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探索劍的起源與沒落,爲什麼劍會成爲文人所好呢?

探索劍的起源與沒落,爲什麼劍會成爲文人所好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劍,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酒與劍一直以來都是士子文人所不能忘卻的物品,酒能解憂亦能忘愁;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更是道盡了酒之妙用。自然酒一向是文人的愛好,喝酒更是成爲了消解愁悶苦惱的不二之選。但在論酒之時也能發現文人士子的另一愛好,那就是佩劍。尤其是在唐代時佩劍更是成爲文人所屬,如詩仙李白就好此道,在《上安州李長史書》中李白說“孤劍所託,悲歌自憐,迫於,席不遐暖”;又如李白在《俠客行》中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那麼爲什麼劍會成爲文人所好呢?

劍本兵器,而且歷史悠久,早在炎帝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劍的記載,同時到了商朝時期則是出現了確切的記載。隨着青銅鑄造的不斷髮展,劍更是逐步登上舞臺,成爲了一種尋常可見的武器。但是要論其發展,則要說到春秋末期作戰方式的演變。春秋時期作戰多爲車戰方式,一輛戰車共配備三人,其中一人持弓負責射擊,一人爲車首,負責駕馭,一人爲甲首負,帶着長矛或戈,主要負責近戰和掃除障礙。

探索劍的起源與沒落,爲什麼劍會成爲文人所好呢?

因此車戰影響下劍的作用並不大,因此這時候的劍屬於裝飾物,只是作爲一種身份象徵的配飾出現。這也是爲什麼在春秋時期劍的長度多爲十幾釐米的原因,看起來更像是刺客所使用的利刃,而非秋風蕭瑟下,俠客所用的長劍。真正造成劍作爲軍事使用的原因是步兵逐漸成爲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作戰羣體,吳越兩國地處湖泊、丘陵地帶,車戰的機動性和操縱都不如步兵來的實在,因此作戰方式的改變也讓武器出現了變化,這時候劍則成爲了最好的選擇,而這也促進了劍的發展。故而劍到了春秋末期以後長度增加,如考古所發現的秦劍,長度達到了八十釐米。

劍的落寞

談完了劍的起源,則需要了解劍的沒落,這也和後世文人頗好佩劍的現象有所掛鉤。春秋到西漢時期,劍一直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秦末漢高祖的斬白蛇起義所用是劍,鴻門宴上項莊所舞是劍,同樣韓信胯下之辱一樣是佩劍。所以這時候的武人佩劍是一種風尚,劉邦是“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可見劍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同樣漢樂府之中《陌上桑》寫道“腰中鹿廬劍,可值千萬餘”,更是凸顯了劍對武士的重要性。而古代帝王多有佩劍之風,如秦始皇佩劍,在荊軻刺秦時期因劍太長而拔不出來。亦或者是項羽學劍而不善始善終,都說明了劍乃地位之象徵和區別於他人的一種裝飾。《賈子》中更是提到“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這都佐證了劍乃古代的熱門兵器。

同樣劍還有百兵之君的美譽,這也和劍的使用方式有關,劍輕盈且便捷,攜帶方便又輕巧好用,同時戰鬥擊法又多種多樣,因此纔有瞭如此美譽。但在西漢之後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漢武帝時期遠征匈奴,劍不如環首刀使用方便,所以劍不再作爲武器,逐步淪爲配飾,失去了其在軍事上的使用頻率。三國時期的吳國也曾有過“酒酣,淩統以刀起舞”的典故,其中也提到了此時將士多使用的是刀,而非劍,這也了西漢之後刀的頻率逐漸替代了劍。

探索劍的起源與沒落,爲什麼劍會成爲文人所好呢? 第2張

到了唐代則刀的使用更加頻繁,且戰鬥力更爲顯著。《舊唐書》記載“行恭於御馬前步執長刀,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其所表現的就是唐刀的威力。同樣的記載還有《新唐書》的“後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爲先鋒,所向摧北。”;這些都凸顯了兵器從劍到刀的轉變。實用性更強的刀逐步替代了劍,這也使得劍的地位一落千丈,從陣前殺敵的利器,轉變成爲把玩的裝飾品。

寄情於劍

透過劍的落寞則能看出士人好劍的原因,劍從百兵之君成爲了裝飾品,這種被取代的遺憾,也如同士人的感慨。雖爲利器卻無法爲之所用,不能投入戰場殺敵,只能掛於腰間作爲裝飾。而這樣的遭遇和那些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何其相似,這纔是士人多好劍的理由。如同郭震所言“雖復沉埋無所用,尤能夜夜氣沖天”;這種遠大的理想也正是文人所向往的理想。

同時劍乃武器,和酒不同的是酒能夠作爲忘卻煩惱的選擇,而劍則是斬斷煩惱的選擇。這不但是一種積極的理想,也是一種除去頹廢無奈之外的血性,即使文人也有着報國情懷和上陣殺敵的夙願,這纔有了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氣質上劍鋒利且無堅不摧,這便是一個又一個委屈下的情感抒發,李白愛劍其愛之道就在於此。

探索劍的起源與沒落,爲什麼劍會成爲文人所好呢? 第3張

而且劍的鍛造過程是極其複雜而且艱難的,《越絕書》記載“當造此劍之時,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槖,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一把寶劍的形成需要的都是天下之精鍛造,且在工藝上也要經歷千錘百煉,不斷鍛造。經歷了火燒錘砸,方可成形。這也是古人所想表達的堅韌不屈,重重挫折依舊不倒下的精神。我任其粉身碎骨,只當我涅槃重生,這種豪氣,正是古人心性,不得不嘆古人好劍,好的真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