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官渡之戰,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官渡之戰的整個戰役過程,給人的感覺就是曹操天命所歸,而袁紹則是大蠢蛋,屢屢拒絕屬下們的正確建議,自以爲是,最終落得了個慘敗,也丟了奪取天下的資本,可是如果仔細去看歷史記載的話,就會知道,作爲那段歷史最有價值的史料,《三國志》多少在偏向貶低了袁紹在此戰中年的表現,個人覺得,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期,決策上並未犯下什麼大錯,他只是運氣沒有曹操好罷了。

可能是袁紹早期的運氣都用在了擊敗公孫瓚身上,大家要注意到的是,袁紹曾經也是從弱勢一直打到強勢的,兼併了河北四州之時袁紹實力大增,這些都是袁紹早期崛起一點點拼殺出來的,不要以爲他是什麼四世三公就可以輕易取得成功,更不要忽略袁紹的決策能力,歷史上的袁紹和三國演義裏那個“好謀無決”的袁紹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的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期,到底是不是個大白癡。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先要說的就是,田豐爲袁紹制定的襲擾曹操的策略。

《三國志.袁紹傳》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爲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但是袁紹表示不同意,“紹不從”,這也是大家吐槽袁紹的一點,這不是大傻子嗎,這麼好的計劃都不用,但是在大家吐槽袁紹是大傻子前,要先明白曹操也不是大傻子,在官渡之戰的前一年,也就是建安四年,曹操就基本上杜絕了袁紹分兵襲擾自己底盤的計劃了。

《三國志.武帝紀》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衆降,封爲列侯,還軍敖倉。以魏種爲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

當時盤踞河內的張楊被部將所殺,眭固又投降袁紹,所以曹操趁機討伐平定了河內,並在河內留守兵力佈防,河內這個位置在哪裏的,位置大概是現在的河南北部,而且河內之地在兩漢時期,其經濟地位已經逐漸提升,在劉秀爭奪天下的時候,河內之地成爲了他進奪天下的“關中之地”。

《後漢書·寇恂傳》光武南定河內,而更始大司馬朱鮪等盛兵據洛陽。又幷州未安,光武難其守,問於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禹曰:“昔高祖任蕭何於關中,無復西顧之憂,所以得專精山東,終成大業。今河內帶河爲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衆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

雖說漢末時期,河內的人口因爲戰亂不會殷實,但是其地利位置是不會變的,“北通上黨”,上黨之地在於山西的東南部,而且要知道的是,河內之地是在黃河以北的,所以曹操佔據河內,其一,可以成爲北上偷襲袁紹的跳板,其二,河內也可以成爲阻擋袁紹軍隊南下奇襲的屏障,所以說田豐所提出的計劃,在官渡之戰前就已經不適用了。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第2張

第二個決策,來看看曹操在官渡之戰前,爲了避免多線作戰,是先行征討了劉備的,當時田豐也是建議袁紹,感覺趁曹操東征,背後捅曹操一刀啊。

《三國志.袁紹傳》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啥?袁紹因爲自己兒子得病而不願派兵,“這天下哪有我兒子重要啊?”話說袁紹要是這的這樣,活該他丟了天下,絕對是個大傻子,而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的。

曹操也是知道自己東征劉備,袁紹在自己的後方肯定不會安穩,勢必要找機會偷襲一下,所以說,曹操在黃河一線是留有部隊駐守的,畢竟劉備當時的實力並不強大,曹操沒有必要將自己所有主力全部帶走去打一個劉備,而被自己的後背毫無防備的衝向袁紹。

《魏書》曹操乃分留諸將屯官渡,自勒精兵徵劉備

《三國志.于禁傳》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從記載中可以看出來,曹操在東征前,已經提前令于禁等將領率部駐守北方,防禦袁紹的偷襲了,而且按照《三國志.于禁傳》的記載,袁紹也是派兵攻打了曹操的,只是沒有取得戰果,那麼可以推測,當時袁紹也並未派遣主力部隊,也可能是試探性進攻,結果被于禁打退。

其實就算袁紹真的不派兵支援劉備偷襲曹操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曹操人家已經有防備了,再者劉備當時距離崛起還有10多年的時間,那段時間的劉備基本上可以用“喪家之犬”來形容,沒有一塊可以紮根的底盤,遇到被人的討伐,跑是他唯一能做的,所以說,曹操征討劉備是一場沒有太多懸念的戰爭,袁紹想要支援劉備,劉備能夠支撐那麼久的時間嗎?

