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仁宗不是個明君嗎?爲什麼說他是大宋開始衰落的起點?

宋仁宗不是個明君嗎?爲什麼說他是大宋開始衰落的起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宋仁宗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隨着影視劇《清平樂》的播出,許多人開始對宋仁宗和他所統治的時代感興趣,《清平樂》的簡介說宋仁宗苦心經營創造了一個盛世,加之網上對宋仁宗的評價多是讚揚之語,似乎宋仁宗創造了一個太平時代,是一個有道明君。

然而從歷史文獻來看,宋仁宗僅僅只是一個守成之君。他在位期間四十二年,宋朝的西北邊境遭受西夏的猛烈打擊,被迫賠款求和,同時宋朝在東北邊境也被逼增加給遼朝的歲幣;宋朝內部的農民起義頻頻發生,上層官員黨爭已經初見端倪;最爲重要的是宋朝的“三冗”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而唯一的改革“慶曆新政”也在宋仁宗本人的默許下宣告失敗。這一時期大宋帝國呈現全面衰落的跡象。

宋仁宗不是個明君嗎?爲什麼說他是大宋開始衰落的起點?

內憂:財政危機

北宋時期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危機,《宋史 食貨志》記載:皇祐元年,入一億二千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四,而所出無餘。宋朝的稅收看似很多,但在實際上都用於國家的財政支出,通俗講就是國家沒有存款。要知道財政沒錢意味着北宋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國家根本無力處理,那麼政權的滅亡就指日可待。

財政危機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北宋本身的“三冗”問題。三冗指代的是北宋的冗官,冗兵,冗費。

1.冗官

冗官指代的是宋朝龐大的官員數量,在宋代官員分爲官和吏,由少量的官員和大量的吏員組成。宋代的官員數量十分多,多到什麼程度呢?宋真宗年間官員9785人,宋仁宗年間官員增加到17300人。吏員有多少呢?宋真宗時期,有人上言要求裁撤吏員195000人,宋仁宗時代的吏員隨着官僚的增加應該更加龐大,按照宋真宗時期的比例推算,宋仁宗時期吏員約有40萬。而宋仁宗時期的人口不過大約是5000萬人或6000萬人

那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官吏呢?主要原因是宋代皇帝維持家天下的需要。於是在行政設計上就有四個指導因素。

爲防止宰相權重。分設政事堂掌握行政權、樞密使掌握軍事權、三司使掌握財政權。分割中央官員的事權。將官員分爲官、職、差遣三種,也就是一個官職在名義上有三個人做,實際上只有一個人被差遣在做。剝奪地方官的權利,防止地方割據。把州郡的財政,軍隊,行政分割開,收歸中央所有。又設置通判牽制地方官,還有轉運使等官員監察地方官。籠絡官員的恩蔭制流行。所謂恩蔭就是官員可以讓自己的親屬當上一個小官,在宋代大批中高級官員可以恩蔭自己的子孫,甚至還可以推薦自己的親友,皇帝以此來籠絡中高級官員。在這四個指導因素下,北宋的官僚機構暴增,官員數量也隨之增加,而且大批官員屬於閒散人員,沒有事情可做。龐大的官員數量卻需要國家的稅收來奉養,成爲國家財政的一大支出。

宋仁宗不是個明君嗎?爲什麼說他是大宋開始衰落的起點? 第2張

2.冗兵

冗兵是指代宋朝龐大的軍隊數量。宋朝國家的錢糧依託於東南的漕運,因爲東南是國家的財富來源。所以宋朝選擇定都於漕運中心汴梁。但是汴梁城就在華北平原,根本無險可依,加之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遼朝的對於宋朝的威脅十分大。於是宋朝必須設置龐大的軍隊保衛京城,都城的禁軍成爲了宋朝對於遊牧民族的新“長城”,同時龐大的禁軍也是對於地方勢力的威懾。

這也是宋真宗、宋仁宗時期,禁軍開始大規模增兵的原因之一。但從數據看,禁軍的數量是迅速增加,宋太祖時期禁軍不過20多萬人,宋仁宗慶曆年間就增加到120多萬。這是爲什麼呢?

