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唐曾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爲什麼會淪落到亡國的地步?

南唐曾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爲什麼會淪落到亡國的地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南唐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顯德年間,後周崛起,周世宗一統中原的雄心令衆朝廷聞風喪膽,南唐皇帝李璟卻主動叫板周世宗。一代英主周世宗對南唐連續三次用兵,南唐丟失掉半壁江山,李璟皇帝由此變成了李璟國主。李煜即位後,不諳政事的他,想到父親曾經被後周暴打,便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他遵從苟且偷生的國策,通過連年納貢,勉強維持着南唐國主的地位。隨着趙匡胤的崛起,鄰國的淪陷,南唐已經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曾幾何時,有實力統一華夏的南唐爲什麼會淪爲這般地步?

這還要從李璟說起。

1、李璟的冒失

李璟繼位之後,頭腦有些發熱,“自以唐子孫,慨然有定中原、復舊都之意”。他全然忘記了他的父親李昪臨死之前交代的“守成業”、“交鄰國”、“保社稷”的告誡,不顧滿朝大臣的反對,悍然對鄰國用兵,結果非但沒能開疆擴土,反而極大消耗了南唐的國力,南唐便從此開始由盛轉衰。李璟開疆失利,損失慘重,於是發出懊悔的聲音:“兵可終身不用,何十數年之有!”

南唐曾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爲什麼會淪落到亡國的地步?

此時的天下大勢:南唐衰落、後周則崛起;李璟心有餘悸、周世宗卻雄心壯志。一代英主周世宗已經邁開了一統天下的步伐,由盛轉衰的南唐首當其衝。周世宗三次親征南唐淮南,南唐失去了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李璟欲哭無淚,由威風赫赫南唐皇帝成爲南唐國主。

李璟戰敗之後,失去的領土被中原王朝納入版圖,中原王朝的疆域推進到長江一線。南唐的都城金陵與江北只有一水之隔。南唐的君臣都很清楚,雖然此時中原沒有渡江南下,但若到時機成熟之際,南唐都城金陵根本沒有辦法招架。此刻,李璟有了遷都的想法。

2、來自趙匡胤的恐嚇

趙匡胤稱帝后,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舉兵叛亂,他清楚自己無法抵擋趙匡胤大軍,“遣使求援於唐,唐主不敢納”。只留下李重進孤身一人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等待着趙匡胤的到來。趙匡胤平定李重進叛亂後,李璟立即派遣使者前去犒師。

雖然李璟表現十分親近,但趙匡胤仍然耿耿於懷。因爲趙匡胤清楚,李重進一向與南唐互通有無。雖然此次戰爭南唐並沒有插手,但趙匡胤仍然決心趁此機會,給南唐一點顏色瞧瞧。於是便:“上使諸軍習戰艦於迎鑾”。

南唐曾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爲什麼會淪落到亡國的地步? 第2張

趙匡胤突如其來的水上軍事演習收穫了意外之喜。南唐國主李璟被嚇破了膽,更加認識到了金陵作爲都城存在的危險,在南唐上演瞭如此般一幕。素來缺乏主見的李璟,在遷都問題上表現得異乎尋常的堅決,在朝堂內外一片反對聲中,毅然決然遷都洪州(今江西南昌)。

3、短命的都城

李璟當初謀劃遷都之時,看中的是洪州“居上游而制根本”的地理條件,在這裏他可以養精蓄銳,實行退縮防線的戰略,憑藉長江有利地形以及南唐水師優勢,等待時機即可。依當時的南唐局勢,這是一條不錯的權宜之計。然,南唐這次遷都,異常倉促。

首先,李璟遷都洪州時,並未來得及對洪州進行大規模修繕營建。洪州目前太過於狹窄,李璟行動又過於倉促,宮殿府庫、軍營官署不及金陵的十分之一,羣臣無處容身、無法立足,因此叫苦聲連連。

