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武則天一生充滿傳奇,他到底有哪些轉折點呢?

武則天一生充滿傳奇,他到底有哪些轉折點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的一生堪稱傳奇,她早年作爲才人進入後宮,經過一系列的手段做到皇后,然後是太后,然後廢掉皇帝自己稱帝,其中曲折危險應該只有她自己才清楚。

武則天一生充滿傳奇,他到底有哪些轉折點呢?

武則天像

武則天是她那個時代的產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她一輩子當中嫁了兩個皇帝,那是一對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她生了兩個皇帝,那是一對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她本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顛覆了整個中國古代的政治傳統和制度設計。

後世對武則天的評價非常複雜。有人說她篡權、殺人如麻、殘忍成性。但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當中,由李唐改爲武周,可能是死的人最少的一次革命。有人說她把社會秩序都搞亂了,實際上,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穩定的時期,武則天的前面是一個“貞觀之治”,武則天剛退位沒幾年,就迎來了一個“開元盛世”。固然,武則天時代有其非常黑暗的一面,比如“任威刑以禁異議”、“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酷吏當道等,但她同時也重用一批正直有才華的人治理天下。

武則天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最高統治位置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後濱應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邀請,講述了武則天的傳奇一生。這裏選取的是其中的四個片斷。

唐高宗李治即位一年以後,來到了長安城中的感業寺,將一個非常美豔的已經蓄長了頭髮的尼姑接回到長安的宮中。高宗的王皇后非但沒有吃醋,反而是異常地高興。可是,王皇后萬萬沒有想到,沒幾年,她的身家性命就葬送在了這個女子手裏。可以說,從這個女人踏進宮門的那一刻起,宮廷裏就硝煙四起,暗藏殺機,大唐江山從此不得安寧,但她也同樣用激情和夢想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氣象,在中國的歷史上放射着無比輝煌的光芒。

武則天一生充滿傳奇,他到底有哪些轉折點呢? 第2張

重返皇宮

武則天碰到太子李治,是她政治生涯的真正開始。可是這一碰,它不是一般的男女接觸。這一亮相本身在歷史上就是一記轟雷。

那個時候,武則天的身份是皇帝唐太宗的才人,就是說她是唐太宗的女人,對於李治來說,她是庶母。當時唐太宗正病得厲害,就讓太子李治到牀前來陪他,就在這個時候,李治與武才人一見傾心。這個出場,在歷史上是很震動的一個場面。

有一種觀點認爲,武則天是有心機的人,因爲她一直在尋找機會,這個今後的皇帝太子李治是一個機會,所以她會主動暗送秋波,以一種長姐似的關懷,把年輕的太子給俘虜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爲,李治因爲從小就死了媽,太宗這些年來治理國家也很忙,這個年輕的庶母居然那麼地溫柔,使李治又有一種主動的行動。還有一點咱們也不能忽略,武則天長得還是很漂亮,是那個時代標準的美人。歷史記載,她的相貌是叫“寬額廣頤”。額頭比較寬,下巴也稍微比較長,人比較豐滿。對於性格懦弱的李治來說,吸引力還是很強的。從郭沫若到胡戟這一些人都認爲,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像就是武則天的一個寫真,就是按照她的那個模樣做出來的。

武則天做過唐太宗的才人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後來在唐高宗立武則天做皇后的詔書中,就直面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承認這個武皇后是先帝的才人,但是,是先帝賜給我的,並不是有什麼“穢亂春宮”的問題。不管怎麼說吧,這兩個人在唐太宗晚年的時候,就埋下了感情的種子。

