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說高力士是千古賢宦第一人,宦官中的一股清流?

爲什麼說高力士是千古賢宦第一人,宦官中的一股清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力士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高力士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他是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身邊的宦官,而很多人知道高力士,或許是一個與李白有關的很著名的故事,高力士脫靴。只不過這個故事其實真實度並不是很高,高力士作爲李隆基身邊的人,李白卻敢這樣戲弄他,李隆基怎麼可能會放過李白呢?而高力士原本並不姓高,而是姓馮,後來入宮之後跟隨一個高姓的宦官,做了他的義子,因此才改性高。而高力士還有一個稱呼,叫做千古賢宦第一人,這個稱呼的重點就在於“賢”這個字了,古代歷史上很多太監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爲有多好,而是因爲有多壞,但是爲什麼高力士卻可以因賢能而出名?他到底有多賢呢?

公元760年,被流放黔中道的高力士途經巫州時,見沿途長滿蔥蔥郁郁的薺菜卻無人採食,傷感爲詩:“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他以薺菜自喻,形象抒發對唐玄宗“氣味終不改”的忠心和氣節。而高力士的一生,也如薺菜一般清香。

爲什麼說高力士是千古賢宦第一人,宦官中的一股清流?

1.二進皇宮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唐初“世居南越,少有武略”的越國公馮盎的曾孫。幼年時,其父播州刺史馮君衡被誣陷處死並查抄全部家產,家人籍沒爲奴,生母麥氏被遣回原籍,馮元一被送往嶺南李世民之孫李千里府中爲奴。李千里爲討崇信佛教的武則天的歡心,把馮元一與另一個男孩閹割後,分別取名力士和金剛(佛教中護法神名)送入皇宮。

力士出身高官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禮儀進退極爲嫺熟,且眉清目秀、衣着得體,在小宦官中鶴立雞羣。武則天很欣賞他的“黠惠(狡黠聰慧)”,令其常侍身旁。後來,因爲一點兒小小過錯,力士被武則天痛打一頓逐出皇宮。

力士舉目無親,凍餒交迫,幾乎凍斃街頭。武三思府中的宦官高延福見其可憐,收爲養子。高力士爲感激救命之恩,從此改姓爲高,並隨義父到武三思府第打工。武三思很欣賞他的才能,多次在姑媽面前爲其美言,所以“歲餘,則天覆召入禁中。”

成年後的高力士不僅長到“六尺五寸(約今195釐米左右)”,而且經過生死磨難,言行舉止更加“謹密”。他得以進入宮廷習藝館接受系統良好的教育,經過數年學習,不僅成績優秀,還脫穎而出“掌教習宮人書算衆藝”的宮教博士。他不僅能識文斷字,還能處理一般政務,所以在內宮穩穩紮下根基。

爲什麼說高力士是千古賢宦第一人,宦官中的一股清流? 第2張

2.兩平內亂

武則天迎立第三子李顯爲太子後,皇孫李隆基也得以擔任閒官。高力士慧眼識珠,認定李隆基是潛力股,於是“傾心奉之,接以恩顧。”李隆基也正需要在深宮安插高力士這樣有膽有識的眼線,二人一拍即合,從此結成生死相依的政治聯盟。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退位,讓位於唐中宗李顯。韋皇后母女合謀毒殺了唐中宗,企圖複製婆婆武則天稱帝奇蹟。李隆基聯合姑媽太平公主,與高力士裏應外合發動政變,平定“韋氏之亂”,擁立父親李旦爲唐睿宗,自己順理成章“升儲位”爲皇太子。高力士從此在東宮“日侍左右。”

太平公主自恃擁立唐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飛揚跋扈,千方百計欲發動軍事政變奪權。李隆基先發制人,將太平公主及其勢力一網打盡。在這場史稱“先天政變”的事件中,高力士不僅仍與李隆基內外配合,還親自率部衝鋒陷陣,誅殺參與政變的岑羲和蕭至忠兩名宰相。

