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謀士出謀劃策時,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麼?

古代謀士出謀劃策時,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謀士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今,最聰明的提建議方法,從來都不是直奔主題,而是提供多種備選方案,原因只有一個:在吃不準領導心思的情況下,最好別過早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以免給自己貼上喧賓奪主、替上級做決定的標籤。

更何況,由於雙方所處位置的不同,謀士眼中的上策,放在領導的視角來看,大多不一定最佳。

結合正反面的例子,咱們會有更直觀的理解。

當初商鞅見秦孝公的套路,其實跟上中下三策有些類似。秦孝公發佈的求賢令中,要求很簡單:“能出奇計強秦”。商鞅聞訊趕來後,通過賄賂寵臣景監得到了被秦孝公面試的機會

但此時他面臨着一個難題:秦孝公年紀輕輕、上任不久,其性格如何、喜歡哪種爲政風格,估計秦國人都摸不清楚,更別提外來戶商鞅了。如果貿貿然直接拋出自己激進的法家思路,輕則可能會被當場轟出去,重則也許會像公叔痤給秦惠王提的意見一樣:“如果不能用他,就殺了他”。

因此,出於穩妥起見,商鞅採用了循序漸進、逐步試探的辦法。史書稱,商鞅先後見了秦孝公四次,每次進獻的方案都不一樣:

古代謀士出謀劃策時,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麼?

前兩次,提的是“帝道”、“王道”,即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的禮樂、仁政,可以理解爲儒家的觀點。當時,這種理念雖沒多少人真的使用,但由於“政治正確”、聽起來比較冠冕堂皇,講出來起碼沒什麼道德風險。

但秦孝公卻聽得呵欠連天:這些觀點本身沒啥問題,但要真的起效,起碼得個百八十年,誰耗得下去啊?老生常談、毫無新意,差評。完了他還把景監痛批一頓:你給我推薦的這是啥玩意兒!

但商鞅反而竊喜。緊接着他提出了“霸道”,即春秋五霸稱雄時常用的路子,這回秦孝公略有興趣,但還是不過癮:見效還是太慢了!

這時商鞅才終於放下心來:眼前的這位年輕人,看來確實是一位沒有陳腐思想束縛、銳意進取、極端務實的功利主義者,他這才終於祭出了自己的真實方案:見效快但卻極端嚴苛、幾乎驚世駭俗的全方位法家理念。

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秦孝公“大悅”,立即讓商鞅參與處理國政,沒多久委託他全權負責在秦國推行變法。

其實,對於商鞅四次會見秦孝公這事,筆者高度懷疑是藝術加工手法,前兩次既然已經很不滿意,爲啥秦孝公還願意接連見第三、次面?在同一場會面中,連續扔出四種觀點,這才更合乎情理。

而直接拋出上中下三策的案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有兩起。

一是三國時龐統給劉備擬訂的取益州之策:

上策是挑選精兵、日夜兼程偷襲成都;

中策是設計拿下扼守要地的楊懷、高沛,奪其兵馬,其後穩步殺向成都;

古代謀士出謀劃策時,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下策是退還白帝城,與荊州成掎角之勢、慢慢磨死劉璋。

其中,下策顯然就是湊數的:既然已經打草驚蛇,還想跟佔據地利的劉璋打消耗戰?自尋死路;

上策則屬於軍事冒險,攻城戰向來不容易,何況要捨棄輜重、設備,輕兵突襲城堅壁固、大局穩定的成都?搞不好會被人包了餃子,後來劉備攻打雒縣幾乎耗時一年,就證明了這一點。劉備戎馬一生,雖然無數次被人擊敗,但從未被擊倒,靠的就是穩妥、務實的風格。

因此,龐統之所以大費周章列出三種方案,實際上內心已經有了心儀的規劃,只不過他不想讓劉備誤以爲,自己是要教他做事。各種方案都有,運籌帷幄、拍板定奪的是領導您。

另一起,就是李密給楊玄感擬訂的造反路線圖。

公元613年,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在黎陽監運物資的禮部尚書楊玄感趁機謀反,事先找來了自己平日裏刻意結交的李密出謀劃策。李密很快提出了上中下三種思路:

古代謀士出謀劃策時,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上策,率兵北上,扼守隋朝遠征軍的退路,與高句麗前後夾擊,逼迫楊廣彈盡糧絕後舉手投降;

中策,關中四塞、易守難攻,物資富饒、自成一體,秦、漢以及北周都是依託這裏兼併天下。因此,不如趁天子外出、直殺關中,而中原此時已動盪不安,失去根本的隋煬帝將毫無競爭力;

下策,就近拿下東都洛陽。

很顯然,出自關隴貴族後裔的李密,本意就是中策,後來李淵太原起兵後,幾乎完全採用了這一思路。但坑爹的楊玄感偏偏選了下策,他的小算盤是綁架東都朝廷官員的全家老小,脅迫衆人站在他這一邊。

後來的走向證明,楊玄感給自己挖了個坑,眼看面臨被各路平叛軍隊圍剿,他才忙不迭的向關中進發,結果半路被人忽悠攻打弘農宮,最終被屈突通、宇文述、來護兒追上胖揍而死。

看來,上中下三策的套路並不是隨時都行得通,還要看自己面對的領導是誰。

但如果不給領導多種備選方案、直接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可能是啥後果?這裏有個大家熟悉的案例。

官渡之戰前,謀士田豐堅決反對袁紹南下與曹操決戰,而是主張依靠絕對優勢實力,以精兵襲擾之術,拖垮身處四戰之地的曹操。

古代謀士出謀劃策時,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他甚至還用這句話嚇唬袁紹:“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即:你要是不聽我的萬全之策,反而冒險去決戰,如果輸了,世上可沒有後悔藥吃。

我們姑且不說袁紹這人是不是真的很小氣,實際上,面對部下這種幾乎赤裸裸的威脅,沒幾個領導能忍氣吞聲。後面的結果咱們也知道了,袁紹在敗回的路上說:“我沒聽田豐的話,果然輸了,這傢伙一定會嘲笑我。”於是,田豐卒。

假如田豐不要那麼耿直,也裝模作樣的提出上中下系列三策,全面羅列出各種方案的利弊,並且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設爲中策,這樣的話,即使袁紹還是選擇了南下決戰,即使最終還是輸了,但田豐八成不可能有啥性命危險:我列所有可能、領導拍板決定,輸了你好意思找我麻煩?

從古到今,人性都一個樣,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體現出自己能把領導看透,更別試圖去教領導做事。過於真實,也許不那麼受歡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