宋朝會在災荒時大規模招募災民和流民進入軍隊,以防止農民大規模起義,毀滅國家。“內外相維”的原則。宋夏戰爭和遼朝的威懾,使得宋朝的邊疆地區開始大規模招募部隊進行作戰,爲了防止中央空虛,汴梁也要增兵。這使得宋朝的中央禁軍數量規模堪稱中國歷史之最。數目龐大的軍人不事生產,全靠國家的軍費養活,這使得國家的財政惡化。

宋仁宗不是個明君嗎?爲什麼說他是大宋開始衰落的起點? 第3張

3.冗費

冗官和冗兵直接使得國家財政發生危機,但是宋朝還有冗費問題,也就是給予官僚和軍隊的鉅額賞賜和俸祿。

宋朝皇帝爲了軍隊和官僚對皇帝不發生反抗,給予軍隊和官僚的中上層極爲優厚的俸祿。宋代官員的俸祿除了官俸之外,還有政府給予的其他補貼,比如職田、職錢、公使錢、添支錢等等。舉一個例子,宋朝從五品的中散大夫,假如有差遣在身,就可以獲得料錢45貫,春冬綾5匹,絹17匹,傔人餐錢35貫,在京城當官有職錢30貫,出任地方官有10頃職田。此外還有皇帝給予官員的賞賜,這種賞賜就是大規模向官員發放錢財。宋代每三年舉行一次郊祀,舉行郊祀時文武百官會得到皇帝的鉅額賞賜,除了郊祀還有其他的祭祀,都要給予賞錢。

如此鉅額的賞賜都是來自對農民的剝削,而且用處根本不大,大批官員在高額俸祿下,照樣貪腐。

冗官、冗兵、冗費導致了國家機構的臃腫,而財政養出來的官員和軍隊卻沒有任何事情幹,就變成了國家財政的嚴重負擔。在宋仁宗時期三冗已經變成了國家的危機。

外患:宋夏戰爭

宋夏戰爭起始於西北党項人的獨立。党項人的獨立戰爭起始於宋太宗時期,在宋真宗時期党項人已經割據一方,不過在明面上向宋朝稱臣而已。在宋仁宗時期,党項族的首領李元昊登基稱帝,引起了宋朝士大夫和皇帝的反感,宋夏戰爭也由此開啓。

而宋夏戰爭的爆發主要有兩點原因:

西夏的國力增強,西夏在西北邊境逐漸吞併寧夏和河西走廊,領地大爲增強,而且還得到了遼朝的扶持。這使得李元昊野心膨脹,想要攻打宋朝。北宋王朝武備廢弛、財力枯竭、呈現衰落痕跡,這使得西夏迫切希望打擊北宋獲得利益。在1034年,李元昊就在宋朝邊境發動小規模騷擾。從1040開始,宋朝和西夏開始大規模作戰。但是三次大戰,三次慘敗。

宋仁宗不是個明君嗎?爲什麼說他是大宋開始衰落的起點? 第4張

1040年宋夏爆發三川口之戰。起初西夏李元昊假意和宋朝鄜延路主帥範雍通好,隨即突然率領軍隊攻破金明寨,直接圍攻宋夏邊境的延州。範雍派劉平、石元孫、黃德和、万俟政、郭遵帥一萬人前去救援,宋軍至三川口,遭遇李元昊的埋伏,宋軍本來力戰,結果黃德和臨陣脫逃,宋軍大敗。

1041年宋夏爆發好水川之戰。三川口大敗後,宋朝以夏竦爲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負責鄜延路,三人負責防禦西夏。1041年,李元昊再度南侵,韓琦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負責抵禦李元昊,李元昊故意誘敵深入,結果任福中計,帶着軍隊來到好水川,被埋伏於此的西夏軍隊攻擊,宋軍慘敗。

1042年宋夏爆發定川寨之戰。好水川大敗後,宋朝再度改變關中格局,將陝西分爲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以便防禦西夏。在1042年,李元昊再度南下欲求一舉攻下關中。他的首攻目標是涇原路渭州,當時葛懷敏負責防禦,結果葛懷敏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定川寨,西夏軍截斷水源,一舉擊垮宋軍,宋軍再度大敗。

宋軍連續在野戰敗於西夏,並不是西夏有多麼強大,西夏當時人口不過幾十萬,核心地域不過銀、夏、綏、宥四州加河西走廊,李元昊由於國力弱小,每次出兵基本上都是舉國和宋朝相爭,如此弱小的國家能夠三次擊敗宋朝,迫使宋朝接受和議。原因在哪裏呢?

宋朝執行守內虛外的國策。從宋太宗時期就已經如此,對外戰爭對於君主的統治毫無用處,反而武將專權能夠使得國家顛覆,於是北宋皇帝對於邊防根本不重視,因爲澶淵之盟證明可以“買”和平,就沒有必要讓武將帶兵作戰以防止武將專兵。宋朝對於武將的限制。宋仁宗時期一路(地方區域)的部署、鈐轄,都監都有十幾員,本意是限制武將的權利,結果使得武將領兵遇事還得和這些人商量,很容易作失戰機。而且爲了防止武將在邊境帶兵時間過長,宋朝一年就要更換統兵的武將三到五人,造成“將不知兵,兵不識將”。這種軍隊如同烏合之衆,如何能有戰鬥力。宋軍的質量極爲低劣。宋朝民諺:“好男不當兵”。宋軍的來源有三種,分別是:災荒時期的饑民,充軍的罪犯,強徵的平民。再加上士兵訓練根本不得體,《長編》記載,宋朝騎兵能拉的弓只有五、六鬥,騎馬射箭的距離不過十步到二十步。一個300到500人的指揮(軍事單位)能夠作戰的只有一百多人。這樣的軍隊能夠作戰嗎?宋仁宗大肆削減裝備,以陝西的戰馬爲例子,馬匹作爲騎兵的必備品,也是野戰部隊的運輸工具。在宋真宗時期,陝西買馬四萬匹,宋仁宗登基後削減戰馬,以至於康定年間,陝西只7000多的馬匹,軍隊馬匹奇缺,根本無法進行野戰。所以宋軍的失敗已經是必然,這樣的軍隊和西夏的軍隊根本沒有辦法作戰。但是西夏的國力弱小,無力與宋朝進行消耗戰。雙方纔會接受和議。宋夏的和議結果是西夏李元昊名義上向北宋稱臣,但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可以說宋夏戰爭把宋仁宗時期宋朝的虛弱一面表露無疑。

