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雁門關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爲什麼雁門關能揚名千古?

雁門關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爲什麼雁門關能揚名千古?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聽過評書《楊家將》的人都知道,楊家將爲了幫助大宋朝抵禦契丹入侵而鎮守邊關。這些所謂的邊關之中,雁門關無疑是其中比較出名的關口。楊家將和雁門關的關係確實非常密切。楊業作爲北漢大將降宋之後,鎮守代州,曾經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出雁門抵禦契丹入侵,將遼軍殺得灰頭土臉,契丹人稱楊業爲楊無敵。北宋大舉北伐契丹,楊業作爲西路軍副將,兵出雁門關,連克雲州、應州、朔州等地。可惜東路軍戰敗,楊業只好放棄收復的州郡南撤,最終戰死在雁門關附近的陳家谷口。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雁門關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爲什麼雁門關能揚名千古?

現在我們所說的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北部恆山山脈的勾注山上。雁門關得名於雁門山,雁門山的名字在《山海經》中經常出現,所謂“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也就是現在山西省陽高縣以北,這和現在的代縣離得很遠。

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爲天下強國。趙武靈王率軍大破林胡和匈奴,北至大漠,西至河套,擴張地盤千里,設了雁門、雲中和九原三個郡,雁門郡的命名源於雁門山。秦滅趙國後,趙王之弟撤退到代地堅持抗秦。秦軍打遍天下無敵手,趙軍戰敗,秦軍在高柳俘虜了代王。秦始皇在這裏設置了代郡,治所就在高柳,雁門郡與雁門山就不是一回事了。

雁門關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爲什麼雁門關能揚名千古? 第2張

無論戰國還是秦漢,雁門郡都是邊郡,北方就是中原王朝最強大的敵人——匈奴。趙國名將李牧就“常居代、雁門”,抗擊匈奴,西漢的飛將軍李廣也曾做過雁門郡太守,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也把雁門郡當成北進的橋頭堡。秦漢時雁門郡的郡治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北方邊境凋敝,雁門郡的治所南移放在了廣武,就是今天的代縣附近。

西晉八王之亂,然後是五胡南下,大將劉琨爲了拉攏鮮卑拓跋部,把勾注山北面的地盤送給後來建立的北魏的拓跋部。北魏孝文帝元宏極力漢化,假裝南征,把文武百官連哄帶騙拉到了洛陽,然後說朕要遷都洛陽。不過,留守舊都平城(山西大同)的太子元恂反對父親的漢化政策,截斷勾注山南北交通,築關派兵鎮守。這應該是雁門關的最早起源,雁門關這個名字在此時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北魏明元帝元恪視察代北,“幸代,至雁門關,望祀恆嶽”。由於時代久遠,人們已經不清楚原來的雁門山在哪了,就想當然地認爲雁門關附近就應該是雁門山,勾注山稀裏糊塗就成了雁門山。

山西省南北狹長,山西北部有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兩盆地中間被恆山山脈隔開,現在所說的雁門山(勾注山)是恆山山脈的西段。恆山山脈東接太行,西連呂梁,地勢非常險要,但在雁門關附近高度下降,可以通行,是天然關卡。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雁門關的戰略位置十分關鍵,古人稱雁門關“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北宋建立後就已失去了中原的戰略屏障——幽雲十六州,雁門關就成了北宋防禦強敵契丹的第一道防線,宋人把雁門關、偏頭關、寧武關合稱爲三關,評書裏經常提到的三關總帥,指的應該就是這三關。三關到了明朝成爲外三關,因爲明長城在河北和山西北部出現了複線,也就是內長城和外長城兩道線。雁門關是內長城的一部分,相對於京師附近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這內三關,雁門關、偏頭關和寧武關稱爲外三關,防守外長城的大同可以稱爲明朝防範北元(蒙古各部)南下的“頭道邊”,防守雁門關三關的太原可以稱之爲“二道邊”。

雁門關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爲什麼雁門關能揚名千古? 第3張

雁門關與勾注山脣齒相連,事實上這裏不僅僅是自然地理分界線,也是文化分界線。山南山北不但氣候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不相同。明憲宗時的兵部尚書王越賦詩云,“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現在的雁門關已不是什麼邊關了,但地勢依然險峻,望之肅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