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齊國爲什麼會滅亡?齊國是如何被拖垮的?

齊國爲什麼會滅亡?齊國是如何被拖垮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齊國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警告發自兩千多年前,然而古往今來還是有無數人在重蹈歷史的覆轍:吳王夫差、知伯荀瑤、隋帝楊廣皆因“好戰”而亡身,樑武蕭衍、李唐明皇、後唐莊宗又因“忘戰”而危國。要想做到既不好戰又不忘戰,就得領悟《老子》裏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戰爭始終是消極的,不要幻想能從中撈取好處,這種賭博的心理早已被《戰爭論》所揭露了。領兵作戰終究是要殺人,而“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因此,《司馬法》認爲要把戰爭思想建立在“仁”字上面,把“殺人安人”和“以戰止戰”作爲最終目標。故而,建立在這種理念之上的戰爭必然是防禦性的。只要敵方不主動來犯,我方也就無需被迫殺敵以安人;只要敵方不主動挑起戰爭,我方也就不用以防禦戰爭來制止侵略戰爭。當我們意識到兵者是“不祥之器”後,就不會一股腦子的好戰了;而當我們以防禦作爲目的時,也就時刻不會忘記戰爭的威脅了。

如果非要問“好戰”與“忘戰”哪個危害更大的話,顯然會是前者。因爲忘戰只是“危”,而好戰卻是總“亡”。吳、知、隋皆因好戰而敗亡,樑、唐與後唐卻不因忘戰而覆滅;這是因爲好戰者必將戰無止境,不到滅亡時候是不會停下來的;而忘戰者雖一時疏忽而受禍,只要重新清醒過來,仍有機會救亡圖存,此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也。

齊國爲什麼會滅亡?齊國是如何被拖垮的?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田齊的緩慢崛起與忽然衰亡

魏文侯曾問李克吳說國爲什麼滅亡得那麼快,李克回答是因爲“數戰數勝”的緣故。文侯感到很吃驚,繼續追問道:常勝不敗,這難道不是國家之福嗎?怎麼會因此而滅亡呢?李克解釋說:經常打仗就會耗費國力,竭盡民財,降低百姓的生活水平。然而勝仗卻不斷地誘使統治者去發動新的戰爭,鼓舞起軍士們的虛榮心,讓他們好名而輕生。在這種情況下,以驕縱的君主帶領好戰的武士們去打仗,奪得的土地歸王家所有,而百姓卻過得痛苦不堪,必然會造成天怒人怨。一旦戰而不勝,便會因民心向背而失去抵抗反擊的能力,進而快速地滅亡。

過了一百多年之後,有一個強國就掉入了李克所說的“數勝陷阱”中,那便是田氏齊國。田齊於公元前386年始列爲諸侯,在前三代君主的治理下默默無聞,直到威王、宣王和湣王祖孫三代登上歷史的舞臺後,才逐步走向巔峯。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立爲“西帝”,並派魏冉到齊國去尊稱齊湣王爲“東帝”,認可齊爲第二強國的地位。就在建國一百週年之際,齊國成功吞併了宋國,使版圖達到歷史之最。彼時齊國割楚之淮北,侵三晉之疆域,泗上諸侯皆稱臣,湣王也變得飄飄然了,一度想“並周室,以天子”。

然而美夢一轉眼就成了噩夢,僅僅過了兩年,樂毅便率五國之師來進攻,東下齊城七十二,入臨淄、取寶器、走湣王。在長達五年時間裏,齊國僅有兩座城池堅守着,湣王流亡於衛魯之間,到處被驅逐,惶惶如喪家之犬,最終被楚國將領淖齒吊死在廟樑之上。之後趙取昔陽、楚取淮北、魯奪徐州、魏佔宋地,而燕則獨據全齊本土。戰國時代的第二強國就這樣被諸侯給瓜分了,即使田單復國,也從此一蹶不振,這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

齊國爲什麼會滅亡?齊國是如何被拖垮的? 第2張

樂毅攻齊,結束了“兩強並立”的格局

是什麼原因導致齊國快速衰亡?

