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苻堅的父親祖輩都不姓符,爲何他卻要改姓符呢?

苻堅的父親祖輩都不姓符,爲何他卻要改姓符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苻堅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君王,他統一了北方,同時推行了許多利國利民的舉措,是一個優秀的君主,但是奇怪的是,他的父親和祖輩都不姓“符”,那他怎麼改了姓?

苻堅的父親祖輩都不姓符,爲何他卻要改姓符呢?

(圖)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年-385年)

前秦第一代國君苻堅的祖父叫蒲洪,第二代國君苻堅的伯父叫蒲健,第三代國君苻堅的堂兄叫苻生,祖孫三個怎麼不姓一個姓?因爲蒲洪後來把姓氏改了。苻堅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叫蒲堅。姓氏可不能隨便改,很顯然,其間必有非常道理!

他們之所以姓蒲,是因爲其家中長的蒲草格外高大,形狀也特別。“始,其家中蒲生,長五丈,五節如竹形,時鹹謂之蒲家,因以爲氏焉。”(《晉書苻洪載記》)。所以別人就叫他們爲蒲家,他們就把蒲作爲自己的姓氏。後來蒲洪領兵出征,官越做越大。已經南遷到南方的晉朝封苻洪爲“氐王、使持節、徵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封蒲洪的兒子蒲健爲“假節、右將軍、監河北征討諸軍事、襄國公。”(《資治通鑑晉紀二十》)

晉國雖然已經封蒲洪爲“氐王”了,可是蒲洪覺得這個“氐”王太小,只管“氐人”。不過他明白自己實力不夠,不敢自稱皇帝,那樣容易惹火燒身。可是稱王最好要有點來頭,這樣纔有合法性,表示自己不是自封的,而是天命所賜,從而更加具有號召力。當時流行圖讖,就是某種圖畫或者文字、歌謠之類暗示着某人某國的命運。《苻洪載記》說,有人勸苻洪乾脆稱王或者稱帝,其實可能就是苻洪自己的意思,讓別人出面說出來罷了。

苻堅的父親祖輩都不姓符,爲何他卻要改姓符呢? 第2張

(圖)前秦彊域

蒲洪決定從改姓氏入手來給自己造聲勢。改姓氏牽涉到的不是一個家庭十幾個幾十人,而是一個宗族幾百幾千人的大事。不能改得自己人怨聲載道,外人鬧不清你是誰。從前識字的人極少,所以應該大家一聽就明白,都覺得好極了,真是天命所歸。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個同音字。和“蒲”同音的字做姓氏的有好幾個,比如濮、普、浦、樸。古今語音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讀音現在和古代不同。“古無輕脣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沒有“fu”這個音,只有“pu”。付、傅、甫、富、符、伏、扶、福、苻、邞、婦這些現在讀“fu”的字當時都讀“pu”,和“蒲”讀音是一樣的,後來才變成讀輕脣音的。所以這些字也都可以作爲姓氏。

那麼爲什麼在這十幾個都讀“pu”的字當中蒲洪不選別的字做自己的姓氏,比如吉利的、有名的或者筆畫更少的,偏偏選了這個“苻”呢?由於蒲洪“其家中蒲生”才以蒲爲姓,所以最好找個與“蒲”有點關係的字纔好。蒲屬於草本植物,而那十幾個和蒲同音又能夠做姓氏的字裏,只有這個“苻”字才帶個草字頭,連竹字頭的“符”都不行。“苻”成爲不二之選。

這時候社會上流傳起了四個字的讖語:“艸付應王。”“艸”就是草字頭的繁體字,“付”字上面加個“艸”不就是“苻”麼!這四個字裏的這個“王”讀第四聲,是動詞,做王。意思是姓草字頭付的人應該當王。而且當時還流傳說,蒲洪的孫子蒲堅出生時,他後背隱隱約約有兩個字“艸付”,這不就是“苻”字麼?很明顯這是苻洪爲了使自己稱王具有合法性,編造了這個讖語,彷彿自己稱王乃天命所歸,命中註定。至於剛剛誕生的孫子苻堅後背有這兩個字,誰也不敢說沒有,誰敢得罪氐王!於是蒲洪“遂改姓苻氏,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晉書苻洪載記》)。

因此原來的蒲洪就這樣變成了苻洪,“蒲堅”就成了“苻堅”,史書上的記載也發生了變化。所以苻堅應該讀作“pu堅”而不是“fu堅”。將近七十年前我上小學時,老師特別叮囑我們:這個苻堅的“苻”字是草字頭,不是竹字頭符號的符,千萬不能讀錯,必須念“pu”而不是“fu”!所以後來我聽電視臺主持人一口一個“fu堅”,頗爲吃驚。

這次爲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做這個節目時,我堅持要用“pu堅”而不是“fu堅”,在第一講中還專門講了這個讀音變化過程,引用《辭海》、《辭源》等爲證。不過最後終於只好“與時俱進”,這些內容統統略去,唸作“fu堅”。百家講壇編導反覆斟酌後讓我改也有根據,因爲《現代漢語詞典》就標註讀“fu堅”。《現代漢語詞典》這樣做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爲類似這種由於古今讀音變化帶來的姓氏還有不少,乾脆一律以今音即通用音爲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