李隆基變身唐玄宗後,高力士憑“預誅蕭、岑等功”青雲直上,成爲唐玄宗最寵信的心腹。他憑藉耿耿忠心和文武全才,獲得唐玄宗的無條件信任。先後被唐玄宗加封爲“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載,加驃騎大將軍”。

3.文武全才

高力士憑藉豐富的處理政務能力,替唐玄宗承擔了所有瑣事。唐玄宗詔令“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由高力士決定哪些表章才能讓皇帝御覽。高力士甚至擁有大事皇上定、“小事便決之”的特權。而他處理的所有小事,從未出現過差錯。所以唐玄宗常誇獎:“力士當上,我寢則穩。”並當面親切稱呼其爲“高將軍”。皇太子見到高力士,低眉順目稱其二哥,“諸王公主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爲‘爺’”。高力士儼然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第一人。

高力士的武藝也非同尋常。他曾在隨唐玄宗閱兵時露過一回絕技:當時,閱兵場上空突然出現兩隻大雕,直撲地上覓食的馬鹿。唐玄宗令武將們將二雕射落。神箭手們使勁渾身解數,都沒有射中。高力士一時技癢,要過強弓硬弩,拈弓搭箭瞄準。此時二雕已飽受驚嚇,振翅欲飛。高力士“控弦而滿月忽開”,一箭射落雙鵰。受閱部隊“呼萬歲以動天”,唐玄宗樂得合不攏嘴,對他大加讚賞。

高力士處在這個呼風喚雨的高位上,完全可以隨心所欲、任人唯親,甚至把持朝政,結黨營私,架空皇帝,唯吾獨尊。但高力士對權力似乎毫無興趣,他唯一的心願,就是殫精竭慮爲唐玄宗保駕護航。他對唐玄宗的忠誠和規諫,令後人刮目相看,嘖嘖稱奇。

爲什麼說高力士是千古賢宦第一人,宦官中的一股清流? 第3張

4.忠心輔政

唐玄宗的長子早逝,次子李瑛又遭武惠妃等人構陷被賜死。正受恩寵的武惠妃與宰相李林甫等人力挺唐玄宗第18子壽王李瑁爲太子,唐玄宗則更屬意人到中年的第三子李亨,因此始終“意未決”,悶悶不樂,經常面對滿桌珍饈美味毫無胃口。

高力士對此心知肚明,故意問:“陛下莫非嫌棄菜餚不夠豐盛?”唐玄宗長嘆:“您算是我家老臣,應該揣度得出朕爲何如此?”高力士答:“不就是爲儲君未定一事嗎?臣認爲,以情以理都應推崇年長者(即李亨)爲太子,誰敢來爭?”唐玄宗豁然開朗:“您說得對!”高力士一句話,使“儲位遂定。”李林甫多次想改變這個既成事實。“幸太子仁孝謹靜”,高力士又針鋒相對“常保護於上前,故林甫始終不能間也。”

天寶年,邊廷諸將擁兵自重,爭權奪利,虛冒戰功。唐玄宗被這些虛假戰功矇蔽了眼睛,對高力士說:“朕年級大了,想把朝廷中一些細小的政務託付宰相處理,邊疆防務全部交給各節度使自行處理,豈不是很輕鬆?”高力士旁敲側擊回答:“臣曾到相關部門巡查,親眼看見有奏章聲稱雲南始終不安寧,朝廷大軍屢遭敗績,邊廷堪憂。而北方各節度使的隊伍‘悍且強’,萬一有人圖謀不軌,‘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禍成不可禁!’”《新唐書》中直言不諱道,高力士這番話“其指蓋謂祿山。”唐玄宗卻對安祿山信任有加,對高力士的弦外之音不以爲然。