《三國志.先主傳》備初謂公與大敵連,不得東,而候騎卒至,言曹公自來。備大驚,然猶未信。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見麾旌,便棄衆而走。曹公盡收其衆,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曹操在建安五年正月出徵,當月就擊敗了劉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你讓遠在河北的袁紹集結重兵南下,簡直是開玩笑啊,依照那個時代的兵力集結速度以及糧草調配能力,袁紹表示:我也沒招啊!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第3張

第三個決策,在選擇官渡之戰首戰,圍攻白馬城的主將人選。

《三國志.袁紹傳》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太祖救延,與良戰,破斬良。

沮授表示,“你怎麼能夠讓顏良這個武夫去呢?”結果被曹操擊殺了吧,袁軍士氣受挫啊,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其他地方的記載可不是這樣的。

《三國志.武帝紀》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兩處記載中明顯不同,《三國志.武帝紀》裏面又寫着三個人去攻白馬城,這裏的記載沒必要將沒有參加圍攻白馬城的武將寫出來,個人感覺這裏的記載還是可信的,所以可能是當時沮授等人建議後,袁紹最終是接受了的,所以不是派顏良一人獨自去攻打白馬城。

在多說一點有關白馬之戰的事情,當時曹操是採納了荀攸的建議,分兵渡河做出要突襲袁紹後方的架勢。

《三國志.武帝紀》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裏,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這次對決袁紹是失敗了的,當時袁紹是在黎陽,但是在曹操派軍渡河之後,顯然袁紹調派的是圍攻白馬城的袁軍,不然曹操也沒有機會趁機斬殺顏良,問題是,袁紹爲何要調派處於最前線的袁軍呢?顯然當時袁紹是處於很情急的情況下,做出的抉擇,那沒準是曹操派去渡河吸引袁軍的部隊,行軍路線是朝着黎陽去的,而當時黎陽的駐軍不多,所以袁紹情急之下,只能就近調兵,削弱了白馬城下的袁軍實力,中了曹操的圈套,當然以上是隻是個人推測。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第4張

第四個決策,也就是圍繞着後勤之戰的計策抉擇。

《三國志.袁紹傳》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爲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紹復不從。

簡單來說,沮授建議袁紹,襲擾曹操的後勤,那樣的話,曹軍可以不戰自潰,可是袁紹還是不從?腦袋是不是進水了啊?

你要真的這麼看袁紹那就錯了啊,誰說袁紹沒有襲擾曹操後勤的,當時曹操在官渡前線一大危機就是糧草危機,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袁軍的襲擾。

《三國志.任峻傳》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

任峻可是最早在曹操手下實行屯田的官員,鄧艾屯田玩的溜,和人家比也是後輩,任峻當時就是主要負責向官渡前線運送糧草,也是失常受到袁軍的騷擾,怎麼能說袁紹沒有打過斷絕曹操後勤的注意呢?還是那句話,袁紹他不是個大傻子啊!

而曹操一戰決定戰局,就是偷襲了烏巢,袁紹怎麼沒有重兵看護自己寶貴的糧草呢?個人覺得,袁紹不是太自大,而是他真的沒想到,烏巢會那麼輕易的丟了。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第5張

《三國志.袁紹傳》會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

當時淳于瓊手裏掌握萬餘將士,雖然不是主力部隊,但是防守還是足夠用的,後來也是淳于瓊自大,出寨應戰曹操給了對方機會,這個暫且不談,住的注意的是,淳于瓊是“宿烏巢”,那麼烏巢不是淳于瓊的目的地,而是他行進路上的一個地點,袁紹有怎麼可能想到烏巢回被偷襲呢?

最有可能的是,許攸知道了淳于瓊的行進路線,知道淳于瓊所部大概會在烏巢附近停留,這是一個很有時效性的消息,而且在尚未失效前,被曹操得知,曹操也是很果斷,直接帶領精銳騎兵部隊奔襲淳于瓊了,也是的確打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

而且要說袁紹在烏巢附近補防太過薄弱也會不合理的。

《三國志.武帝紀》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聞者信以爲然,皆自若。

曹操能夠奇襲成功,一大關鍵因素是他們騙過了路上遇到的袁軍,乍一看沒什麼其他的,不就是編一個瞎話嗎,可是要注意的是口音問題啊,那麼曹操是怎麼騙過袁軍的呢?答案是,口音完全沒問題。