唐太宗去世之後,按照唐朝的規定,武則天被派到了感業寺做尼姑。對於一般的宮廷女性來說,如果到了尼姑庵裏面做尼姑,有可能就是青燈梵鍾,一輩子了此餘生。武則天能這麼甘心嗎?她肯定不。那一年在佛寺當中的生活武則天是怎麼度過的,我想那個煎熬是雙重的:一方面自己那種政治野心,希望得到重用、希望出頭露面的這個野心受挫了,同時在情感上也是被澆滅了。她知道,高宗在太宗去世滿週年的時候,一定會來行香。這給了她很大的信心,才能夠堅持下來。她在尼姑庵裏寫詩,其中有一首收錄在《全唐詩》當中,名字叫做《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爲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就是說,這一年,我天天在哭,我在想高宗,你不相信我怎麼想你嗎?我整個裙子是溼了又溼,溼了又溼,我都捨不得洗掉;爲你流的眼淚,至今還鎖在我的箱子裏啊。

永徽元年5月26號這一天,是唐太宗的週年忌日,按照唐朝的禮儀制度的規定,當老皇帝去世一週年的時候,新皇帝要帶領羣臣和後宮的嬪妃,一起去皇家的寺廟裏面,給皇帝來行香祭祀。

有人認爲,性格決定命運,一點不假,要換其他的皇帝,一年多了,估計早就把這事兒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可是李治這個人就是那麼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多情之人,所以才導致了這次見面。

在貞觀末年,武則天對李治的這種吸引,不是一般的吸引,否則身爲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他怎麼可能想起一個關係不大的人,一年以後還想起她來呢?我想是武則天已經對他吸引得太深了。

所以纔會有《唐會要》上面的一段記載,說“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兩個人是面對面潸然淚下,那叫一個情意綿綿。對於武則天來說,這是唯一的一次機會了。武則天採取的措施是哭,一見面不說別的,我上來先把你的心給你哭碎了。

武則天太瞭解李治了,李治是歷史上著名的會哭的皇帝。所以這一哭,就會勾起他這一年多來,壓在心裏的很多的情感,所以他再也逃不脫武則天佈下的這種感情之網。武則天已經是二十五六的年齡,已經很成熟了,她對李治的把握是非常有信心的。

經過這麼一番激情的表演之後,李治沒有把武則天從感業寺裏給帶走。

在李治的心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武則天也有擔心。可是這一天很快就到來了,因爲很快就有人從宮中給她送來一個消息,說皇后王氏讓你偷偷地把頭髮先蓄起來。這就奇怪了,爲什麼不是李治下聖旨讓武則天開始蓄髮,而是王皇后找人送信讓她蓄髮呢?高宗從感業寺回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面,表現得悶悶不樂,整天若有所思,失魂落魄的樣子,高宗在皇后的追問下就說,還記得我們去感業寺,我們在那裏碰到了武才人,我心裏現在惦記着她,可是很難想辦法,要她回來,應該怎麼辦呢?可是他沒有想到皇后那麼痛快,皇后說這個事兒你不要擔心了,我來給你辦理,我肯定把她給你接回來。

王皇后腦子是不是進水了,把皇帝身邊這樣一個來路不明的所謂情人,接到自己身邊來,成爲將來和自己爭寵的一個人?

王皇后有她現實的目的,當時在宮中有一個蕭淑妃,明顯地比皇后更得高宗的寵,更根本的一個原因,王皇后這些年以來沒有爲李治生下個一男半女,而蕭淑妃爲高宗生下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李素節。這就不一樣了。素節生下來不久,高宗就立他爲雍王。按照慣例雍王這個封號,一般是不封給嬪妃所生的兒子的,除了太子之外,雍王是諸王當中地位最高的。所以那個時候皇后感到自己的地位有些威脅了,正好又碰上高宗這一段時間悶悶不樂,所以皇后就想到了一招她自認爲的妙棋,就是想辦法讓高宗把武則天接進宮來,這樣就能夠讓高宗的心思轉移到這個成天日思夜想的女人身上來,把蕭淑妃忘到一邊去。

對李治來說當然是喜出望外,正中下懷。在王皇后的安排下,大概在永徽元年的年底,或者永徽二年年初的時候,武則天就祕密回到了宮中,而且就在前後,武則天已經爲李治懷上了身孕。這一年武則天剛好28歲,她的人生被分成兩個十四年,第一個十四年她終於是進到了唐太宗的後宮,後又用了十四年的時間,等待着再次回到皇宮啊。

