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杯酒釋兵權時,權力如此重要,爲什麼武將會同意放棄兵權?

杯酒釋兵權時,權力如此重要,爲什麼武將會同意放棄兵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杯酒釋兵權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以唐末及五代十國以來的政權變更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切體會到兵權對於國家穩定的影響。爲了維護其統治,必須採取措施削弱藩鎮節度使以及朝廷大將的權力,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大背景。

一天,宋太祖趙匡胤設宴,召集手下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飲酒作樂,酒至酣處,趙匡胤訴苦道:皇上的苦處有誰知道啊,我沒有一天晚上能睡個安穩覺,真不如在地方做個節度使快活。石守信等大吃一驚,慌忙叩頭: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趙匡胤乘機說,你們當然不會,可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一旦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幹,能不幹嗎!……人生如白駒過隙,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爲子孫立永遠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與卿等約爲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第二天,衆將領均告病假,請求解除兵權,趙匡胤順勢將他們改任地方節度使,並踐行諾言,以婚姻換和平。

爲什麼要杯酒釋兵權,因爲武將掌權的危害太大!

《五代論》:“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

杯酒釋兵權時,權力如此重要,爲什麼武將會同意放棄兵權?

唐朝時期爲了加強防禦力量,在全國設置節度使統率諸軍、鎮,這樣可以方便徵調全國軍隊,節度使一職對一方的軍隊有專制的權力。

“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得以專制軍事。行則建節符,樹六纛。外任之重,無比焉。”

到後來的唐中後期,節度使更是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各地往往對朝廷保持着不同程度的離心狀態。唐玄宗時期,在緣邊防禦外族的地區設立了十個節度使,全國精銳部隊多調於此,而安祿山更是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唐朝出現了外重內輕局面,終於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釀成了“安史之亂”。

雖然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並未能進一步消除節度使對朝廷潛在的威脅,唐朝末期,黃巢起義之後,唐帝國已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明、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人勢力最大。各節度使在自己的管轄區域爲所欲爲,朱全忠更是一度控制了皇帝,濫殺朝臣,最終在開平元年(907 年)廢唐哀宗,自行稱帝,建立了後梁。可以看出,唐王朝最終是滅亡在自己起初用意於維護統治而設置的節度使之手。

朱全忠建立後梁之後,並未能統一全國,之前唐朝設置的一些勢力強大的節度使紛紛擁兵自重,且互相攻殺,失敗的一方則爲之兼併。其中軍事實力最強, 在唐亡後建號稱帝者,先後有五代,其餘還有割據一方的十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依靠武力,分別割據一方,原本的唐王朝被許多小的政權所代替。而五代十國境內之節度使亦多驕橫跋扈,其部下也多爲驕兵悍將,武力奪權之軍事政變不斷髮生。唐朝的節度使遺禍延續至此仍未結束, 長期的戰亂以及動盪的政局給廣大人民造成極大的危害。

“杯酒釋兵權”對整個宋王朝造成的影響

杯酒釋兵權時,權力如此重要,爲什麼武將會同意放棄兵權? 第2張

北宋王朝是趙匡胤以軍事將領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奪得帝位建立的 國家。此前節度使林立,擁兵自重,有的藩鎮將領公然宣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藩鎮將領們各自依靠自己手中掌握的軍隊,互相吞併,兵變奪權事件頻繁發生。

對於皇帝來講,控制有實力的軍隊便可以建立並維護一個穩固的國家,一旦 失去對軍隊的統屬權之後便會皇權不穩,因此敗亡。宋太祖趙匡胤便是依靠自己 的殿前都點檢身份控制禁軍,然後才能夠成功的發動陳橋兵變,並建立了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統治者爲了進一步鞏固國家以及趙姓的統治,趙匡胤之後的宋太宗趙光義更一步的實行重文輕武政策,這政策都是爲了鞏固其統治而進行的,這在當時也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護了宋朝的統治的作用,但同時也留下了諸如積貧積弱之類的許多弊病。

自唐朝末年以來 “士大夫忠義之氣, 至於五季,變化殆盡”,造成的社會動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宋朝的統治者大力倡導文治,抑制武人,這本來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宋代統治者所提倡的文治,主要是以空談心、性、理的理學爲指導思想,多務虛言,卻不切實際。 另外以不懂軍事的文臣擔任邊疆大臣,這就使得武人喪氣,文官貪污,吏治敗壞, 武備鬆弛。

