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古代帽子處於什麼地位?比腦袋重要得多

在古代帽子處於什麼地位?比腦袋重要得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古人與帽子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人們對帽子這種很表面化的配飾一直很迷戀。據說在20世紀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猶如向人宣稱“我是不正經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時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古代帽子處於什麼地位?比腦袋重要得多

記得在一部古裝劇裏,皇帝剛上朝,筆者便發現大臣們的帽子五花八門,其中,還有個傢伙沒戴官帽。如果是真實的歷史,估計這皇帝會氣得吹鬍子瞪眼睛,非活吞了那名大臣不可。

那麼,爲什麼會這樣呢?難不成以前的官帽就像是學校裏的校服一樣,是“標配”?亦或是朝廷有不戴帽子不得上朝的規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與帽子的那點事。

郭德綱、于謙有個知名相聲《我是黑社會》,相聲裏有個段子說的就是黑道與帽子的那點事。剛剛加入“牛欄山分社”的老郭在大街上走着,因爲沒戴帽子被一位江湖前輩毒打了一頓。第二天老郭戴了帽子,沒想到又被這名江湖前輩痛毆。

於是乎,老郭就向大爺告狀了。沒想到,大爺早已和那位江湖前輩串通一氣,教訓晚輩不是不行,但是得找個正經的由頭嘛。暗中觀察的老郭留了個心眼,想好了應對之策。於是,第三天,江湖前輩再次找茬教訓老郭的時候,皆被老郭很聰明地解決了。

前輩找不到揍老郭的由頭,於是,便火冒三丈,一耳光打在了老郭臉上:“爲什麼不戴帽子!”

在古代帽子處於什麼地位?比腦袋重要得多 第2張

列位看官,段子雖然是人編的,但也足以證明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裏,戴帽子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即便是在現實之中,帽子也是個足已上升到政治高度的大問題,絲毫馬虎不得。

不知各位是否聽過“弱冠”一詞,形容的是剛剛過了二十歲的青年人。既然名爲“弱冠”,自然與帽子有關。在古代,每個弱冠青年都經歷過“冠禮”,形式與現在的成年禮差不多。在該儀式期間,家中的長輩會爲成年的晚輩準備一頂帽子,並賦予他可以佩戴帽子的權利。能夠戴帽子,預示着一個人已經長大成人,可以肩負起家庭、家族、國家的責任。

在古代,若一個人在休憩或洗澡時不戴帽子,倒也無可厚非。但若此人決定在任何場合都不戴帽子,那麼,就代表他想“自絕於社會”。例如:東漢年間的名士袁閎,見朝綱不振無可救藥,乾脆“散發絕世,欲投跡山林”,與社會脫節。李白因爲人生不得意發牢騷時,也說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話。

不想與社會脫節,那就得戴帽子,而且,還要按照規矩戴帽子。現在人人都可以擁有一頂帽子,顏色、款式完全可以根據個人愛好來選擇,但在古代,戴帽子可沒這麼簡單。

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戴法。一般來說,平民是買不起昂貴的帽子的,所以他們大多以黑頭巾替代,所以古代的平民百姓又被稱作“黔首”。至於貴族和官員,又有另一套帽子的戴法,不得與庶民相僭越。

我們知道,古代社會講究的就是階級,不同的階級之間若出現了越界之舉,是有違於禮法的。這種規則一旦被違背了,引發的後果將是相當嚴重的。就拿官員來說,倘若他不肯安安分分地戴帽子,輕則受皇帝老子一通訓斥,重則丟掉烏紗帽。要是被套上藐視朝堂的罪名,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在古代帽子處於什麼地位?比腦袋重要得多 第3張

總體來說,古代官員所穿着的衣服,依照場合的不同可分爲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環境下,要酌情更換不同的官服。每一套服飾,還搭配有特定的帽子。

平日出門逛街,穿的是常服,戴的帽子是平巾幘。

在衙門裏上班或面見皇帝,就得穿公服,佩戴弁冠,就是俗語中的烏紗帽。

在一些大型典禮中,官員要穿朝服,佩戴的帽子是進賢冠。當然,地位比較高的御史大夫、中丞佩戴的是法冠,地位更高的近臣則是高山冠,皇親國戚則爲遠遊冠。

參加祭祀儀式時,就得穿祭服,搭配的帽冠爲冕冠。

在這裏,筆者說得比較籠統,具體的規則要更加複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從《舊唐書》中《車服志》的部分查閱資料。

文章開頭提到的“名場面”,就是《薛仁貴傳奇》開頭的一幕。唐太宗爲了找應夢賢臣召集文武百官商量細節,並不算什麼重大場合,按照常理來說官員們應該穿着公服。除此之外,那名不肯戴帽子的老官就是徐茂公,應該佩戴七琪弁冠,可他卻偏偏沒有戴帽子。而站在徐茂公身後的大臣,卻戴着通天冠和弁冠,真是讓人搞不清他們的身份和官位。再來看看他們所穿的衣服,那真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公服、朝服和祭服一應俱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