安史之亂爆發前一年的一天,大雨傾盆,雨聲嘈雜。唐玄宗四顧“左右無人”,推心置腹對高力士說:“上天正在降災,您有什麼心裏話請說吧!”高力士直言不諱道:“自從陛下不聽微臣勸諫,把權力下放給宰相(楊國忠)以來,大唐的法令如同虛設,政令不暢,陰陽失度,民怨沸鼎。長此以往,天下何時才能恢復平安?臣一直緘口不言,就是因爲時機未到。現在陛下垂問,臣纔敢冒死進言!”唐玄宗聽完他的肺腑之言,雖然有所觸動,卻依然“不答。”

唐玄宗晚年,沉浸在楊貴妃的溫柔鄉里,不願視察東都(洛陽),導致京師長安漕運供給不足,人心動搖。宰相李林甫與牛仙客趁機謀劃,實施“賦粟助漕(增加京畿近道粟賦),及用和糴法(政府在豐收年份或產糧區低價收購糧食,以避免歉收時出現饑荒)”來充實京師。這種揠苗助長的方法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數年後,京畿積蓄殷富,一副國富民安的美景。唐玄宗被國富民強的虛假盛世迷惑,逐漸產生隱退心理。

一天,唐玄宗在大同殿津津有味吃完齋飯後,問在旁侍奉的高力士:“我足不出長安城已將十年,現在天下太平,朕打算好好修煉修道練氣之術,‘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

高力士恭敬回答:“天子順時而動,這是古代的定製。稅收應該有常規,天下百姓纔不會感到負擔。但是,目前兩位宰相施行的方法,很像是殺雞取卵,純粹是表面繁榮。萬歲如果隱退,臣擔心國家儲備支撐不到一個月;況且,軍國大權本是帝王的根本,豈可輕易讓給他人!萬一失控,豈非噬臍莫及?請陛下三思!”

唐玄宗沒想到高力士竟然與自己唱反調,臉色一沉,很是不爽。高力士見忠言逆耳,只得馬上磕頭謝罪:“臣內心疏狂輕率,語多放肆,罪該萬死!”唐玄宗不再追究,“爲置酒,左右呼萬歲。”

高力士知恩圖報,始終沒有忘記危難時收留他的養父高延福夫妻,一直按定分供奉他們。後來,高力士的生母麥氏被從民間找到送往長安,高力士將生母和義母一起奉養,被傳爲佳話。高延福和麥氏辭世後,高力士懇請唐玄宗分別追贈他們爲廣州大都督及越國夫人封號。

高力士始終保持着“謹慎無大過”的行事風格。他心思縝密,待人和藹,使“人悅之”。甚至,他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鬧彆扭時從中解死扣的人。因此,唐玄宗自始至終對他言聽計從,信任有加。

5.屈尊脫靴

高力士爲李白脫靴的橋段,來自唐朝李浚編纂的記錄公卿帝王逸聞軼事的雜史《鬆窗雜錄》和李肇的《唐國史補》中的“李白脫靴事”。兩個故事大同小異:李白才情卓絕,不畏權勢,酒醉後“引足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忍氣吞聲照辦。於是由此留下“力士脫靴”的成語,形容文人任性飲酒,不畏權貴。

唐志怪小說家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也有類似記載:唐玄宗見到“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的風采照人的李白後,“不覺忘萬乘之尊”,令人給李白脫靴。李白伸出臭腳“與高力士曰:‘去靴!’”高力士迫於無奈,只得捏着鼻子爲其脫靴。

脫靴橋段,顯然是後人爲將李白塑造成不畏權貴一身傲骨的天才詩人而故意醜化高力士。小說家們還添油加醋寫道:高力士爲報脫靴之辱,故意曲解李白讚美楊貴妃美貌的詩句,進讒言說他故意將楊貴妃比作惑媚君王禍國殃民的漢代趙飛燕,使得楊貴妃懷恨在心,屢次阻撓唐玄宗授予李白官職。壯志難酬的李白因得罪楊貴妃和高力士,被他們聯手封殺,無奈離開長安漂流江湖。