其次,南唐官員向來享受生活,他們吃不了苦,日思夜想金陵的繁華,根本無心與李璟共患難,他們總是抱怨洪州的簡陋與生活的艱苦,時間一長,就連李璟也心生悔恨。“宮府營署,皆不能容,羣臣日夕思歸,國主悔怒”。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在戰敗的屈辱與遷都的抑鬱中離世,他的兒子李煜即位。李煜直接帶上滿朝文武返回金陵,洪州這個短命的國都僅僅三個月就被廢棄了。洪州都城的廢棄,標誌着南唐以洪州爲據點,以圖東山再起的策略被廢除。那麼,剛即位的李煜又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挽救這個岌岌可危的南唐呢?

南唐曾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爲什麼會淪落到亡國的地步? 第3張

降低身份,委身求全

南唐皇帝的身份在李璟的時候就丟失掉了,李煜即位後的職務是南唐國主。面對日益強盛的宋朝,南唐徹底放棄了大國之尊:在名義上自降身份,小心翼翼侍奉大宋王朝;每年向大宋進大量貢奉,維持南唐國主地位。他不斷調整自己的身份、不斷降低自己的級別,不斷放棄自尊,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公文類別的變化

“奉表陳紹襲之意。若曰稍易初心,輒萌異志,豈獨不遵於祖禰,實當受譴於神明”。李煜回到金陵即位後立即派遣使者向宋太祖趙匡胤彙報南唐最高權力的轉移,並一再申明南唐甘願臣服於大宋,併爲此立下了毒誓,若懷有不軌之心,必遭天譴。

宋太祖看到這樣的話自然是高興異常的,立即下詔安撫。從李煜此次上表開始,書已經改爲詔,這個變化是有深刻意義的。“書”的形式在古代往往代表了平等,而“詔”則表示帝王向下級發佈命令,是一種上下級關係使用的公文樣式。

李煜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以上是南唐對於大宋之間公文樣式的變化。李煜即位初期,對內依然沿用“詔書”的公文形式,意思是在南唐的地盤上皇帝依然是李煜。隨着宋朝大一統腳步的加劇,李煜深感恐懼,爲了最大程度減輕宋太祖趙匡胤對自己的猜忌,對內採用了“教”的公文形式。

2、稱謂的變化

周世宗時期對南唐進行了三次討伐,李璟失利,江北之地歸於周世宗。在周世宗與南唐書信來往之間,南唐皇帝已經消失了,“但呼國主而已”。李璟由於失敗已經由皇帝成爲了國主。國主雖然沒有皇帝聽起來霸氣,但好歹沒有指名道姓,說明這個稱號還是有一定的尊重意味。

“國主”這個稱號到了李煜後期,就像是一塊“燙手的山芋”,李煜整天都在爲這個稱呼提心吊膽,三番五次上表請求稱名,“唐主上表乞呼名,召不允”。971年,李煜親眼看着南漢在趙匡胤的武力下消失。夕陽西下,李煜彷彿看到了走向末日的南唐,他再一次乞求稱名,而這一次趙匡胤爽快地答應了他。

南唐曾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爲什麼會淪落到亡國的地步? 第4張

3、禮制的變化

紫袍見宋使“國主始易紫袍見使者,使退,如初服”。衆所周知,黃袍是皇帝的象徵,使臣面見皇帝時,一般要行禮節面見皇帝。而到了李煜這裏,爲了南唐能夠生存,爲了減輕趙匡胤對自己的猜忌,李煜面見大宋使臣時,會脫掉黃袍換上紫袍,以表示對大宋王朝的尊敬和臣服。待到大宋使臣退去後,李煜才換上自己的黃袍。

宮殿除鴟吻鴟吻是宮殿上的一種有象徵意義的裝飾。相傳鴟吻是龍的兒子,漢武帝時期塑造其形象放置於宮廷的殿角、殿脊之上。由於漢武帝在古代皇帝眼中亦是偉大的象徵,鴟吻被沿用下來,成爲象徵皇帝威嚴的一種裝飾。

