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爲何只有王翦在秦始皇手下得善終?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爲何只有王翦在秦始皇手下得善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就是他們一生的寫照,這四個人都是名留青史之人,厲害程度不言而喻。今天要說的這位,就是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他是秦國的猛將,在他的戎馬生涯裏,立下無數汗馬功勞,但在人生最後一場戰役中,他卻多提向秦始皇提條件,秦始皇也不得不答應。他知道歷史上武將的下場有多慘,幾乎很少得以善終,在沙場躲過了敵人的刀槍,卻躲不過官場的暗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爲何只有王翦在秦始皇手下得善終?

嬴政能夠一統天下,最大的功臣自當是王翦無疑,它有着超一流的軍事才能,除了韓國以外,其餘五國都是他帶兵所滅,這個將領真的很牛。他最轟動人心的一場戰役,就是率領六十萬軍隊攻破楚國,這也是他戎馬生涯中謝幕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爭打響前,曾經發生過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在攻打楚國之前,嬴政召集大臣商量,需要派出多少兵力才合適,作爲老將,王翦報了一個數字,那就是六十萬。嬴政一聽眉頭一皺,這幾乎是秦國全部兵力,很不滿意這樣的注意,而李信則回答只需要二十萬人馬就能搞定。這下秦始皇滿意了,同意了李信的建議,讓他帶兵二十萬出戰。

這時,李信已經在滅趙伐燕中表現出色,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秦始皇才選擇相信他,而王翦看到秦始皇沒有采取他的建議,並沒有據理力爭,還表現出一副平靜的模樣。在當時,大家都覺得王翦老了,風采不見當年。

但是,秦始皇高估了李信,低估了楚國,二十萬的軍隊被楚軍打得節節敗退,李信面對國家,只好以死謝罪,結局非常悲涼。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爲何只有王翦在秦始皇手下得善終? 第2張

秦始皇這時才認識到,王翦纔是他值得信賴的人,於是親自去鄉下接回王翦,並向他道歉,懇求他帶兵伐楚。面對嬴政的請求,王翦的要求依舊強硬,必須出兵六十萬纔出師,爲了一統天下的霸業,嬴政這次答應下來。

在帶兵出征前,王翦的表現比任何一次都要反常,他先要求嬴政賞賜自己一些田地,留給自己的子孫享用。將要出關之時,又連續五次請求嬴政,再多賞給一些田地。王翦這次的表現,不斷地要求賞賜,就像對秦始皇像威脅一樣,看起來很不應該,就連屬下都曾有疑惑,這樣做不怕得罪秦王嗎?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爲何只有王翦在秦始皇手下得善終? 第3張

王翦的解釋很到位,他對心腹手下說,這六十萬軍隊幾乎是秦國的全部兵力,而嬴政又是個疑心很重的帝王,此時向他提出要求,就是爲了讓他明白,我這人只是貪圖金錢,並沒有造反的念頭。從這裏可以看出,王翦雖然常年帶兵打仗,卻不是一般莽夫可比,非常懂得人心這個東西。

話說王翦兵臨楚國境內之後,並不是直接和楚軍戰鬥,而是尋找一個地方紮營,六十萬軍隊休養生息,一整年都沒有打過仗,就是和楚軍打消耗戰。這一招剛好掐中楚國的軟肋,本來楚軍兵力稀少,生產力又低下,長期耗下去只能等死,決定與秦軍決一死戰。就在楚軍商量戰鬥事宜時,王翦這個老將動手了,趁楚軍不備發起猛攻,最後也把楚國滅掉。讓人見識到什麼叫: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此戰過後,王翦被嬴政封爲武成候,此時的他深諳官場之道,知道什麼叫功高蓋主,在秦始皇平定六國之後,馬上提出辭官告回鄉。他知道歷史上武將的下場有多慘,幾乎很少得以善終,在沙場躲過了敵人的刀槍,卻躲不過官場的暗箭。嬴政多次挽留都沒有用,他堅持辭官告老,這纔是保命的最佳選擇。

在這一點上,有一個人不如王翦,他就是白起,同樣是秦國的武將,爲秦國立下無數戰功,卻落到一個被賜死的下場。白起的實力和名氣不比王翦差,但他行事風格過於高調,最後的下場令人唏噓。

王翦作爲四朝元老,懂得伴君如伴虎,在功成名就時全身而退,確實是一個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