王皇后和武則天真的叫各懷心事,結果是陰差陽錯,一拍即合。這樣說來,王皇后也算得上武則天的恩人。

武則天剛進宮的這段時間,看史書上記載,經常說她“卑辭屈體”,見到皇后一定會打招呼,一定是特別地客氣,非常地恭敬。所以正是因爲這樣,她很快就贏得了皇后,也贏得了皇帝對她的歡心,很快武則天就有了自己的合法的身份了,被唐高宗封爲昭儀。而且武則天爲高宗懷了身孕,這個事情對武則天的命運來說,是更加地關鍵。

對於高宗李治來說,那一段在太宗病榻前面的私情非常深,跟太宗給他賜的婚,娶的蕭淑妃是不太一樣的,更重要的,武則天的經歷那是歷盡滄桑,而且在尼姑庵裏面呆了一年多,那也不是白呆,修煉氣質,那種豐富的情感閱歷會很快地戰勝蕭淑妃,捕捉住高宗的。

這也再次證明高宗有戀母情結,武則天看來是後宮當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嬪妃,可是恰恰因爲武則天成熟,蕭淑妃青澀,所以蕭淑妃敗下陣來。蕭淑妃還敗在一個問題上,皇后是支持武則天的。

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基本上已經傲視羣芳了,在後宮當中,她是王皇后之下,所有人之上。但是對於武則天來說,我想她的目標,不僅僅是爲了做高宗一般的嬪妃。而王皇后僅僅是把武則天當成她和蕭淑妃之間爭寵的一個棋子,可見王皇后不僅是社會閱歷不夠,連宮廷鬥爭的經驗也嚴重不足。

王皇后這個人恐怕不太聰明。但是也不能說王皇后一點沒有考慮,她應該說分析過武則天的背景和可能帶來的危險。但是她認爲武則天不太可能。在當時那個政治環境下,能夠取代皇后的這些人,都是出自貴族家庭,武則天的門第不夠。再說,武則天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你曾經是先皇的才人,你有一個歷史的包袱在那裏,高宗能夠把這個改變嗎?所以王皇后不太擔心武則天會繼續往前走,威脅到自己。

但是王皇后也不想想,武則天是在李治做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在勾引李治了,這麼樣一個人,她怎麼就不警惕一點呢,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幹得出來的,你如果是按照常理來替武則天安排她今後的道路,那一定是大錯特錯了。

王皇后沒有警惕,其他人也同樣沒有警惕嗎?不,當時的輔佐班子,包括長孫無忌、褚遂良,包括皇后的舅舅柳氏,還有宰相韓瑗、來際這一批人都是站在皇后這一邊的,是維護皇后所代表的關隴貴族集團利益的這麼一個政權班底,這個班底當得知武則天懷有身孕的時候,這些人開始警惕起來了。永徽三年的七月份,也就是武則天肚子裏的孩子還有不到半年時間就要出生的時候,他們就把高宗的長子陳王李忠匆匆忙忙地立爲太子,防止將來武則天或者蕭淑妃爭奪皇后的位置。

因爲外朝大臣的攔截,不可能深入到皇帝的內宮去,所以武則天在這一段時間裏面,在感情上,把高宗拉得越來越近。那段時間連連地爲高宗在生孩子,永徽三年的十月,武則天爲高宗生下了長子李弘。實際上自從武則天入宮以後,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她爲唐高宗生下四男二女,佔唐高宗所有十二個子女當中的一半,而且自從武則天入宮以後,唐高宗沒有再和任何嬪妃有過生育的記錄,可見武則天在後宮的專寵到了壟斷的地步。

狄仁傑像

女皇之治

公元688年,垂拱四年。武則天六十五歲了,她加快了稱帝的步伐。一方面,告密運動和酷吏政治發展到了高潮,人心惶惶,無人敢言。另一方面,她大造祥瑞吉兆,使百姓相信改朝換代乃是天意。就這樣雙管齊下,武則天將忠於李唐帝國的臣民,逐漸改造成未來的武家王朝的支持者。這一年,李唐宗室終於意識到,如果再不做些什麼,不僅李唐王朝將被取代,連他們自己身家性命也會不保。一場風波已經在所難免……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爲此深深哀痛,怪蒼天過早奪走了她的國老。而此後武周王朝的政治走向,基本上沿着狄仁傑生前所設計的那樣,又回覆到了李唐天下。

