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盤點秦國三大水利攻城 都江堰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盤點秦國三大水利攻城 都江堰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秦國工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盤點秦國三大水利攻城 都江堰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都江堰風景

公元前250年,秦昭王當政。李冰是蜀郡的長官。李冰是個懂得人民疾苦的好官。他看到成都,都江堰一帶,每到夏季,暴雨連連,岷江洪水氾濫,秋季大水退後又成旱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李冰奔波于山水之間,經過考察他發現了原因:岷江在都江堰西北的崇山峻嶺中奔騰不息,流經成都平原後一路向南注入長江。水在山裏時湍急流淌,泥沙俱下,可到了平地,流速頓緩,泥沙淤積,河道堵塞。怎樣改變這種情況呢?

在李冰的設計下,他們父子帶領民衆,開山採石,就地取材,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完成了惠及千秋萬代的工程——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是一個巨大的綜合性的工程,具有防洪控旱,灌溉良田的雙重功能。 主體工程有都江魚嘴,作用是把江水分開;建有百丈堤,防止流水沖刷到河岸;建造內外金剛堤以隔離岷江內外水道;有渲泄內江大水的飛沙堰;有弧狀的護岸人字堤;還有內江通道離堆和寶瓶口。從百丈堤一路下來到寶瓶口有三公里之長,當水流到都江堰南邊時分成三大支流,進入修好的渠道,灌溉農田。外江繼續向南流去,又分成六條支流,六條支條繼續分流,最後又分成幾百幾千條支流,修有一千多公里渠道,用以灌溉良田。 都江堰建成後,徹底改變成都平原的面貌,成爲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直到今天還發揮重要的作用,也是著名的世界遺產和旅遊勝地。

盤點秦國三大水利攻城 都江堰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第2張

鄭國渠遺址

古時候,陝西渭河平原,遼闊無際,屬黃土沖積地帶,十年九旱,雨水稀少。種上糧食靠老天,常常是顆粒無收。爲了改變這種災難,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專門請來了韓國水利專家鄭國來實地考察。鄭國決定修一條渠道,所以後人叫鄭國渠。 這個渠道從谷口(今陝西禮泉縣東北)開鑿,引涇河之水到達中山(今陝西涇陽北)再向東流到洛水,行程三百餘里,渠道竣工後有灌溉了幾百萬畝土地的功能。從此關中平原變成萬頃良田。

盤點秦國三大水利攻城 都江堰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第3張

靈渠景區

到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14年,他又下令史祿負責開挖靈渠。那時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互不相通,秦始皇就想把湘江和灕江連在一起,從而解決船運問題。史祿是天生的水利工程師,這個艱鉅的工程在他的主持開始了。經過考察發現,湘江和灕江發源地都在廣西,湘江向東北先流進洞庭湖又進入長江,灕江先是流向東北,然後又大返回向西南流進珠江。在廣西興安,史祿找到兩江距離最近的地點,先開挖兩條人工渠道。在湘水中堆石填土,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如犁鏵般的分水嶺,七分向南,三分向北。一條向北只有二三公里,注入湘江。一條向南有三十多公里,通到灕江叫靈渠。建造難度非常非常大,工程異常艱鉅,整個渠道需要翻山越嶺,而愈往南愈高,爲了以後方便船運,必須建造很多蓄水船閘,分段蓄水。呈階梯狀。當船從湘江上溯灕江時,先關閉後邊閘門,放開前閘,待水持平時向前,進入上一級。這樣可一級一級翻越高地。如若從灕江進入湘江,方法則相反。 經過人民艱苦卓絕的勞動,南邊很高的灕江終於和北邊很低的湘江連成一體。這樣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相通,除了旱路,用這條人工運河又開避了一條新的途徑。在以後漫長的歲月裏,陸路逐漸發達,靈渠逐漸不用了。現在也是著名的古蹟和遊玩景點。 古代人民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用他們的智慧,在中華大地上開創了一個又一個工程奇蹟,實在令當今之人敬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