宋仁宗不是個明君嗎?爲什麼說他是大宋開始衰落的起點? 第5張

兵變和起義:飽受欺壓的百姓和士兵

三冗問題,宋夏戰爭的消耗,以及給西夏和遼朝的歲幣。這三項所需的錢財都迫使宋朝加重自耕農的賦稅,而宋朝自耕農又會受到來自地方豪強的壓迫,這些豪強實行土地兼併,把自耕農變成佃戶,他們又不用向國家繳稅,使得國家稅收減少。於是國家向剩餘的自耕農徵收賦稅,導致自耕農逃亡,豪強繼續兼併土地,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在沉重賦稅下的農民生活狀況怎麼樣呢?宋仁宗時代的歐陽修在自己的《原弊》記載到: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爲餓殍。此甚可嘆也!意思是說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大部分收歸國有,能夠吃上糧食的時間只有幾個月,有時候還要吃糠、橡實、菜根以求活下去,一旦不幸遭遇天災,基本上都餓死路邊。

如此形勢自然會激起民變,但宋朝的統治者也有辦法,宋朝政府在災荒時把強壯的男子招募進入軍隊,留下老弱婦孺繼續勞作,這樣沒有青壯年男子就不會成爲民變的主力,那麼民變即使發生也可以輕易鎮壓。但是民變的根基——沉重的賦稅存在,這使得宋仁宗時代農民起義不斷。

另外還有一種起義就是軍隊的兵變,而這種兵變通常和農民相結合形成聲勢浩大的起義運動,宋代的士兵地位比普通百姓還低,通常招募的士兵都要在臉上刻字,以此作爲羞辱。而且軍隊的長官可以任意使用士兵,比如讓士兵爲自己謀取私利,或者給達官顯貴修築府邸。最爲重要的是部隊長官剋扣士兵的俸祿,更有甚者向士兵借高利貸以此剝削士兵。在種種壓迫,士兵也不堪忍受要發動兵變。

宋仁宗規模比較大的農民起義和兵變有王倫領導的沂州起義、張海領導的京西,陝南大起義、邵興起義、王則起義,其餘的小起義不知道有多少。正如歐陽修在《再論置兵御賊札子》感慨道:“今盜賊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天下禍患,豈不可憂。”

憤怒的百姓像一把野火在大宋朝的底層燃燒,而宋仁宗的選擇是鎮壓起義和免除一些賦稅,但是這些措施對於當時的宋朝根本沒有任何用處。

宋仁宗不是個明君嗎?爲什麼說他是大宋開始衰落的起點? 第6張

結語:短暫的新政,失敗的帝國

慶曆新政之所以放到最後,因爲這根本不叫作新政。慶曆新政持續的時間不到一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主持改革,提出了十項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僅僅是針對吏治和武備,賦稅,恩蔭做出改革,就遭到官僚集團的集體反對,1044年六月夏竦陷害富弼,迫使范仲淹離職,改革基本宣告失敗。

范仲淹等人憂心國事,但是官僚集團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們在“三冗”中取得了大量的錢糧,他們爲什麼要支持改革剝奪自己的利益?宋仁宗本人的改革意願也不大,畢竟“三冗”雖然危害了百姓和國家財政,但是自己的統治依舊穩固,這纔是硬道理。

慶曆新政只是北宋時代的一個縮影,大宋帝國的內憂外患始終沒有解決,農民起義不斷髮生,這些問題總要解決,慶曆新政之後是王安石變法,但是王安石的變法也是沒有成功。這意味着大宋帝國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那麼宋朝就像空中樓閣,他沒有根基,只要輕輕一推就會倒下。

西夏人由於國力弱小隻能佔據宋朝的西北邊境,那麼當人口數量更多和武力更爲強大的金人來襲,北宋的滅亡已經是必然,而這一切在宋仁宗時代早就註定,這個時代是大宋帝國衰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