調查民意,製造瑞祥

對於武則天來說,剛過去的公元684年可謂是驚心動魄的一年,短短几個月內,她安葬了唐高宗,撤換了新皇帝,鎮壓了徐敬業的叛亂,又誅殺了首席宰相裴炎。政局如此動盪不安,或許讓一向精力充沛的武則天都有些身心疲憊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武則天宣佈改元“垂拱”,取的是“垂衣拱手,天下自治”的古訓。

改元垂拱的第二年,武則天表示願意還政於睿宗李旦,李旦早就嚇破了膽,堅決推辭。武則天也明白,有時候政治上的姿態,並非沒有意義,它讓天下人,甚至讓朝廷當中的百官,瞭解武則天有一種動向,想緩和下來,大家先心閒氣定一點,這個信號是放出來了。睿宗不敢接這個事兒,但是有人要出來說話。這就是武則天的心腹之臣,宰相劉禕之。

他們這些人,在武則天當皇后的時候,他們可以支持她。甚至立了中宗,包括立了睿宗之初,他們也還是支持的,但是現在,劉禕之覺得超出他們的底線了。

劉禕之說,“太后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武則天聽到這個話以後,說這個人不能留了,所以就下令把劉禕之給處死了。

劉禕之的這個信息,讓她有一個更大的擔心,我能夠清理朝堂,但是全社會人心怎麼樣呢,我要再走出一步的話,他們會是什麼反應呢?

要了解全社會的動向,怎麼辦呢,她要搞民意調查。垂拱二年,在朝堂上設置銅匭。銅匭類似我們現在的意見箱,也是一個方形的東西,它有四面,每一面以不同的顏色來標識,就是青、丹、素、玄四色,接受的投訴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投進去以後,每天下班時候,專人拿鑰匙去開開,直接送給武則天看。

我覺得這在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中,也算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創舉。在皇帝和民間和社會的信息溝通渠道當中是一次創舉。

當然了,也許武則天一開始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民生問題,以及民意問題。可是後來這銅匭的設置,竟然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告密運動。

中國帝制時代的傳統裏面,當政治有重大變革的時候,有祥瑞可以拿過來利用。當時社會上有一些人捕抓到了這個風向。不斷地有地方報告到中央來,說我們這個地方有一隻母雞變成公雞了,當時的話叫“雌雞變雄”。

中國傳統當中最大的祥瑞叫做河出圖,洛出書。垂拱四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在一塊白石頭上刻上兩句話,“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然後派人去到洛河裏面把它挖出來。武則天得到這塊石頭以後,假裝非常高興,給這塊石頭命名爲寶圖,給自己加了一個頭銜“聖母神皇”。

爲稱帝,武則天還缺一個標誌性的建築,能夠正面支持她稱帝,這就是明堂。垂拱三年的冬天,就在東都推平了乾元殿,建起了一座別人從來沒有見過的建築,明堂。明堂的圓頂上雕了一個大的鳳凰,鳳凰下面的襯托是九條龍。

太子李弘暴薨

太子李弘是在武則天入宮兩年以後在昭儀位置上生的。他是武則天坐穩位置的重要的一個砝碼。武則天對他寄予厚望。後來李弘成爲太子,武則天又成爲天后,這母子兩個人,他們的地位是可以互相保障的,大權不可能旁落。爲什麼武則天這個時候會轉過頭來對付她的親生兒子呢?

