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修築皇陵時該如何防盜?工匠們怎麼從墓中出來?

古代修築皇陵時該如何防盜?工匠們怎麼從墓中出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修築皇陵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自古以來,帝王死後都有第二個恢弘的世界,那就是他們的陵墓。

修築陵墓,在古代是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一件苦差事。有具體的文獻記載的是秦代,始皇帝在生前就開始規劃自己第二個世界該怎麼修築,除了著名的長城、阿房宮勞命傷財以外,驪山始皇陵的建造更是讓無數人死傷其中。

但是修築陵墓,龐大的工程需要策劃師,更需要精細的工匠去完成整個陵墓的構造。修築陵墓,自古不同朝代,因爲實力不同,所以陵墓的規格,富貴程度也不同,不過但凡是修築陵墓,永恆的兩個核心條件一直不會變:

一是要夠氣派。

二是防盜。

其中防盜就涉及很多方面的問題,例如最明顯的封閉性問題。所謂封閉,並不是說做到足夠牢固便可,對於皇陵而言,封閉就是要讓人以後既找不到這個陵墓的所在位置,而且歲月更改也不會使這個陵墓的防盜性變差,最重要的是,那些熟悉陵墓結構的工匠,以後都不能再提起這件事。

這就是封閉,這種封閉所需要的條件也很簡單,那就是把工匠給殺人滅口。

因此,自古以來的朝廷和修陵墓的工匠本身就是一雙對立的關係。司馬遷的《史記》就曾記載,在把秦始皇放進陵墓後,確定一切問題都沒有了,然後外面的人就把地宮的出口封死,至於用何種手段封死倒是不得而知,但能證明其有效的是,兩千多年的歲月中,秦始皇的地宮一直保存完好: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爲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因爲始皇陵是封建時代以來第一座標誌性皇陵,又因爲秦二世的暴戾手段,把這個職業搞成了高危職業,漢代以來,修築皇陵的工匠都是十分謹慎。你說不去吧,那肯定不行,明顯是抗旨,直接就被砍了,但是去吧,也有可能會被活埋。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工匠們除了按照朝廷的陵墓設計者設計的格局進行施工以外,一般也會有人會偷偷地開闢“暗道”,暗道是一部分工匠自己製作出來的,是他們的保命的關鍵。

古代修築皇陵時該如何防盜?工匠們怎麼從墓中出來?

不過漢代皇帝卻是怕工匠們留暗道,所以每次都說好了,不會把工匠給活埋了,說到就做到,時間久了,漢朝廷果然守信用,於是工匠們也願意修皇陵出真力,但這樣的代價也是有的,那就是封閉性太差。

既要修得好,又要讓工匠們可以出來,還追求高度保密性那不現實。於是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是這樣跑去把劉家的宗室陵墓給突突了,具體盜了哪些墓倒是沒有詳細記載,唯有倒黴的樑孝王的墓被盜了有了詳細記載,不過偷老劉家的墓,讓曹操足足搬了幾個月的財富,之所以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偷,就是因爲好偷。

於是曹丕上位的時候,宣佈取消厚葬,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給自己的父親曹操搞怕了,與其想着怎麼把工匠坑死,還不如告訴那些盜墓賊,咱們這一朝的皇帝有祖訓,墓裏沒有啥財寶,都是一羣窮鬼,別偷咱們了,去偷別的人吧。由此一來,工匠也可以出去了,也不必修暗道,因爲這朝廷壓根就不怕別人來偷,來了也白來。

但是像曹魏這樣想的人不多,隨着中原重新大一統,帝皇們的膨脹無法避免,厚葬又繼續了,而且爲了保密,又開始了埋工匠。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國晉代、還有南北朝時期的皇陵資料幾乎沒有記載,例如現在的南京,號稱“墓都”,就是因爲有太多的皇陵了,但是又沒有相應的信息,墓主人是誰都不知道。

這就意味着,這些墓落成的時候,很有可能,工匠以及設計師都被處理掉了,不然的話不至於民間對此一點說法都沒有。

古代修築皇陵時該如何防盜?工匠們怎麼從墓中出來? 第2張

隨着科技的進步,部分皇陵用上了“高科技”,才慢慢改變了工匠這種恐懼心理。

先說說以往爲了增加保密性,朝廷是如何設計陵墓在安放了墓主人後的封鎖。

其實這種方法一般都是簡單粗暴。

例如在通往地宮的路上,設置石道機關,這種機關工匠是不知道的,但是當裏面的人把皇帝給放置好後,去個人檢查無誤,那麼就會啓動這個機關,這個機關啓動一般都是在內部啓動的,啓動後,石道會發生坍塌,短則一里,長則四五里的坍塌,這就意味着,按下開關的人已經做好了陪葬的準備了。就是這種通過銷燬外界通道, 造成高密度的阻塞,就是保護皇陵的最好方式。

但是這種方法有個弊端,那就是把門關上了,以後也再也進不去了。

雖然對封閉性有着嚴格要求,但是自古以來,皇帝死後,皇后纔跟着死的事情也常有,皇帝生前指定了皇后以後要過來陪他,那麼這種陵墓的設計就要“能開能關”了,例如武則天在死之前,立下的遺詔就是要去陪高宗皇帝,意思就是合葬。

但是給事中言官嚴善思反對此事,認爲武則天不可以進去打擾高宗皇帝,並且給出了理由:

則天太后,卑於天皇大帝,今欲開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事既不經,恐非安隱。臣又聞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今若開陵,必須鐫鑿。

嚴善思就說出了唐高宗乾陵的“關門”之法,就是上述的最廢人,也最穩妥的石頭封閉法,而且他們還在石頭縫隙上倒入鐵水,這就是武則天墓所謂鐵水的來源。

但後來唐中宗還是讓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了,具體用何方法倒是沒有細講,這極有可能是高宗皇帝駕崩後留下的一種“開門之法”。

再到後來,著名的“一石當關,萬夫莫開”的自來石就應用到了陵墓之中,自來石其實就是一種延遲性的開關,工匠們會設置一個長長的斜坡以及滾輪,在一定的時間後才把陵寢的門被卡死,這樣保證自己就能夠正常出去。

古代修築皇陵時該如何防盜?工匠們怎麼從墓中出來? 第3張

但是自來石本身也是存在隱患的,例如乾隆皇帝的墓,也裝有自來石,但最終還是被孫殿英打開了,雖然有了科技進步帶來的有效方法,但是永遠不及最初那種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來得實在,例如始皇陵、乾陵,一直不動如山便是如此。

所以其實朝廷和工匠的矛盾就一直存在着,沒有消失,最典型的就是我國最後一位封建統治者慈禧慈禧的定東陵。因爲慈禧太后本人在民間的名聲並不好,於是在修築她的陵寢的時候,就有人挖了暗道。當年帶着孫殿英找到慈禧墓穴位置的,正是通過暗道跑出來的姜姓工匠。

由此可見,暗道這東西永遠都是古代工匠保命的最好法寶,自古以來,朝廷和工匠的鬥智鬥勇就未曾停止過,也曾有挖暗道被發現全部處死的事例,也有挖出了暗道,最後逃出生天的事例。

總而言之,工匠要出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千萬別信任何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