《爲袁紹檄豫州》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自出幽冀,或故營部曲,鹹怨曠思歸,流涕北顧。

按照陳琳所寫檄文的記載,曹操所部很多將士都是出自幽冀兩州,那麼口音完全不是問題,這也幫了曹操一個大忙,不然的話,沒準曹操還沒到烏巢就已經暴露了,而且既然曹操在奇襲的路上,遇到了很多支袁軍部隊,也不能說在烏巢附近的防守實力薄弱,只能說袁紹沒想到。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第6張

第五個決策,是有關持久戰略袁紹的抉擇。

《三國志.袁紹傳》沮授又曰:「北兵數衆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

袁紹軍兵力強盛,糧草充足,只要拖,曹操就會被拖垮,也就是打消耗戰,袁紹不同意嗎?其實就官渡之戰的過程而言,袁紹是執行了持久消耗戰的啊,最後曹操不是都缺糧了嗎?

而且要知道,袁紹是在四月開始和曹操對峙的,但是發動全面進攻是在八月份,戰事結束的時候是在十一月份,也就是說袁紹一開始就和曹操耗了4個月,之後建立營寨對峙了3個月,前後7個月的時間,對於古代的後勤補給能力來說,這就是持久消耗戰了,而且又是出於動亂時期,誰的家底都不厚啊,沮授的建議是別打,就耗着,而袁紹則是消耗中打,畢竟袁軍兵力佔優,一動不動,堅守不出,也是太過謹慎了吧。

再者,袁紹的家底也沒那麼厚。

《獻帝傳》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

《晉書.食貨志》魏武之初,九州雲擾,攻城掠地,保此懷民,軍旅之資,權時調給。於時袁紹軍人皆資椹棗,袁術戰士取給蠃蒲。

當時袁紹糧草也應該只是相對充足,也不是說能夠靠打消耗,就能把曹操耗死的。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第7張

第六個決策,也是最關鍵的,決戰時期袁紹的抉擇,也就是烏巢被攻的消息傳達袁紹大營後,很多人認爲,袁紹是放棄救援烏巢,而重兵攻打曹操大本營,導致最終的失敗。

《三國志.張郃傳》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爲不救而自解也。」

張郃說就烏巢,郭圖說打曹操大本營,袁紹的抉擇呢?他是兩者兼顧,“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袁紹錯了嗎?就結果而言肯定是錯了,但是就當時的情況而言,不能說錯,本來烏巢距離袁紹營寨就有40裏,三國時期一里是400多米,想要救援烏巢只能派遣騎兵部隊去,不然步兵跑過去也是疲憊之師了,面對曹操的騎兵部隊,未必會佔據主動,而以面派部隊去救援烏巢,一面攻打曹操大本營的確是不錯的決策,不能以結果而去否定決策的錯誤。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第8張

袁紹的戰敗出去烏巢糧草被毀這一關鍵因素外,張郃的投降也是很爲致命的。

《三國志.袁紹傳》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衆降。紹衆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

《三國志.武帝紀》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衆降。紹衆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餘衆僞降,盡坑之。

《三國志.張郃傳》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到底是張郃先投降袁紹軍後潰敗,還是袁紹軍先潰敗,張郃才投降的,記載中只有《三國志.張郃傳》給張郃留了面子,說是袁紹軍先潰敗,張郃才被迫投降的,但是其他記載都是相反的。後來的《檄吳將校部曲文》也是記載,官渡之役,則張郃、高奐,舉事立功。

官渡之戰,田豐爲袁紹制定了什麼策略?袁紹最後爲什麼會失敗? 第9張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張郃是先投降,袁紹所部才潰敗的,這個也很好理解,當時已經是生死之戰了,袁紹給張郃的兵力應該會超過自己能夠調動部隊的一半,而且還是精銳部隊,結果張郃帶着部下投降了,那袁紹還打什麼啊,主力部隊投降,糧草還被燒了,在官渡袁紹已經沒有了選擇,只能在混亂中溜了。

總的來看,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期,他的決策雖說並不完全是高明的,但是絕對不是昏招,他也不是拒絕了屬下正確的建議,最後失敗,只能說天命在曹操那裏,運氣也在曹操那裏,加上對於戰場之上抓時機的能力,袁紹比不上曹操,各種原因彙集在一起,讓袁紹嚐到了意想不到的失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