因爲有一件事發生了,致使母子之間產生了裂痕。武則天幫助唐高宗打理朝政,那個時候宮中稱爲二聖,和高宗比肩而立,很多國家政事是武則天來處理的。武則天希望這個兒子成爲她的助手,但李弘卻開始有一些和母后不和諧的行爲。

咸亨二年,高宗帶着天后武氏,他們一班君臣到洛陽去了,李弘就以太子的身份進行監國,代理朝政。

有一天李弘走到了掖庭宮。在那裏,李弘見到了他的兩個姐姐,蕭淑妃爲唐高宗生的兩個女兒,義陽公主,宣城公主。這兩位公主被幽閉在宮中十幾年之久,不讓見人,後來連話都不會說了。李弘看到她們,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了。李弘給唐高宗打了一份報告,希望能夠可憐這兩位姐姐,把她們放出來許配給人家。武則天是氣不打一處來。本來這個事情,十幾年過去了,可能人們都已經忘掉了這件事,現在太子弘又把這個事情給提出來,而且把我武則天作惡人的一面也給放大了。所以這對武則天的心裏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這是一個比較集中的導火線。

上元二年,高宗和武則天帶着太子一起去洛州巡幸,突然太子暴薨於宮中的綺雲殿。

關於李弘之死,《新唐書·武則天皇后傳》中說“蕭妃女義陽、宣城公主幽掖庭,幾四十不嫁,太子弘言於帝,後怒,鴆殺弘”。《新唐書·高宗本紀》也是非常明確記載,武則天殺了太子弘,一點都不含糊。

在674年前後,高宗身體情況更加糟糕,動過念頭,要把皇位禪讓給這個太子李弘。而恰恰在高宗有了這個念頭的時候,李弘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暴薨,所以給後人的想象空間是非常大。

但我認爲,李弘之死是武則天下的手這結論有問題。不,他是病死的。首先我們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李弘的身體一直就不好,他得了一種病,當時就叫做“癆瘵”,用今天的話就是肺結核病,那在當時是很難治療的。其次太子李弘和武則天之間的矛盾,並不足以讓武則天要下決心把兒子給殺了。說武則天想當皇帝,急急忙忙把太子李弘給害死了,這是宋朝人的思維,《舊唐書》和《新唐書》上面的記載不太一樣。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採取的說法比較籠統,“時人以爲天后鴆之也”。也就是說,司馬光沒有自己做結論,我想這是比較慎重的說法。一千多年後,我們在敦煌的殘卷中,發現了武則天爲孝敬皇帝寫的七萬多卷的《一切道經》。所以史學家們認爲武則天的這種悲痛是真實的。

永徽三年十月,武則天生下了自己的長子,她給兒子取名李弘,顯然她希望這個孩子將來可以當上皇帝,開創太平盛世。如果兒子當上皇帝,母親又是什麼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此時的武則天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在宮中站穩腳跟了,她的眼睛已經開始瞄向皇后的位子了。爲了徹底將王皇后打倒,她不僅將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女引進後宮與王皇后爭寵,還掐死了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女兒。武則天真的這麼心狠手辣嗎?

李勣回答了高宗非常巧妙的一句話,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改立皇后,是陛下您個人的事情,是你家裏的事情,你問那些外人,有什麼好商量的呢?高宗和武則天一下子清醒過來,放下包袱,反戈一擊。

“小公主死亡事件”

如果說武則天重返皇宮是她的第一步的話,那麼在皇宮裏站穩腳跟應該是她的第二步;她如果僅僅是爲了鞏固自己在皇宮裏面的位置,她滿足於當一個昭儀的話,那麼她只要和皇后繼續搞好關係就可以了。但是對於武則天這樣性格的人來說,她不會安心與平靜地在皇宮裏面做一輩子的昭儀,而她如果不繼續往前走,不把王皇后絆倒的話,某一天這些顧命大臣們也不會放過武則天,她現有的位置也是保不住的,所以武則天要先下手爲強。

這個時候,王皇后終於意識到自己真是引狼入室了。當年的盟友,現在已經變成了頭號敵人了。尤其是李弘出生以後,後宮爭寵的這個三角關係就完全變了,皇后和蕭淑妃聯手,頻頻向唐高宗來告武則天的狀。