李煜對這些細節處理的非常到位。當大宋派使臣前來時,他會命人將鴟吻取下,他極力避免宋太祖趙匡胤對他產生的誤會,不想惹麻煩上身,等到宋使走了之後,他再命人將鴟吻裝回去。南漢在鐵騎下消失後,李煜再也不用這麼麻煩了。

“後主立,遇宋使至,則去之,使還復設,至是,遂去不復用”。

後漢的滅亡給李煜造成的心理陰影可想而知,李煜被宋太祖趙匡胤徹底嚇倒,將鴟吻拆除掉,再也不復用。

4、國號的變化

971年,李煜派遣他的弟弟李從善朝貢大宋。李煜上表,將唐國主改爲江南國主,唐國印改爲江南國主印。李煜非常自覺地去除了自己身上所謂的南唐皇帝身份,此舉表示南唐再也不是一個以李煜爲首的獨立國家,而是依附於大宋王朝之下的附屬。

南唐曾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爲什麼會淪落到亡國的地步? 第5張

5、官府、官號的變更

李煜在江南官府、官號的變更舉措是在南漢滅亡之後,如驚弓之鳥般的李煜不僅做出了上述行爲,爲求生存,他又進一步加速了相關名號的變更。將尚書省改爲司會府,御史臺改爲司憲府,翰林書院改爲修文館。同時,將江南所有分封諸王都降一級爵位。

以上行爲看似務虛,實則一點都不虛假。李煜是放棄了帝王的尊嚴,目的就是爲了能夠生存下去,並且李煜在務實方面表現確實也很賣力。

“煜每聞朝廷出師克捷及嘉慶之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即更以買宴爲名,別奉珍玩爲獻。吉凶大禮,皆別修貢助”。由此可見,李煜真可謂是挖空了心思窮盡一切手段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機會,表現自己的忠心。

以不動應萬變

李煜的全面妥協還表現在對臣下軍事行動建議的斷然拒絕。

一、拒絕盧絳攻打吳越的建議

盧絳是江南的沿江巡檢。此人軍事才能以及目光所長我們可以從史書中窺知一斑:“招募亡命,習水戰,屢要吳越兵於海門,獲舟艦數百”。他一手組建新軍進行水上訓練,用這樣的一支軍隊多次大敗吳越於海上,繳獲吳越戰船數百艘。

在南唐形式岌岌可危時,盧絳向李煜建議:“吳越,仇讎也。他日必爲北朝鄉導,掎角攻我,當先滅之”。然而此時的李煜對大宋採取全面臣服的策略,吳越又是大宋的附庸國,他認爲此舉只會加速南唐的滅亡,便斷然拒絕了盧絳的提議。

二、拒絕林仁肇收復江北失地的建議

林仁肇是南唐名將,他的名字令宋太祖趙匡胤都畏懼三分。他曾祕密向李煜上表,請求派兵收復長江以北的舊日國土。他知道李煜十分懼怕趙匡胤,用自己的忠心做出了最壞的打算。“兵起之日,請以臣舉兵外叛聞於宋朝,事成國家享其利,敗則族臣家,明陛下無二心。”

事已至此,李煜仍不敢有所作爲,考慮到一旦失利國家軍事兵力則大大縮減,不敢冒險的李煜拒絕了林仁肇的提議。

小結

李煜爲什麼會一再退讓、委曲求全呢?

南唐曾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爲什麼會淪落到亡國的地步? 第6張

李煜無論在名分上或是物質、軍事上,對大宋王朝卑躬屈膝,唯命是從,不敢有絲毫懈怠,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委屈自己以求得江南的存在。他的所作所爲是在告訴趙匡胤,名義我可以不要,尊嚴我可以放棄,只要能讓我保住祖業就可以了。

但是趙匡胤大一統的決心是不會因他而改變的。歸根結底,李煜的所作所爲也不過是在垂死掙扎罷了,他只能做到延長南唐存在的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