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隋煬帝的功績都是利在千秋的,史官爲何卻着重描寫他的殘暴?

隋煬帝的功績都是利在千秋的,史官爲何卻着重描寫他的殘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古代歷史,正應了那句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次的"合"都會誕生一個蓋世英雄。因爲分容易,合很難。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煬帝的功績都是利在千秋的,史官爲何卻着重描寫他的殘暴?

歷史上真正做到把整個華夏合到一起的朝代,有兩個。一個秦朝,始皇帝嬴政一口氣滅了六國,結束了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還有一個就是隋朝的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西晉後長達四百多年的分裂時期。

隋文帝楊堅趕走突厥,滅掉南陳,一統華夏,雄才大略自不必說。但是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卻被扣上了"史上最殘暴帝王"的大帽子,被後世的歷史學家各種批評。說他暴君,倒不是因爲他像紂王那樣喜歡花式折磨人,而是他勞民傷財地做了些大項目。

一 遷都洛陽,建立了最大的城市

隋煬帝的功績都是利在千秋的,史官爲何卻着重描寫他的殘暴? 第2張

隋文帝以大興城爲國都,等他兒子楊廣一上位就給否了。他動用了百萬人,用時一年零兩個月,就把洛陽建成了一座綿延二十七裏的超級大城。洛陽城居於關中、江南與河北的中心,而這三個地方正是原來各自爲戰的三個國家。洛陽城成爲了三地文化、經濟的交流中心,使得三大板塊牢牢結合在一起,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二 南北貫通,京杭大運河

自古以來,江南從來都是華夏最富饒的"魚米之鄉"。而華北地區相比起來就遜色很多。爲了提高華北的生產力,也爲了華北和江南更便利的交通和運輸,建成東都洛陽之後,隋煬帝又做了一個大決定,他大手一揮,又是百萬人同時上崗——開挖京杭大運河。南北之間,地形複雜,困難重重。可全長近兩千公里的大運河僅用時六年就完全竣工。大運河連接了江南、洛陽和涿州(今北京),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比蘇伊士運河長16倍)連接了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系,爲中國的南北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筆者以爲,這兩個超級工程,之所以被人詬病,是因爲勞民。建城一年,挖運河6年,這是何等的速度!至於勞動人民是否真的像史官所說的"累死的人不計其數",也是值得商榷的。建城主要就是平地基修路建房,挖運河也是在自然水系的基礎上開挖。古代並沒有像樣的照明設備,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照比現在社會的工作強度都要差一大截。怎麼就一定會死那麼多人?別忘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已經證實了,秦始皇修長城,壓根就沒有大規模死人。

而這兩個工程,也都體現了楊廣深遠的戰略眼光。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項目。東都洛陽建成之後的朝代,除了異族特別強大(成吉思汗那種)或者皇帝特別昏庸的(老趙家那幾位)出過幺蛾子,華夏地區就再也沒有分裂過;華北地區的經濟實力也因爲京杭大運河變得越來越好。這也說明了楊廣並不是無能的皇帝。說完有些爭議的,再說說公認的利民之舉。

三 科舉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隋煬帝的功績都是利在千秋的,史官爲何卻着重描寫他的殘暴? 第3張

在隋朝以前,官員的選拔有兩種:一種是西漢時期由"中央特派員"到地方選拔當地人才,舉薦至朝廷的察舉制,一種是曹魏後期完全由家族世襲的九品中正制。這兩種制度都有很大的侷限性,阻擋了太多有學識有能力的寒門學子。

在登基的第三個年頭,隋煬帝開始了對官員選拔的改革:開設進士科,允許各地學子參加,讓學子自擬論文,以論時政。通過考試的學子名爲"進士"就是"進受爵祿之士"。雖說此時制度並不十分完善,但是打破了門閥士族對官位的壟斷,讓關鍵的崗位上有更多有能力的人,是很重大的一種革新。從此科舉制成爲了封建王朝選舉能人最基本的方式,就連現在的高考都有那時的影子。

分裂了五百多年,隋朝的皇帝們要把完全剝離的國土拉到一起,還要把分散的民心聚在一起。這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有領導者有着開闊的眼界和大局觀。隋煬帝的浩大工程和科舉改革都是功在千秋的,爲什麼史官卻要着重描寫他的殘暴呢?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細思極恐,夏朝的桀,商朝的紂,包括秦始皇,遙遠的末代皇帝們都被史官說成殘暴無比的皇帝。也許這樣的說法,能讓篡位的人成爲"正義之師"。因爲像司馬家那樣的竊國者,已經成爲了讓人不齒的存在。筆者寫到這裏,突然對司馬家有所改觀,因爲他們畢竟尊重歷史。而周武王、李淵等人的功績,也要在我心中打上問號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