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漢分裂的真相是什麼?誰是罪魁禍首

東漢分裂的真相是什麼?誰是罪魁禍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誰纔算是東漢分裂爲三國的罪魁禍首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蜀漢建國於益州,益州大體相當於今天的四川、重慶和雲貴以及陝西的一部分,是當時天下面積最大的一個州。在劉備之前,益州的主人是劉璋,此人以懦弱無能著稱,最後終於丟掉了父親傳給他的家業。說起劉璋的爸爸劉焉,這可是一位可以名垂青史的人物。有人甚至說:劉焉當年給皇帝提的一個建議,不僅讓東漢王朝退出了歷史舞臺,拉開了三國亂世的序幕,還徹底改變了此後四百年的歷史!

歷史果真如此嗎?下面,讓我們從東漢時期的“州牧制”,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一、從刺史制到州牧制

東漢分裂的真相是什麼?誰是罪魁禍首

故事要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說起。漢武帝時期,西漢朝廷發明了刺史制度,在全國設置了13個刺史部。所謂的刺史部,大體相當於今天的監察委,是當時負責監察全國各級地方官員的機構。刺史最初雖然級別不高,但職責重大,他們代表皇帝直接督查百官,是漢武帝加強集權的產物。而後,隨着歷史發展,刺史的級別越來越高,權力也越來越大。此間,刺史曾經改名爲州牧,後來又改回到刺史,幾經更迭,直到東漢初年,才又定格爲刺史。

刺史權增強的一個顯著信號是:在最早的監察職能基礎上,新增加了軍事、行政等職能,儼然成爲了封疆大吏。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爲了應付各地的盜賊,他不僅改回了州牧,還把各種將軍名號賦予各地的州牧們,讓他們領兵爲其平叛。這樣一來,州牧更成爲集軍政於一體的地方實權人物了。光武帝劉秀稱帝以後,各地仍然有不少割據勢力,爲了消滅他們,劉秀也讓許多武將擔任地方上的州牧,這與王莽的做法如出一轍。

當然,當東漢進入穩定發展期以後,光武帝爲了加強皇權,就把這種戰爭時期的特殊政策廢除,恢復了原來的刺史制度。而且,刺史是負責監察,不再兼任軍事、行政長官。 但東漢王朝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高開低走”。沒落皇族出身的劉秀,擁有着許多後世帝王們無法複製的“神蹟”,但他的繼任者們卻一代不如一代。經過了4代以後,東漢陷入到了外戚干政、宦官專權交替出現的死循環,其朝政日益黑暗,矛盾日益加深,終於在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而黃巾之亂的爆發,也從根本上讓已經消失的州牧制度重新“滿血復活”。

東漢分裂的真相是什麼?誰是罪魁禍首 第2張

二、劉焉與州牧制度

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之亂,其主力張角三兄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東漢官軍所撲滅,但隨之帶來的後患卻是無窮的。各地烽煙四起,黃巾餘黨如野草般春風吹又生,而各地方官軍卻因爲勢力分散,缺乏統一指揮,屢戰屢敗,這讓漢靈帝很是頭疼。公元188年,作爲皇族的太常劉焉,向漢靈帝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以爲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輒增暴亂,乃建議改置牧伯,鎮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後漢書》)

在劉焉看來,當時朝廷派到各地的刺史品級低、權力又小,根本無法統一指揮各州縣平亂、幫助朝廷分憂,還不如改爲原來的州牧制,另派遣朝廷重臣擔任各州州牧,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坐鎮一方平定黃巾軍。漢靈帝接受了劉焉的建議,於是就派當時他所信任的劉焉、黃琬、劉虞等人分別擔任了幾個大州的州牧。劉焉提出恢復州牧制,聽起來是在爲漢靈帝分憂,但其實是暗藏着自己的私心。作爲當時的國之重臣,劉焉已經意識到了東漢大廈將傾,如果此時不早作打算,爲自己謀取出路,更待何時。

東漢分裂的真相是什麼?誰是罪魁禍首 第3張

有史料記載,曾有謀士建議劉焉說:“京都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所以,劉焉是早就瞄準了益州這塊風水寶地的。果然,劉焉一到益州,就利用“胡蘿蔔加大棒”政策,迅速建立起了一支聽命於他的官吏系統;他甚至還仿照皇帝爲自己高配了車蓋服飾,儼然就是益州的土皇帝。在他病死後,其子劉璋即位成爲益州牧,益州也成爲他們家的私人產業。

從公元188年劉焉向漢靈帝建議恢復州牧制開始,一直到公元214年其子劉璋向劉備投降,劉焉父子一共統治益州長達20餘年。益州因爲優越的地理環境,完全成了這對父子的獨立王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