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晉北府軍簡介:孝武帝時期由北方流民組成的軍事組織

東晉北府軍簡介:孝武帝時期由北方流民組成的軍事組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府軍,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由北方流民組成的軍事組織,成爲南朝軍隊主力。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於前秦已一統北部中國,東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因此詔求良將鎮御北方。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當時的重臣謝安遂任命其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爲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後,在這些人中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等,建立了一支軍隊。

東晉北府軍簡介:孝武帝時期由北方流民組成的軍事組織

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京口,因爲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軍得名北府兵。太元八年(383年),北府軍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擊敗前秦大軍,乘勢追擊,劉牢之一度追到鄴,北府軍從此一戰,史上留名。太元十二年(387年),謝玄被解除了北府軍的領導權,司馬恬、王恭先後代之,北府軍軍閥化。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軍起兵反晉,次年劉牢之殺之,代之爲北府軍領袖。

此後北府軍主要致力於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義軍。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北府軍奉命征討在荊州割據的桓玄,劉牢之隨即投降桓玄,桓玄入主建康後削減劉牢之兵權,劉牢之意圖起兵對抗桓玄,然由於投降桓玄早已喪失人心,衆叛親離下自殺。元興三年(404年),恆玄稱帝,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並殺之。此後,北府軍成爲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北府軍成爲其皇家軍隊的主力。

作用

謝安組建北府兵除了抵禦北方強敵的入侵,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改變揚州“權重而力弱”的局面。

東晉北府軍簡介:孝武帝時期由北方流民組成的軍事組織 第2張

孝武帝寧康三年,桓衝把揚州的事權讓給謝安,自己出任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出鎮京口。翌年,謝安欲以孝武帝后父王蘊爲方伯,“乃復解衝徐州,直以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軍事,自京口遷鎮故孰”。太元二年,鎮守荊州的桓轄死,桓衝還督江、荊、樑、益、寧、交、廣七州軍事、荊州刺史。謝安使桓衝從京口退至故孰,再退至桓氏根據地荊州,主要是借用了褚太后與王皇后的權柄。

爲了從根本上改變沒有軍事依託的狀況,謝安令玄在廣陵組建北府兵。組建之初,桓衝坐鎮荊州,仍以四方鎮杆爲己任,還瞧不起揚州的力量。淝水之戰時,衝“深以根本爲慮,乃遣精銳三千來赴京都”,認爲謝氏不頂用,結果出乎意料。桓衝死後,荊、江二州守宰並缺,謝安仍以桓衝侄桓石民鎮荊州,桓石虔鎮豫州,改任桓伊爲江州,“即以三桓據三州,彼此無怨,各得其所”。朝廷出現了難得的安定局面,固然與謝安處置有關,但與北府兵的平衡力量也不無作用。

一個更明顯的事實是,北府兵建立前,往往是鎮守荊州的鎮將輕易起兵反叛中央,北府兵建立後,荊州鎮將必須與鎮守京口的北府兵將領聯合起來才能成功。晉安帝興元元年,荊、江州刺史桓玄反叛,由於收買了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州晉陵軍事,南兗、南青二州刺史劉牢之而獲得成功。而後劉裕擊滅桓玄恢復晉室,最終又取晉帝而代之,都是依靠了北府兵爲骨幹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