作爲歷史的見證人,荀子在《王霸篇》評論說:“是無他故,唯其不以禮義而權謀也。”他認爲齊國將東周時代尊禮重信的傳統敗壞殆盡了。在三代之時,大禹會諸侯於塗山,鑄九鼎以明禮義;商湯率諸侯而行天討,誅獨夫以明道義;武王則分封諸侯以表恩義,故而三代一統,國祚修長。到了春秋時期,主張王道的“義”已被主張霸道的“信”所取代。管仲合諸侯,晉文朝天子,楚莊問九鼎,夫差爭黃池,勾踐霸關東,五伯都競相爭做盟主,由自己來維持諸侯間的信義。

到了戰國時期,羣雄並立,強弱相兼,詐僞繼起。田氏篡奪了姜氏的齊國,再也不顧任何信義,而是本着利益至上的原則來處理對外關係。故而魏攻趙急,鄒忌卻說“不如勿救”,待魏兵攻破邯鄲後,齊兵才姍姍來遲,最終趁魏兵疲弱之際而敗之於桂陵。齊國雖一時得利,卻同時結怨於趙、魏兩國;之後,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孫臏卻說“早救不如晚救”,必待韓國五戰不勝,委國以聽後,齊兵纔出擊魏於馬陵,殺其大將、虜其太子。魏惠王因此大恨,對惠施說:“夫齊,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

之後,燕文侯卒,齊國因燕喪而取十城,這種趁人之危的手段,極其卑劣,故而諸侯皆不直之。又過了十九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彼時,齊慫恿韓與秦交戰,楚、趙皆起兵救韓,而齊非但沒有援助盟友,反而趁西方交戰之際,悍然北上入侵燕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

燕國滅亡後,諸侯謀復之。故而魏令惠施入趙,楚許魏六城,三國欲伐齊而存燕。齊宣王便問孟子說應該怎麼辦?孟子勸齊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衆,置君而後去之。”齊宣王貪圖利益,不肯聽從。這件事惡化了齊國與楚國的關係,使得張儀能夠說動楚王“閉關絕約於齊”。

兩年後燕國人果然推翻了齊國的統治,趙武靈王也送燕昭王回來繼位。昭王爲此仇恨齊國,他對郭隗說:“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能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爲此,他不惜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數年之內樂毅、蘇秦、鄒衍、劇辛爭趨燕。

齊國在面對諸國的時候,一貫堅持利益至上的原則,純粹以權謀詐力來打交道,喜歡通過發動戰爭來打劫他國,竊取利益,故而結怨於魏楚燕三國,只能選擇與趙結盟。而根據《戰國縱橫家書》的記載,蘇秦被燕昭王派到齊國去做間諜,專門從事破壞齊趙關係、孤立齊國的工作。如果說張儀的連橫推動秦國的擴張步伐,那麼蘇秦的合縱便加速了齊國的敗亡。

齊國爲什麼會滅亡?齊國是如何被拖垮的? 第3張

齊國一向喜歡通過戰爭、權謀等不擇手段的做法來攫取利益

蘇秦利用五國合縱來攻破齊國

《韓非子》曰:“縱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超多強,故而韓魏雖然常被侵略,但也時而通過“事秦”來對付楚趙齊的欺負。故而,秦國經常在各國間耍流氓,即使把楚懷王欺負到死,諸侯也奈何不了它。齊國卻沒有這種實力,它與諸侯間的差距並不大,只能通過背信棄義的偷襲來撈點利益。