小說家言,不足爲信。李白被舉薦入京師時,唐玄宗的確敬慕其文才,親切接見李白時甚至“降輦步迎”、“御手和羹,德音褒美”,禮賢下士。但是,在唐玄宗眼中,李白只是“多陪侍從之遊”的御用詞作家。

而李白自己也不知天高地厚,天天上班時間喝酒,經常醉得不省人事。一次,唐玄宗在龍舟上玩兒得高興,召其作詞,見他醉得無法上船,“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於是,高力士攙扶李白登舟逐漸演變成爲其脫靴。

唐玄宗雖“甚愛其才”,但考慮到李白隨時一身酒氣東倒西歪出入皇宮,一是有損政府官員形象,二來擔心他酒後在外面滿嘴跑火車,泄露皇宮內情招致後患,思前想後,忍痛“惜而遂之。”

可見,權傾朝野的高力士與志大才疏的李白毫無利益衝突。高力士很清楚,李白只是唐玄宗茶餘飯後解悶的弄臣,對自己根本構不成任何威脅。所以,以高力士情商之高,毫無理由忌妒李白才情,更沒有必要堵死李白的晉升之路。

簡而言之,高力士爲李白脫靴,純屬文人們的意淫而已!

爲什麼說高力士是千古賢宦第一人,宦官中的一股清流? 第4張

6.生死相從

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顆定時炸彈爆炸,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失陷後,高力士見證了“馬嵬之變”,再隨唐玄宗“從幸成都。”太子李亨即位爲唐玄宗後,遙尊遠在西蜀的唐玄宗爲太上皇。

唐玄宗“聞肅宗即位”,心中百味雜陳,表面卻笑逐顏開:“‘吾兒應天順人’做了皇帝,對我還如此孝順,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高力士卻直言勸諫:“陛下,兩京失守尚未收復,天下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河南河北戰火紛飛,天下人無不因此痛心疾首。您卻認爲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臣實在不敢苟同!”唐玄宗自知失言,默默無語。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肅宗恭迎太上皇一行回到長安。有道是“掉毛的鳳凰不如雞”,失去權力的太上皇回京後,被安排在興慶宮(唐玄宗做藩王時的府邸)閒居。唐肅宗深恐慣於發動政變的太上皇勾結舊臣復位,所以默許奸相李輔國對太上皇採取各種限制措施。

一天,久雨初晴,太上皇心情大好,登上勤政樓俯視長安。樓下過往的行人看見太上皇,激動得淚流滿面高呼萬歲。李輔國得知後密奏唐肅宗,唐肅宗因病魔纏身,未加追究;不久,太上皇又在長慶樓親切接見妹妹持盈公主。兄妹經過生死離別,見面時感慨萬千。李輔國再次密奏太上皇等人“有異謀”,唐肅宗依然不置可否。李輔國趁唐肅宗病重,竟然假傳聖旨,強令太上皇從興慶宮遷往西內(太極宮)。

高力士“爲李輔國所誣,除籍,長流巫州。”臨行前,高力士哀求李輔國最後看一眼太上皇:“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至今日,願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遭到李輔國拒絕,含恨離開京師。

762年3月,高力士遇大赦迴歸京城,途中驚聞太上皇已經駕崩的噩耗。他痛徹心扉,感到生命的支柱已經坍塌,生無所戀,於是“北望號慟,嘔血而卒”,終年79歲。

同時代的張少悌高度評價大權在握時的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明朝文學家李贄也言簡意賅定性:“高力士真忠臣也!”

宦官,素來是險惡陰毒、心理扭曲、喪盡天良的綜合形象。高力士卻被後人稱爲“千古賢宦第一人”,如巫州野外散發着清香且“氣味終不改”的薺菜,的確稱得上是宦官行列中的一股清流、一朵奇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