高宗在這幾個女人之間,其實是有點和稀泥。武則天這邊吧,情感上確實這些年跟她很好,但是畢竟她的歷史擺在那裏;皇后和蕭淑妃儘管有一些失寵了,她們也沒有大的過錯。所以後宮鬥爭陷入了某種膠着狀態。這種狀態對武則天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如何尋找到一個突破口,恐怕是她處心積慮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機會來了,就是讓武則天背上了千古罵名,成就了她後來走向皇帝寶座上一個非常重要臺階的所謂“小公主死亡事件”。永徽五年的春天,武則天生下了可愛的長女,王皇后前來看望,可是離奇的一幕發生了,小公主竟然突然死亡。武則天一口咬定是王皇后謀害了我這個女兒,而高宗得知這個消息也非常地難過,因此就產生了要廢掉王皇后的這個想法。

其實這件事情當中,最大的謎團就在於這個小公主到底是怎麼死的?武則天身上的千古罵名就是:武則天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小女兒。

這種說法由來已久,至少在宋朝我們已經看到它進入到官方的記載當中。《新唐書》的《武則天傳》裏記載:“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爲歡言,發衾視兒,死矣。”武則天生下這個女兒以後,皇后就來看望。皇后離去以後,武則天就偷偷地在被子裏面把這個女兒給扼殺死了。過一會兒,高宗來了,武則天裝作很高興,說皇上你來看看我們這個寶貝女兒,揭開被子一看,原來是一個死嬰。武則天這個時候,又驚問左右,大家都說,皇后剛剛來過,唐高宗不瞭解實情,武則天又哭得個一塌糊塗,所以高宗很生氣地說了一句“後殺吾女”。因此高宗決心要廢掉王皇后。

所以在這個版本當中,武則天就像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一樣,能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下手。但是我覺得,這個有一點誇張,實際上是宋以後的人對武則天的一種“栽贓”。在我看來,這個女嬰死亡,很有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景:生下來不久,由於各種原因,這個孩子就夭折了。武則天強忍着悲痛,帶着滿臉的歡笑,來迎接皇后看我這個寶貝女兒。皇后走了以後,她才真的難過出來,《唐會要》的記載,是比較客觀的。武則天在永徽五年生了一個女兒,這是事實,這個女兒生下來不久死掉了,也是一個事實,而王皇后因爲這件事情承擔了很大的責任,這也是一個事實。《唐會要》並沒有說這個小公主到底是怎麼死的。那看起來有點像自然死亡。

武則天的高明之處在哪裏呢?武則天不會讓這個女兒白白地死,她要把女兒死亡這個代價挽回,把它嫁禍於王皇后。

那麼究竟有沒有可能是王皇后所殺呢?我想王皇后也不會笨到這個程度,皇后是在明處,她的地位相對是穩固的;如果殺死這個小孩對她根本帶不來任何好處,反而使自己面臨滅頂之災。

但是有一點要命,就連高宗李治都相信是王皇后殺了這個小女孩。李治在情感上本來就偏向於武則天。現在後宮衆口一詞說,是皇后來過就死掉了,高宗在很激動的情緒下,作出一個不理智的決定,產生了廢皇后的念頭,也是順理成章的。

可是這麼一件大事兒不是李治一個人能說了算的。外廷以長孫無忌爲代表的這批人,是不會答應的。所以李治就帶着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裏去探探口風。當唐高宗聽到長孫無忌還有三個小妾所生的兒子沒有官職的時候,高宗就表態了,馬上都把他們提拔爲五品的朝散大夫。

他說:你看,舅舅,你的這些兒子都很優秀;可是呢,你看,王皇后沒有爲我生兒子,倒是武昭儀跟我生下了一個寶貝兒子。這就等於把話有點挑明瞭。

李治說完以後,長孫無忌沒有接他的茬兒,只是“哈哈哈”了一通,說,啊,真是可喜可賀啊,可喜可賀啊。

這第一塊石頭扔出去,看來是石沉大海了。可是李治就此能甘心嗎?武則天又給高宗使了個眼色。所以高宗又喊,來人啊,上禮物。這個時候,從皇宮裏面運出來的四車的金銀寶器給長孫無忌獻上來了。糖衣炮彈打出來了,這次李治說,我雖貴爲天子、富有四海,可是王皇后沒有給我生兒子,倒是武昭儀給我生了兒子啊。

