力分配是這樣的:中央禁軍常駐20萬人,其精銳一分爲二,6萬歸屬侍衛親軍司,3萬歸屬殿前司。也就是說:趙匡胤想當權臣,一人之上,是不可行的。

可結局卻是趙匡胤把不可行變爲了可行,中間發生了什麼?

公元960年,有消息稱契丹聯合北漢,南下直逼後周。這個消息最開始從誰人之口說出,無從考證,《宋史 本紀第一》只載:

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

當時的皇帝是年僅八歲的柴宗訓,沒有治國經驗,瀕危之時,只能問計於宰相,誰知道宰相韓質不辨真假便請趙匡胤率軍出征。這邊兒,趙匡胤做出爲難狀,人太少!打不過啊!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並不具備兵力上的優勢,爲何還能成功? 第3張

事情的結局,大家應該都猜到了:趙匡胤將本屬於侍衛親軍司的部分人馬分出來,帶到邊境抵禦“強敵”,走到陳橋這塊兒,發生兵變,黃袍加身。除此以外,他還做了另外一件事:製造謠言。《續資治通鑑長篇》道:

時都下喧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爲天子。

意思是說,趙匡胤帶兵出城之日,就是他做皇上的時候。

類似的場景,在歷史裏其實層出不窮,多見於王朝更迭之際,例如劉邦斬白蛇、亡秦者胡也等等,目的大都是利用百姓對神靈的敬畏,率先製造出一批服從者、追隨者。但是像上面那麼直白的謠言,沒有假借任何神物之口,還是僅此一例。因爲分析環境,趙匡胤面對的與秦末又大有不同:他需要帶兵回打,而後者是在民間起義。

起義軍的目的,多是使隊伍不斷壯大,趙匡胤的目的是:製造恐慌。《續資治通鑑》記載:

市民恐怖,爭爲逃匿之計。

顯然,目的達到了。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並不具備兵力上的優勢,爲何還能成功? 第4張

總結:陳橋兵變之前,趙匡胤雖然不具備兵力上的優勢,但是勝在準備工作多。一方面他用計策“借兵”,壯大殿前司的同時削弱守衛在國都內的禁軍。另一方面製造謠言,事半功倍。

後記:

兵臨城下時,國都內的禁軍頭頭石守信等人原本就與趙匡胤交好,因此毫無反抗地打開城門,可以說叛軍一路上進行的特別順利。周恭帝主動禪讓皇位,隨後被封爲鄭王,前往方洲。柴氏後人得到了趙匡胤的優待,以丹書鐵券,永保富貴。但是鄭王在20歲這一年就死了。

北宋以兵變開國,又深深嚐到五代後期兵力的威脅,因此自建國初期就即對軍隊勢力嚴防死守,制定出許多分權政策。可,有一得必有一失,北宋也正因此大大制約軍事勢力,在日後與契丹、西夏爭鋒時,屢屢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