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提起宦官傳達聖旨的情況,爲何實質上卻是一大誤區?

提起宦官傳達聖旨的情況,爲何實質上卻是一大誤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當下很多人存在這樣的一個質疑:古代太監不允許識字,但是卻具備宣讀聖旨的能力,這兩者似乎矛盾。但其實,這是源於人們對歷史的一系列誤區。這些誤區,先要從宦官制度說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宦官的變遷

提起宦官,相信很多網友首先會想起明朝的劉瑾、魏忠賢,清朝的李蓮英,但其實,這些並不能代表整個宦官。

中國宦官最早起源何時,歷史學界存在爭議。而根據史料記載,春秋時代,晉國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曾經遭到晉國君主派人行刺,而刺客是晉國的宦官——從這個角度來說,至少晉文公時代,宦官就存在了。不過,在東漢之前,宦官不一定受到過閹割。

提起宦官傳達聖旨的情況,爲何實質上卻是一大誤區?

東漢以後,由於東漢許多皇帝都是童子繼位,這就導致攝政權力成爲外戚和皇族爭奪的重點。小皇帝長大後爲了奪權,就要重用宦官,由此,開啓了宦官專權的序幕——這時候的宦官,非但識字,還多少有點治國理政的能力,甚至還有科學發明——比如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是東漢的宦官。

之後各個朝代的宦官中,固然不乏禍害一方之徒,但也涌現出不少棟樑人才,甚至宋朝皇帝還曾派遣宦官帶兵打仗,並且也確實爲朝廷立下戰功

在明朝之前,歷朝歷代並無禁止宦官讀書識字的規矩。因此說,古代宦官不允許識字,是一個歷史誤區。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頒佈詔書禁止宦官識字,但這一禁令到明宣宗時代就被廢棄——這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禁止宦官識字時期。

提起宦官傳達聖旨的情況,爲何實質上卻是一大誤區? 第2張

傳旨的誤區

提起傳達聖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一個明清宦官打扮的人,拿着天子的聖旨,來到大臣身邊傳達。實質上這也是一大誤區。

在我國古代,一般情況下,由宦官傳達的旨意,往往是內容較爲簡短的口諭,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將旨意傳達下去。一般來說,這類旨意往往侷限在一些小事的範圍內。

朝廷的正式旨意,一般由翰林院起草,而後由皇帝審閱,最終決定詔書是否發佈。

而負責傳達聖旨工作的人,往往也有朝廷官吏來擔任——比如翰林院的傳旨官(欽差大臣的一種),很少有派遣宦官出去傳旨的情況。

此外,朝廷傳旨的對象,未必侷限於國內,往往還會傳旨到其他國家:比如西夏曾向北宋稱臣,因此大宋朝廷有時候會以對待藩王的姿態,傳聖旨給西夏皇帝;明朝也有過向朝鮮國王甚至日本軍閥下達聖旨的記錄。而這種工作,雖然名爲傳旨,實際上還有一定的外交官性質,這種工作,怎能輕易交給宦官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