把這同樣的一句話,語氣加強,又說了一遍,夠強調了吧。長孫無忌還是那麼地矜持地說:感謝皇恩浩蕩,又給我兒子賜官,又給我賞賜那麼多的財物。但是始終沒有說出來,你還是換個皇后吧。

其實長孫無忌已經回答了,那就是他不支持廢立皇后。那麼這次試探是以李治和武則天的失敗而告終了。

後來武則天干脆想出一招,就派自己的母親楊氏,親自到長孫無忌的府上去,明明白白地給他點明:我的女兒武則天想要做皇后,高宗也有這個意思,您老就支持支持吧。可是結果呢,長孫無忌那就很明確地說“不可能”,讓楊氏碰了一鼻子灰就回去了。

經過這次試探,武則天有一個非常巨大的收穫,那就是:她發現,李治是堅持支持她的。

皇帝帶着武則天到他舅舅長孫無忌家裏去求情,碰了一鼻子灰。這對皇帝的自尊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這就使唐高宗更加堅定地要站在武則天這一邊。

從這一刻開始起,事情的性質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來還是武則天一心想要當皇后;現在事情演變成了唐高宗李治和他那些元老大臣之間的政治對立了。高宗和武則天原本只是單純的恩愛夫妻,現在在政治上他們也開始結成爲盟友。

對於武則天來說,只要找到一個藉口,給高宗一個臺階,那王皇后就一定能夠廢掉。

武則天指使左右向唐高宗告狀,說王皇后和她的母親在後宮裏面祕密地做厭勝。所謂的厭勝,是過去詛咒別人的一種巫術,弄個小布人,或者是小木人,然後上面刻上字或者是寫上誰的名字,然後去詛咒他,在過去這是重罪。

高宗也知道,這是武則天給他找的一個臺階。他沒有按照一般的刑事案件來處理皇后,只是下令禁止皇后的母親入宮。高宗的這個舉措其實就會影響到外朝這些人的態度,他們敏感地捕抓到了,高宗的主意已經決定了。宰相柳奭、王皇后的舅舅就內心不安,上表請求辭去相位。

在這種情況下,外廷那些大臣反對武則天做皇后的態度更加明確了,實際上,武則天遇到了更強大、更明確的阻力。

武則天懂得以退爲進、懂得步步爲營,在這種強大的阻力的面前,她暫時放棄了做皇后的想法,她給皇帝上表,請求皇帝加封她做“宸妃”。

根據唐代後宮的制度,妃當中有名號的只有四個,那就是貴妃、淑妃、賢妃和德妃,從來沒有宸妃,這是武則天最先爲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號。我們一直都說武則天這個人不缺乏創造力。這個“宸妃”有非常深刻的政治上的寓意,“宸”就是北極星,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天上最亮的衆星拱位的北極星。

武則天之前那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此時是戛然而止,武則天一籌莫展了,在外廷原來我也需要有人爲我搖旗吶喊,呼應才行。當時有一中書省的官員叫李義府,他站出來說話了。

李義府這個人,長得是一表人才,但是最擅長的就是暗箭傷人。長孫無忌發現這個中書舍人李義府暗中好像是要支持武則天的,就要把李義府貶到益州去做地方官。李義府去找他同事,一起擔任中書舍人的王德儉,王德儉說,現在只有皇上能救你,只要你公開表態,支持皇帝改立皇后,你肯定就得救了。就是要由你來把這件事給挑破了。

李義府就公開地站出來說,我要支持皇帝改立皇后。李義府這一表態,唐高宗自然非常高興,一下子從五品的中書舍人,提拔到四品的中書侍郎,這是唐高宗非常重要的一個信號。

衆人發現,經過這個通道我可以迅速上升,於是紛紛站出來表示,要支持武昭儀升皇后,就形成了一個叫挺武派。

因爲李義府、王德儉這批人,級別都還比較低,支持武則天的力量應該都是比較弱的,最後有一個人出來了,許敬忠,太宗朝的秦府十八學士之一,當時擔任九卿當中的衛尉卿,三品高官。