這樣的統治政策下,宋朝的軍事發展始終落後於西夏、遼等少數民族政權。宋王朝由最初的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雖然有效防止了武將專橫跋扈,鞏固了宋朝統治,卻極其嚴重的挫傷了武將積極性,削弱了軍隊作戰能力,從軍事上和政治上都帶來了不良影響。自宋太宗朝後期開始,北宋對遼、西夏以及金國的戰爭,屢屢遭到失敗,主要就是多年來執行重文輕武國策的結果。

重文輕武政策下,任用文臣統兵,可以便於皇帝駕馭,但文人一般不懂軍事,至於北宋中期領兵對西夏作戰的范仲淹、韓琦等,則是極其少數的會打仗的文官。長此以往,這樣的政策和措施勢必難以防禦外敵的侵擾,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對抗中經常處於不利地位,同時造成了對外交往中的被動局面。就連突然起事的儂智高所領部隊也能夠將大量北宋將士打的節節敗退,這也是重文輕武國策的弊病之表現。

由於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實行,極大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武將的積極 性,北宋的武將大都較爲平庸,這也算是“杯酒釋兵權”的弊病之一。

杯酒釋兵權時,權力如此重要,爲什麼武將會同意放棄兵權? 第3張

都說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權力如此重要,爲什麼武將會同意放棄兵權?

1、趙匡胤的威望

趙匡胤(公元927~公元976年),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生於洛陽夾馬營,長於武將之家。“容貌雄偉,氣度豁達,識者知其非常人。”趙匡胤胸懷大志,跟隨後周主郭威養子柴榮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後被提升爲禁軍的最高統帥。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及其幕僚趙普利用軍中改朝換代的流言,發動陳橋兵變,登基稱帝。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發動兵變成功建立大宋,這和他當時的官職有很大關係,不管任何時期,禁軍都是當時最爲強悍的一支軍隊,趙匡胤能夠當這種軍隊的最高統帥足以證明是有這個能力,不管什麼時候,軍隊將領都是最讓人信服的,如果不是,那麼肯定是要發生譁變。

在趙匡胤發動兵變當皇帝之後,其實手下人馬並沒有變化,對於不服從趙匡胤的肯定也已經死了,剩下的都是服從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的時候,趙匡胤成了皇帝,手下的各個將領其實還是當初那些擁立將領,那麼肯定是會服從趙匡胤的安排的。

2、不是趙匡胤的對手

既然趙匡胤能在後周時期就擔任禁軍的最高統帥,說明趙匡胤此時應該後周將領的第一人,在北宋建立之後,趙匡胤不管從哪方面來講,實力都是要大大增加的,如果這個時候手下有大將公然不服從,那邊只能是造反,那麼趙匡胤就有理由進行征討。先前都是趙匡胤的手下,在趙匡胤相對穩定的時候造反,那不是蚍蜉撼大樹,更是不堪一擊。

3、沒有必要

在陳橋兵變的事件當中,這些擁立的將領無非就是想獲得更大的富貴,纔會想着要擁立趙匡胤當皇帝,在趙匡胤實行“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趙匡胤只是收了這些人的兵權,榮華富貴一樣不少,甚至還有所增加,結成了兒女親家。

在趙匡胤如此豐厚的條件之下,將領們沒有必要鬧翻,畢竟能當上將領的都不是庸才,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趙匡胤沒有鳥盡弓藏,兔死狗亨就已經很好了,而且作爲補償給了將領們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所以這些將領根本就沒必要。

如果將領不同意放棄兵權,也不會成爲鴻門宴。

杯酒釋兵權時,權力如此重要,爲什麼武將會同意放棄兵權? 第4張

就是在宴會上,這些將領不服從趙匡胤的安排,不願意放棄兵權,趙匡胤用不着殺掉這些將領,因爲“杯酒釋兵權”之後,趙匡胤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了這些措施,這些將領也翻不出浪花來。

軍隊改革

整頓禁軍:把地方的精兵補充到禁軍中,裁撤老若怯懦者。

內外相互制約:軍隊一分爲二,一部分駐紮京師,一部分駐紮外地,兩者相互制約,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

實行“更戍法”:京師駐軍與外地駐軍定期進行更換,賞罰分明;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

藩鎮改制

削弱藩鎮的行政權力:當地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三年一輪換。

收回財權:設立轉運使,除地方日常開銷外,都交回中央,統一調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