然而,就在秦惠王死掉的第二年(前310年),齊王忽然致信給楚王“欲爲從長”,誇口說:“王何不與寡人併力收韓、魏、燕、趙,與爲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楚王猶豫不決,先是“合齊以善韓”,之後又“倍齊而合秦”,齊王便率三國之師以伐楚,結果被秦擊退。從這以後,齊王開始迷戀合縱之術,想做合縱長,帶領六國來對抗秦國。這說明齊王對形勢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誤判,他沒有意識到燕昭王與蘇秦的密謀,也沒有意識到秦國給予韓魏的壓力,而楚國又搖擺不定,唯一可以結盟的只有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

趙武靈王死後,奉陽君李兌把持了趙國的朝政,他傾向於合縱攻秦。蘇秦在齊國得到重用之後,也以合縱之術來說齊王,在明面上他好像支持六國合縱以拒秦,而在背地裏卻謀劃如何孤立齊國,組織六國以攻齊。他在給燕昭王的密信中說:“齊必爲燕大患。臣循用於齊,大者可以使齊毋謀燕,次可以惡齊趙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所謂的“王之事”便是蘇秦與昭王謀劃的合縱攻齊,他曾對昭王說:“凡天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不重”。燕國要想滅齊報仇,就得組織聯軍,而要想在聯軍中居於主導地位,就得做“合衆弱以攻一強”的盟主。

齊國爲什麼會滅亡?齊國是如何被拖垮的? 第4張

蘇秦利用“反間”加“合縱”來對付齊國

蘇秦準確看到了齊王好戰的弱點,他說:

“今夫齊王,長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積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罷弊。北與燕戰,覆三軍,獲二將。”

齊國已經慢慢的掉入李克所說的那個“數勝陷阱”。齊湣王工於心計,他早就想吞併鄰近的宋國了。當秦國將“東帝”的稱號送給齊王,並請求聯合攻趙時。蘇秦恰巧又來到齊國,齊王問他應該怎麼辦。蘇秦便故意引導說:“釋帝則天下愛齊乎?且愛秦乎?”湣王答曰:“愛齊而憎秦”。蘇秦又繼續利用齊王好戰而貪利的心理,繼續問:“兩帝立,約伐趙,孰與伐宋之利也?”

於是齊湣王便定計去帝號而攻宋,爲了掩人耳目,他故意派蘇秦到趙國去與奉陽君李兌組織一場五國攻秦的軍事行動。由於齊國距離秦國遙遠,待西方開戰,各國皆無暇東顧之時,齊國就可以吞併宋國了。

齊國爲什麼會滅亡?齊國是如何被拖垮的? 第5張

蘇秦唆使齊王滅宋,以此來孤立齊國

之後五國攻秦因諸國各懷鬼胎,無功而還。齊國想要討伐宋國,便派蘇秦去說服秦王不要干涉,又許趙國奉陽君一塊封地,約定與楚魏三分宋地。前386年,齊三攻宋而滅之。湣王既滅宋而驕,此時國內因連年征戰而導致民生凋敝,正人諫而不從,各自分散。孟嘗君入魏,慎道、接子亡去,田駢歸薛,荀子奔楚。(《鹽鐵論·論儒》)齊王重用與親信的是蘇秦,而這個人偏偏是巴不得齊國快點加速滅亡的間諜。

於是,燕昭王與樂毅謀劃伐齊之事。樂毅乃入趙說惠文王,趙嚪入秦說昭襄王,另遣使楚魏,形成了五國合縱之勢。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之師攻齊。齊王派蘇秦與燕人戰於晉下,齊軍敗,失甲首二萬人;又敗於陽城,再失三萬。“齊君臣不親,百姓離心”,齊王這才知道蘇秦是個間諜,下令將其車裂。之後,五國之師於濟西決戰中擊潰齊國主力,齊王出逃,七十二城與傳國寶器盡歸燕所有。

《淮南子》說:“蘇秦知權謀而不知禍福”,比起齊王好戰偷襲的小權謀來說,合縱之術真乃大謀略,然而終不能倖免於亡身,這說明權謀並不難得福免禍。所謂人無信義則不立,國無信義則不存。欲以權謀好戰來取利,吾知其必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