高宗有一次上朝,召集大臣們來討論改立皇后的事情的時候,等待的間隙,大臣們就在那裏竊竊私語:皇上再提改立皇后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支持太尉,要反對這個決定。聽到那些議論,許敬忠高聲地說了一段話,意思是說,這年頭只要年成好了,鄉下的老百姓也想換個老婆,皇帝人家自己想改立一個皇后,關你們這些人屁事,在那裏有什麼好囉嗦的。你看這個話很粗啊。

對於武則天來說,信心倍增,終於在外朝也聽到有人敢公開站出來說支持我做皇后。這一來武則天等於間接地在外廷也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勢力,這個時候,挺武派和反武之間就要正面交鋒了。

反武派態度非常堅決,一點都不鬆口,幾次在朝廷開會討論這個問題,長孫無忌、褚遂良首先是說堅決不能換皇后,因爲這是先皇交給我的。這個理由高宗也不接受了,我就是要換。上朝結束以後,皇帝把這幾個主要的宰相留下來,召集到內殿繼續商議這件事情。反對派又說了,你就是真的想換的話,我們攔不住你,但是你一定不能找武氏這樣的人,爲什麼呢,武則天這個身份不行啊,先皇身邊的人,你怎麼能把她娶過來做自己的皇后呢?

這個話說得很苛刻,很尖酸,褚遂良那個時候是以頭搶地,滿頭是血,除非當場把我打死,否則我就是不同意,把唐高宗給噎住了。可是誰也沒有會想到,這個時候從高宗的背後傳來一聲呵斥:“何不撲殺此獠!”幹嘛不殺了這個狗東西!

這是武則天,那一聲吆喝也是流氓似的語言。歷朝歷代,敢上朝堂,並且還敢在朝堂之上說出這樣充滿殺機的話,我看就只有武則天一人了。

當時雙方就僵在這個地方。在場的人被嚇蒙了。在這種情況下,最關鍵是看誰來打破僵局。徐懋功徐世績,現在叫做李勣,四個顧命大臣當中,三個反對,還留一個沒有吱聲的就是這位大名鼎鼎的《隋唐演義》當中的那個軍師徐懋功。前面幾次宰相開會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都不表態,但是現在雙方的鬥爭白熱化程度,劍拔弩張,李勣不表態也不行了,所以散朝以後,他裝着腳有點不舒服,故意磨磨蹭蹭最後留下來,皇帝就問他這個事到底怎麼辦,李勣回答了皇帝非常巧妙的一句話,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改立皇后,是陛下您個人的事情,是你家裏的事情,你問那些外人,跟他們商量來商量去有什麼好商量的呢?

當唐高宗、武則天陷入了僵局,不知道哪裏找突破口的時候,這麼一個身份,顧命大臣之一的李勣能夠說出這句話來,這個給高宗和武則天的鼓勵是非常大的,一下子清醒過來,徹底放下包袱,反戈一擊。很快唐高宗就下令,把反對立武則天最強硬的人褚遂良貶到潭州。永徽六年的十月,唐高宗下了一道詔令,把王皇后和蕭淑妃的家人,全部貶爲庶人,流放到嶺南去。

武則天被正式冊立爲唐高宗的皇后了。從貞觀十一年入宮到永徽六年,整整十八年,當年那個懷有“見天子庸知非福”的那種期待的女子,如今終於得償所願。

三十二歲的武則天登上皇后寶座,馬上就對敵人進行一系列血腥清洗。她咬牙切齒地把王皇后和蕭淑妃打入冷宮,這還不算,還砍下她們的手足,把她們的軀幹扔到一個酒甕裏面去說,讓你們兩個人骨醉。就是讓你們的骨頭都給你醉酥了。所以人們老說,武則天比起漢朝的那個呂后,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